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继华 《前沿》2013,(1):139-141
农村空心化发展,既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点问题,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空心化村庄的大量存在对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负效应。破解农村空心化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内发型发展是致力于探寻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其理论与农村“空心化”治理存在适契性。通过对皖南B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其存在人口流失、文化式微和村落共同体衰微等“空心化”现象。B村“空心化”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真实性。B村“空心化”的深层根源主要是城乡缺乏互助协同、政府缺乏指导规划、村庄缺乏本土特色以及农民缺乏自主发展等。受内发型发展理论的启示,笔者主张,应对农村“空心化”需从城乡融合发展、国家与社会互动、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和培育村庄精英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高瑞鹏 《人民论坛》2014,(5):209-211
为解农村“空心化”之痛,贵州立足于省情,一方面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让劳动力真正地转移出去;另一方面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推动了农村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村“空心化”有效治理的贵州道路,形成了农村“空心化”治理的贵州模式。这对于仍饱受“空心化”之痛的广大农村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二次空心化"是伴随着新农村社区建设而产生的新现象。与传统的村落空心化相比,"二次空心化"在动力机制、生计结构、社区性质和可逆程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产业支撑匮乏、对"增减挂钩"政策的片面使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不完善以及实际操作对原有住房分配规则的"变通",都导致了"二次空心化"程度的加深。同时,"二次空心化"也引起了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贫困、农村阶层分化的加剧、社区共意的溃散以及留守问题的复杂化。因此,积极探索"二次空心化"风险的化解机制,是当前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的关键步骤,包括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探索"因地制宜"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健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考评体系、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等。  相似文献   

5.
农村地区的"空心化"趋势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现象,它所带来的农村犯罪问题也较为明显。剖析"空心化"对农村犯罪的影响,分别是:社会结构转型对农村社会原有犯罪生态的影响、"空心化"背景下衍生出新的犯罪亚文化环境以及社会失范影响新时期农村犯罪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兰继华 《前沿》2014,(1):132-134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使民族地区农村出现了空心化问题。民族地区本来人口稀少,城镇化又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问题。空心化对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兰继华 《前沿》2013,(3):43-44
随着农村空心化的出现,农村中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中最有活力的群体外出给农村的党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发展党员困难,留守老人们对民主权利漠不关心,政治参与度低,村官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使农村党建工作举步维艰,这种状况需要积极探索一条空心化农村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8.
于水 《群众》2018,(14):25-25
村庄空心化现象,是乡村振兴中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其基本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口离开家乡进入城市,撂荒的耕地多了,闲置的宅基地也多了.事实上,农村的空心化不仅仅是人口的空心化,还有土地、产业、公共基础设施的空心化.  相似文献   

9.
关于城镇化进程中湖北省农村“空心村”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制约"三农"发展。湖北农村空心化治理既有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机遇,也遭遇到农村产业空心化、人员空心化、土地节约利用不足及宅基地闲置等问题的现实挑战。通过选取湖北省五市(黄冈、黄石、宜昌、襄阳、恩施)作为抽样调查,发现湖北省"空心村"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依托湖北省城镇化战略布局,因地制宜,在农业产业化、吸引新型农民返乡就业创业及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和社会保障公平化方面突出其治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张强 《北京观察》2013,(10):28-29
实现了自主城镇化的那些村庄,顺应了中国现阶段的大趋势,留住了一批年轻劳动者,避免了农村的老龄化、空心化和凋敝衰落。这是中国农村未来的活力所在.代表着中国乡村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1.
皮坤乾  杨风雷 《人民论坛》2014,(14):209-211
为解农村"空心化"之痛,贵州立足于省情,一方面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让劳动力真正地转移出去;另一方面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推动了农村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村"空心化"有效治理的贵州道路,形成了农村"空心化"治理的贵州模式。这对于仍饱受"空心化"之痛的广大农村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湖北省是中部农业大省,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大省。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充分动员有限的社区建设主体力量,克服农村空心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负面影响,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为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政》2013,(9):20-20
金幼芳在《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4月撰文认为,我国是一个13亿多人ID的农业大国,因农村经济建设落后,农村人ID流失严重,农村布局呈“空巢”形态。农村“空心化”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表现在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越来越明显,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解决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需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农业与非农业相结合,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发掘农业、农村和农民自身潜力和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土地流转视阈下的“空心村”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村社出现的“空心化”现象,使得乡村社会发展陷入一种治理性困境。人力资本空心化、土地抛荒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集体空壳化、科技空心化以及公共服务空心化虽对新农村建设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却为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利契机。因而以充分保障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益为前提的土地流转,为“空心村”的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16.
村级集体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基本保证,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适应新常态、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基层干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所处的丰都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典型的村级产业“空心化”区县,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笔者所在的丰都县三元镇村级集体经济现状的剖析,找准如何化解欠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户籍、住房、教育等约束,打工农民要携家带口在城市立足并非易事。许多农民工把家人留在农村,自己单枪匹马到城市闯荡。农村"空心化"不仅造成土地和资源的浪费,更引发了一系列农村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逼人”的农村养老形势 千百年来,家庭一直都是保险的一个基本单位,家庭互助式的养儿防老几乎成为农民的唯一选择,“每一个农民都想有个孩子,等老了之后可以有人照顾”。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空心化与老龄化愈演愈烈的现状也日益明显,现在农村的养老形势变得“越来越逼人”。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重农固本一直是我国的安民之策。当前农村存在"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三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科学整治"空心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三个方面破解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培林 《群众》2013,(5):15-16
我国城市化的突出特点,是工业化、非农化、城市化、户籍人口变动逐级滞后; 由于福利、机会、资源向城市过于集中,目前在一些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乡村空心化”现象; 要让农民进一步富裕起来,必须进一步减少农民; 实行管理体制上的城乡一体化,将是在农村进行的第四次变革; 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一样化,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优美的田园风光,是活在我们民族集体记忆里的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