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毛泽东诗词中,题赠作家的只有一首,那就是写给丁玲的《临江仙》,可见毛泽东对她的器重。丁玲早就闻知毛泽东的大名,但与毛泽东的真正接触,还是她到达延安以后。奔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热情接待丁玲是新女性,少年时就渴望自由,向往革命,在文中流露出不少针砭时弊的内容和激进语言,因而1933  相似文献   

2.
1980年第7期《新观察》杂志上,刊登了毛泽东赠丁玲的一首词《临江仙》;还有宏羽写的介绍文章《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六年写给丁玲的一首词》。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杂志同时刊登这首词作者的手迹,不是后来抄写的,而是当时毛泽东的亲笔。这页写于陕北的  相似文献   

3.
杨建民 《党史博采》2004,(12):26-28
1980 年第七期《新观察》杂志上,刊登出毛泽东赠丁玲的一首词:《临江仙》; 另外还有一篇介绍文章《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六年写给丁玲的一首词》;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杂志同时刊登出毛泽东的手迹,并且不是后来抄写,而为当时毛泽东的亲笔。这页写于陕北的不大的纸片,能够穿越四十多年风雨而存在——这段时间,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为繁复,充满惊涛骇浪,动荡不 宁的岁月——想到这些,读到这页当时的纸片,我们不能不为它得以保存并最终发表而特别惊叹。 一1933 年,中国左翼著名女作家丁玲,在上海遭到国民党特务绑架,此事在文化界引起极大震动。丁玲被绑架…  相似文献   

4.
1980年第7期<新观察>杂志上,刊登了毛泽东赠丁玲的一首词<临江仙>,还刊出了一篇介绍文章<毛泽东同志1936年写给丁玲的一首词>.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杂志刊登出的是毛泽东的手迹,而非后来抄写的.这页写于陕北不大的纸片竟能够经历40多年的风雨而最终得以保存并发表,我们不能不为之惊叹.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0,(22):90-92
丁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湖南临澧人,生于1904年,比毛泽东小11岁。早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丁玲就听说毛泽东是一个奇人。毛泽东的第一位妻子杨开慧是她的同学,曾向丁玲谈起过毛泽东,但她真正与毛泽东接触,却是在她到达延安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丁玲的交往,影响了丁玲的后半生。第一次见到毛泽东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在湖南省临澧县胡子冲。原名蒋伟,字冰之,丁玲这个名字是她从事文学创作后用的笔名。1918年夏,14岁的丁玲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桃源省立女子第二师范学校。在她一年级学期结束时,爆发了“五四”运动。丁玲积极投身这场革命,主动担任了贫民夜校的小老师,热情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道理,由于她年龄小,学生们都风趣地叫她“崽崽先生”。1922年,丁玲到上海入陈独秀、李达创办的平民女校读书;1923年,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7年12月发表处女作…  相似文献   

7.
正毛泽东赠给丁玲一首词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公共租界虹口昆山路7号4楼,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真话报》总编辑潘梓年。丁玲被押到南京两年多后,看管逐渐松弛,她决定到北平找党的关系。在北平,她请曹靖华写信告诉在上海的冯雪峰。冯雪峰让到南京的地下党员张天翼与丁玲联系。张天翼派他的侄女张若嘉送丁玲去上海,交给胡风安排住下。冯雪峰得知丁玲坚决要去陕北中共中央所在地,便与潘汉年商量,派聂  相似文献   

8.
笔者第一次读到毛泽东词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是在1980年10月10日出版的<新观察>杂志第7期上面.该期杂志在一篇题为<毛泽东同志1936年写给丁玲的一首词>的文章中披露了这首词,同时刊发了毛泽东的词的手迹.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和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为这首词所作的尾注都指出:"这首词最早发表在<新观察>1980年第7期."  相似文献   

9.
这里记述的是杰出的革命文艺战士丁玲对毛泽东的坚定敬仰和在文艺思想、文学创作中对毛泽东文艺理论方向的执着遵循,向世人显示了她的革命品格。 一个信条——文艺大众化 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绑架到南京。1936年9月,在党组织帮助下她逃离南京,11月到达陕北保安,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人的欢迎。不久,她被任命为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党中央迁延安后,她常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渊博的学识,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文  相似文献   

10.
丁玲是20世纪中国文坛最有才气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早期追求个性人生,最终成为一个革命作家。丁玲的代表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等,后者于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1933年5月22日,有一位外国友人访问鲁迅,问道:“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您认为谁是无产阶级代表作家?”鲁迅回答说:“丁玲女士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作家。”能够得到鲁迅先生如此赞誉的中国女作家,在当时只有丁玲。而丁玲的情感世界,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一生中经历了四段情感和婚姻,记录了这位女作家的欢欣与愁苦、幸福与磨难。  相似文献   

11.
博览之窗     
毛泽东词稿失而复得 1937年春,丁玲陪同美国作家史沫特莱从前线回到延安,在窑洞中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 毛泽东谈笑风生,甚为高兴。他边说话,边在一张巴掌大的白色油光纸上,用毛笔以横幅格式写下了10行字,未标题目,也没有落款,送给了丁玲。丁玲接过一看,原来是那首毛泽东曾用军用电报传给过她的《临江仙》。 原来,早在1936年的11月,从国民党监狱被救出的丁玲来到陕北  相似文献   

12.
叶子 《学习导报》2012,(15):53-56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1936年12月,毛泽东挥笔写下这首《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后,立即用电报发给已随红军到达陇东前线的丁玲。在毛泽东诗词中,题赠作家而且以电报方式发给,只有丁玲一人,足见毛泽东与丁玲的交往至深至真。  相似文献   

13.
1936年,丁玲从南京国民党的监视下逃出,到了陕北保安,在窑洞的欢迎会上,毛泽东写下了一首词。  相似文献   

14.
丁玲一生接触过许多重要的人物,如鲁迅、瞿秋白、茅盾、冯雪峰、贺龙、向警予等。这些人物给丁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丁玲所说:“许多老同志、老战友,已经与我的生命分割不断,他们的身影总在自己的脑子里活动着,甚至更熟悉,更完全了。”而毛泽东与丁玲的交往,则对丁玲的生活道路和创作思想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36年,丁玲被党组织从南京国民党监狱中营救出来后,辗转到了当时党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中宣部特地在一所窑洞里开会欢迎她。会后,丁玲表示愿当一名女红军,毛泽东对此极为赞赏。不久,丁  相似文献   

16.
“文革”后回到北京的女作家丁玲,第一件事就是向上级党组织请求恢复她的党籍。80岁那年,中断了20多年的党籍得以恢复,丁玲眼含热泪给党中央写了一封长信……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名著名的青年女作家,同时更是一位有着强烈革命要求的左毅作家。她的创作不但得到了鲁迅、茅盾、柳亚子、聂绀弩、丁玲、戴望  相似文献   

18.
王恩收 《世纪桥》2010,(4):54-57
<正>1966年6月,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七律诗,这首诗在当时是秘而不宣的,直到30年之后的1996年9月,才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刊印发表。此诗写于毛泽东酝酿和准备发动"文化大革命"之时,反映了毛泽东这一时期的复杂心境,同  相似文献   

19.
<正>江青竭力向人们证明,她不是靠毛泽东,而是靠自己。她只希望别人称她为"江青同志",她不希望、不愿意别人称她"毛泽东夫人"。江青的最后一任保健护士马晓先讲过毛泽东逝世后的一件事。她说:主席逝世的消息一公布,国内国外的信件不断地寄来。江青把这些信分作两摞:凡是写"政治局委员江青收"的放一摞,凡是写"毛泽东夫人江  相似文献   

20.
1957年《诗刊》创刊,毛泽东把他创作的、包括《沁园春·雪》在内的十八首旧体诗词,交由《诗刊》发表。《沁园春·雪》在《诗刊》创刊号上正式发表后,一时注家蜂起,写了许多诠释文章。着重是对毛泽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地点及其有关的史实作了一些阐释。从20世纪50年代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许多注家写的有关这首词的史实考证,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些说法:毛泽东这首词是1945年在重庆写的;毛泽东1945年9月6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津南村看望柳亚子时,书赠柳亚子;毛泽东把这首词书赠柳亚子后,第二天《新华日报》上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