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活动必须与市场经济接轨刘苑党的十四大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是对于旧的经济领域的冲击,而且,对于非经济的社会关系也有很强的辐射力。学校教育做为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门,...  相似文献   

2.
略论市场经济的历史作用高清海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生活的重大转折。市场经济一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就显示了强大威力,人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它的巨大的冲击力量。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使相当数量的人开始走上富裕...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在大步跨入市场经济时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这一历史跨越.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政治变革、社会结构改变、文化冲击与震荡,都将久久地留在我们身后几代人的记忆中。许多旧日的辉煌正在我们眼前消失,许多新鲜的苗芽正在我们目下生长,我们正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文化转型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任何文化选择,都会给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打上印记。因此,我们有必要回答自己和后人:在币场经济时代.我们应当建设什么样的新文化?确立一种主导的文化价值取向,选择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是建设市场经济时代新…  相似文献   

4.
一、全球化浪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冲击与挑战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 ,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全面渗透和融合的客观历史过程与趋势 ,是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开放的基础 ,它规定着 2 1世纪的世界历史走向 ,在实践上也逐渐成为一般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时处全球化潮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新的冲击和挑战。从经济上来说 ,全球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在全球化中 ,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长期以来 ,在世界范围内 ,不管…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的主体选择,就是指主体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对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信息进行筛选和有选择地接受。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否选择和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无疑是摆在主体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同时也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呼唤。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变革对主体选择的挑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强烈冲击着价值观念的变革,一方面,建设有中国特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价值观的目标定位陈治桃人才价值观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上人才价值观都反映着当时社会历史的内容。在现阶段,人才价值观正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一方面,传统的人才价值观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正在...  相似文献   

7.
张宇 《前线》2009,(2):25-2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国家调节为主导、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新型的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诚信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它不仅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和思想保障,是立身处世之本,正如孔子所说:“言必信,行必果。”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时代的不断发展,多元观念的冲击,诚信危机也渗透到中学校园。  相似文献   

9.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国先进的文化。这个问题要求回答的是:中国文化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它在何种情况下才是先进的。对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应当作一些具体研究。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文化的先进性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文化是一定历史时代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的性质和内容主要决定于一定历史时代经济和政治的性质和内容。当代中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因此,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应当是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文化。同时,我们又是社会主…  相似文献   

10.
在文言商     
在文言商王愚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商品大潮的冲击,已成定局。固然也有知识界、文化界人士针对这种现象,发出关注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等等有关人文精神的呼吁,但对经商、谈商,似乎已经没有过去那种过于轻视甚至卑视的态度,应该说是历史的前进促成了观念的变化,是值得...  相似文献   

11.
一、国际契机的意义及其限度1、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国际契机考察近现代中国时,抛开西方冲击(WestemImpact)这样的国际契机是无法论述其历史的。实际上,它对中国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首先,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当权者认识到,只有以军事为中心的近代化才是中国图存之路。继而来自外国的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冲击,令中国人痛感到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欧,比传统的中国“优越”。中国继续以中华思想美化自己的传统已经不可能了。近邻日本的迅速转变,对中国的冲击更大。效仿欧美实行近代化的日本,特别优先继承了西…  相似文献   

12.
毕于建 《世纪桥》2008,(8):63-64
清末官制改革是在来自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国社会矛盾十分突出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这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变化之一,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此次改革带有很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由弱到强的崛起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市场经济的真谛,即市场经济是弱肉强食的经济。弱者如果不想被强者吃掉,惟一的办法就是认清自己的竞争地位和实力,一方面深沟壁垒,另一方面找准强者的弱点主动出击,打一场经济上的以弱胜强、由弱到强的持久战。那么中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呢?旧中国显然是个弱者。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股份制、董事会、交易所其实在中国都不是新鲜事物。最近在北大举办了中国百年证券展,展览表明,中国清末就开始发行股票,上海滩的杜月笙等“闻人”更是身兼多家公司的董事长。但是,在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应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当代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最能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应该说,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关系到当代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摆脱高度集权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原社会主义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共同选择。综观原社会主义各国转轨的情况,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从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种是以俄罗斯为代表,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依靠休克疗法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中国以渐进的改革方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已发生…  相似文献   

16.
简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选择如何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张信在邓小平的强有力的推动下,中国改革明确了它的目标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社会转型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一历史决定论原理,而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方式,又体现了历史选择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一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独立的粮食支持保护制度。滞后的支持保护制度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要求。因此,创新粮食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完善的、能够灵活地应付各种冲击的粮食支持保护制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一)在日益发育、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信息的宝库,其存在价值与发展生机已不再主要地取决于它所具有的规模与设施,而取决于它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实践必然向图书馆提出一个信息服务功能最大化问题。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传播知识与信息,并获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值,是信息时代对图书馆的必然要求,也是图书馆参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原则。然而,现实生活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诚然,正如许多论者和实际工作者所指出的,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图书馆无法…  相似文献   

19.
2013年有一本厚厚的史学著作风靡全国,这就是中文版的《邓小平时代》。该书在年头首印的50万册一出版就售罄。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 Vogel),他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这个研究中心是费正清创建的,费去世后就以其名冠名。费正清是美国研究中国问题最有名的学者,以“冲击-反应”模式来解释中国近代历史。他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存在巨大的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而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姑且不论他的观点是否准确,但对国内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就连去年全国高考的历史题都以此为材料,要考生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改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有专家指出,改革开放30年的重大变化,集中表现在中国已实现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历史转变。这个历史性转变的基本背景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就是说,市场化改革实现是中国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