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清咼宗爱新觉罗·弘历命国史馆为“明臣之降顺者”另立《钦定国史贰臣表传》,叮嘱修纂官据实直书,瑕瑜不掩。此书最终定名为《贰臣传》。书中记述了明清鼎革之际的“贰臣”传记凡120篇(另有5篇为附传)。对于事穷势迫、力屈俘降的洪承畴、祖大寿、李永芳等51人,视为本朝“宣力之臣”,编入“甲编”。  相似文献   

2.
刑讯 ,在古时同义的说法有“掠”(音亮 )“榜”“考囚”“讯囚”等。从史籍看来 ,拷刑的历史由来已久。清朝沈家本在其所撰的《历代刑法考》中按 :“考囚之事始于何时 ,书传未详 ,《月令》乃周末儒生所纂 ,疑周时即有之也。”[1] (P50 2 )在我国古代 ,刑讯在法律理论上是合法的。刑讯在封建社会各朝的刑法中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 ,譬如在什么情况下用刑 ,怎样用刑等 ,是以制度的形式存在的。但在司法实践中 ,刑讯又分为依法刑讯和非法刑讯。其中 ,后者发生的比率远远高于前者 ,也违背了制定刑讯制度的初衷 ,造成了严重的人身危害和社会危害…  相似文献   

3.
本书作者是南唐(937~975)陈仕良所撰。《嘉佑本草》所引书传云:“《食性本草》伪唐陪戍副尉,剑州(今福建南平县)医学助教陈仕良撰。”《中国医学人名志》云:“陈仕良,唐·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社会教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社会教化问题探讨全红一、社会教化的理论与内容所谓教化,即政教风化、教育感化。《诗·周南·关难序》载:“美教化,易风俗”。也比喻环境影响。《史记·三王世家》载:“传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俱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社会教化...  相似文献   

5.
在经络学说的早期,灸法可能是使刺激量积累而引起经络感传的最主要方法。古时的灸法多是直接灸。直接灸的痛热刺激是最强的,能使痛热感持续积累而产生热循感。文献记载最早定经络的方法亦是灸法。 汉·刘向《说苑·辨物篇》说:“俞跗之为医也……炊灼九窍而定经络”。“定经络”是记载感传的线路,“炊灼九窍”是指灸法。《说文》:“灸,灼也”。《荀子·仲尼篇》:“可炊而傹也”。杨倞注云:“炊与吹同”。“九窍”之“九”下笔与“孔”同,笔误也。因此在孔窍(穴道)上,用艾灸法,口吹之使艾火旺以加强刺激,这便是古人定经络之方法。  相似文献   

6.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重要的公文,如果文字枯涩干瘪,缺乏情感,令人难以卒读,其工具作用就很难得到充分发挥。魏晋时李密的《陈情表》在中国文学史上既是一篇优美的骈体文,从公文写作的角度来看,同时也是一篇“事、情、理、文”合谐统一的公文。笔者认为“事、情、理、文”应是构成公文写作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7.
“莫不皆在”是东汉的一篇镇墓文中的文句 ,是同义连用现象。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的修辞表达现象 ,从《诗经》、先秦诸子的著述 ,一直到《史记》都可见到。与该篇镇墓文同时代的典籍《太平经》中亦有丰富用例证明。东汉文献中这种修辞形式同样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故而虽然在所选材料中只有一例 ,仍有理由相信结论合理  相似文献   

8.
一代名臣诸葛亮高卧隆中,“自比于管仲乐毅”之时,“好为《梁父吟》”(见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梁父吟》本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后人多有依韵填词者。诸葛亮“好为”之《梁父吟》全文如下: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相似文献   

9.
翻开《党员生活》第8期扉页,偶读《“一把手”要有好“听力”》一文,既感觉耳目一新,也衍生出许多新的想法。“眼耳鼻口舌”乃人体五官,然孔子在《九思》中将“视思明”置于“听思聪”之前。如此一想,领导干部要有好“听力”,更要有好“眼力”。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纠正思想。这一思想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不乏启迪、借鉴意义。 一、纠正思想的含义与纠正的普遍性 “纠正”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出现较晚,据《晋书·石鉴传》载:“多所纠正,朝廷惮之。”但是古籍中使用“正、谏、匡”等语词来表示纠正意义的却是更早的事。如:墨子有“义者政也”(政通正)之论议,《论语》有“就  相似文献   

11.
吾师周夕林副教授,潜心于《金匮要略》的研究,多有独到见解。尝诲吾等曰:“《金匮》一书,言简义奥,非熟读不能解其至理。读是书之时,可习经参注,但切勿与临床脱节,若沉湎于单纯的文字考据,势必以辞害义”。吾等有感于此,随录周老释词数例,以飨同道。 1.“三条”非“三因”:《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言: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就此三条,注家多认为是三种发病原因,并把它与  相似文献   

12.
一是结合县教育系统开展的“读党史、诵经典、唱红歌”活动,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90年学习读本》武装头脑。二是以“让党员身份亮出来、称号响起来、形象树起来”为主题办橱窗。展形象。三是将党员承诺置于醒目位置.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开展创“十星”活动,事事争先进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法学、律学、吏学和谳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场白:从《四库全书·子部·法家类》说起在传统的重礼轻法、重德轻刑观念的影响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在编辑《史部·政书类·法令》、《职官类·官箴》、《子部·法家类》时,是极为“吝啬”的。主编纪昀在《政书类·法令之属》按语中说:“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兹所录者,略存梗概而已,不求备也。”故仅录《唐律疏议》和《大清律例》二部。而《子部·法家类》也仅录23种。这种指导方针对于中国古代法史文献的保存和研究无疑是不利的。但是《子部·法家类》对法史文献的选择,又是颇具匠心的。大体上录有四类:一是私人学术著述,如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读《新唐书·马周传》时,在马周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写给唐太宗的一份奏折上写下了这样的评点:“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在这里,毛泽东指斥宋朝苏轼等人的文章为“纸上空谈”,  相似文献   

15.
说觉悟     
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提出“觉”的观念的,是孟子。孟子述伊尹之言云:“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赵岐注:“觉,悟也”。许慎《说文》:“觉,寤也”。寤即从睡梦中醒来之意。所谓“以斯道觉斯民”的“斯道”,照孟子所说,就是“尧舜之道”。所谓“先觉觉后觉”,就是使人民都有关于尧舜之道的觉悟,即都有对于尧舜之道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觉,所谓悟,即对于“道”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儒家、道家都  相似文献   

16.
所谓“间”者,按《间书》解释说:“谍即间也。”《说文解字》解释说:“谍军中反间也。”《太公六韬》说:“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周礼·秋宫》说:“若今刺探事。”用现代的语言来说,“间”就是间谍、特务、情报员。用“间”工作就是秘密情报工作。因为“间”在军事斗争中占有极其重  相似文献   

17.
一、《韩非子》对后世的影响(一 )古代版本的流传前人读古书 ,最讲求版本。因为古籍流传几千年 ,不但由于保存不良而经常使一些本子造成错简脱文 ,而且由于各人转抄和翻刻时的疏忽与臆改 ,也常常造成各种错误。这样 ,搜罗各种版本加以校勘与择取善本就成了阅读、研究古籍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 ,如果我们想要对《韩非子》作一些研究的话 ,也就首先要知道这部书的来龙去脉。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1 988年 1 0月版中张岱年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部分 ,认为《韩非子》以宋乾道年间的刻本为最古 ,原刻本已不存。明代的《韩非子》刻本较多 ,其…  相似文献   

18.
育之副校长:我读了您的《国有企业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一文(刊于《理论前沿》1999年第20期),深受教育。只是有个地方有点疑虑。这就是:国有企业的来源,似乎还应有外资企业。因为这部分不能包括在“官僚资本企业”中,且量比“老解放区的公营企业”大。?..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代的外交场合中,有一种别具一格的表达立场传递信息的方式,即“赋诗”。《左传》及《国语》中,有许多这类的记载。所谓“赋诗”,按郑玄的解释,“赋者,或造篇,或诵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创作新篇”或“朗诵古诗”。在外交活动中,多是后者。所诵的诗,是当时广为传诵,人们所熟知的。这些诗,从《左传》、《国语》的记载看来,大都可以从今本《诗经》中找到。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首,是“逸诗”。按类别说,多为“雅”诗,而以“小雅”占多数。  相似文献   

20.
《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一书由美国物理学家弗·卡普拉所著。该书从相当广阔的视角对东西方的科学、社会、文化和历史进行了考察。出版后立即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人士评论说,它是“急进地改变我们生活力量的著作”,“它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上的许多事情看来正在越变越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