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遇到哪些情况,仲裁时效即告中止呢?劳动部《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89、90条,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若干问题解释》(劳部发[1993]244号)第9条,《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第30条,对仲裁时效的中止分别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2.
论劳动争议仲裁的法律特征张立新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案件依法进行裁决的活动。劳动争议仲裁是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劳动争议的处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是预防、减少和妥善处理劳动争议,保证生产秩序、社会秩序的稳...  相似文献   

3.
劳动仲裁时效制度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仲裁时效是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的一种法律制度。仲裁时效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人不及时行使权利超过仲裁时效的 ,失去仲裁胜诉权 ,但不必然失去胜诉权。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超过规定的申请仲裁期限应视为时效中止 ;如果在时效进行当中出现了当事人行使权利的事实 ,就必须停止时效的进行并使已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  相似文献   

4.
廖建 《就业与保障》2009,(10):31-31
《就业与保障》杂志2009年第八期“小保信箱”栏目刊登的《如何确定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给出的答复有误。顾先锋先生提出的关于其自2004年2月在某公司上班。2008年1月8日,该公司以其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聘了其并支付了相当两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2009年1月9日要求增发两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遭拒绝后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被侵害之日起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为一年。  相似文献   

5.
劳动仲裁实践中 ,对我国劳动法规关于仲裁申诉时效的起点、中止、中断及最长时效规定的适用存在不同认识。从我国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出发 ,确认现有法规中关于时效起点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并对仲裁申诉时效的中止、中断及最长时效规定的欠缺进行补充和完善 ,对于建立科学实用的劳动仲裁申诉时效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台湾劳资争议仲裁制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资争议仲裁是世界各国及地区普遍承认的解决劳资争议的有效方式之一,由于其与民商仲裁在主体、内容、机构设置及程序设置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各国及地区的劳资争议仲裁规范和民商仲裁规范大都自成体系.就劳资争议仲裁制度而言,既有规定于劳动法典中的,也有规定于单行劳资争议处理法中的,此外,还有部份国家的劳动法典、劳资争议处理法及其他相关法规都涉及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闻视窗     
视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获审议通过从今年5月1日起,劳动者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将不需负担任何费用。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该法已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劳动争议耗时长、申请仲裁时效短、举证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生活和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也逐渐受到挑战,其弊端日益凸显。这不仅弱化了劳动争议仲裁的功能,甚至危害整个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完善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劳动争议日益增多,但劳动争议案件维权效果却不容乐观。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维权应涵盖劳动争议全过程,从劳动争议处理、调解、仲裁、诉讼和问责五个环节寻求相应的对策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试析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进步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立法的不足,以适应新形式下劳动争议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但该法仍存在一些缺陷及不足。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需要建立多元化调解模式,切实发挥调解组织的调解作用;完善一裁终局,实行两裁终局;建立劳动争议仲裁的反申诉制度,保证当事人反诉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律师信箱     
NO.1怎样进行劳动仲裁?老师:您好!现在我们和公司就一些工资和待遇问题有矛盾,希望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听说可以进行劳动仲裁,但在这方面我们并没有经验,希望您给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谢谢!读者:李鹏月李鹏月:你好!你们与公司之间的纠纷应属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的处理一般是由法律、法规授权的专门机构,对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依法进行解决。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形式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劳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人民法院的审理判决及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其中的仲裁制度是指民(商)事争议的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劳动法》第八章配套法规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所谓劳动争议,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纠纷。劳动争议从其性质上看,属于非对抗性的。劳动争议仲裁,是指作为第三者的劳动争议仲裁机关,根据劳动争议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法定  相似文献   

13.
杨冰 《前沿》2012,(20):58-60
目前我国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采取“一调一裁两审”“仲裁前置”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明显的ADR属性,但却没有完整地体现出ADR的应有含义,并且在实践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弊端.从ADR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应当建立调解、仲裁、诉讼三者并行的纠纷解决机制,从而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劳动者的权益受《劳动法》保护。在劳动者的权益被用人单位侵犯时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劳动纠纷发生时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有不完善之处 ,不利于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应在立法上予以补救。  一、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在我国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是依照《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设立和运作的。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 ,劳动争议发生后 ,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调解不成 ,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 ,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  相似文献   

15.
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工会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手段予以解决。工会是劳动者利益的维护者,其在劳动争议处理方面存在着参与协商的操作性规范缺失、在调解制度转型中角色定位不清等问题,可以通过探索工会处理劳动争议的新路径,保障争议处理中劳动者权益的实现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通常可以通过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协调解决,但有些时候,劳动者对本单位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缺乏信任,不认可调解方式或结果。这时,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就成了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然选择。但是,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应注意些什么事项呢?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由于我国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起步晚,基础薄弱,发展速度快,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一、《仲裁法》内含人事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把劳动仲裁单列了,但未列出人事争议仲裁,人们据此认为人事争议仲裁没有法律依据。事实上,《仲裁法》起草时人才流动、人事争议仲裁已经出现,但考虑到我国的特殊情况,起草者当时研究把人事争议仲裁放在劳动仲裁里面,同时提出劳动仲  相似文献   

18.
《民主与法制》2010,(4):63-63
据人民网报道,当前我国正处于劳动争议多发期,特别是集体劳动争议案件冲突性增强,且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涉及人数多,主要包括农民工、女职工等.处理难度大,给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9.
正从近几年的劳动争议处理的实践来看,现行体制尤其是仲裁前置原则的适用对发挥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的作用,减轻人民法院的压力,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劳动争议案件通过仲裁程序得到了解决,没有进入诉讼程序。"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在处理劳动争议时一方面要分清是非,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强调是非,关键是引导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仲裁比诉讼更合适。"[1]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体制在运行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的“一协一调一裁二审”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限制和解,改善和加强劳动调解制度,规范、健全仲裁制度,实行“裁审分轨”,以及建立劳动诉讼制度的建议,以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