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为重新解读克劳福德的名作《出使暹罗和印度支那王朝日记》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本文通过重新审视书中蕴含的前提和假设,揭示出了克劳福德的东方观。克劳福德认为东方总是低劣的、野蛮的和感性的,其东方观是在他的作品与殖民主义制造的总体政治语境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中生成的。克劳福德的个人体验和对东方的传记描述最终向权威的东方学发生了转移,他的东方观随之也带有东方学浓厚的气息。今天,重新审视那些貌似客观公正,实际上却蕴含着西方文化霸权的著作是历史文化非殖民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新福田主义是日本在中国迅速发展、亚太地区成为新增长中心形势下的外交构想.它继承了福田主义的精神,是对冷战结束以后日本亚洲外交实践的概括,也表明今后的政策取向.中国是日本亚洲外交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日本将努力稳定中日关系,提高两国的合作水平,同时也更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动向.新福田主义的提出带有福田个人色彩,也是日本转向重视亚洲外交的历史必然.它的一些原则不会因日本政局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3.
三百多年来,俄罗斯迅速崛起,在崛起过程中俄罗斯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思想流派,对“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俄罗斯属于东方还是西方”这一类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激烈论争.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论争,俄罗斯这艘船不断校正自己的航向,在茫茫大海上前进.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英国学派中,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取向,即多元主义与社会连带主义.本文主要探讨两者的异同及其本质.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以马丁·怀特的三大思想传统作为自己的理论立场,坚持理性主义的国际社会观、关怀人权等道德价值.然而,它们之间也有很大分歧,主要是两者对国际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国际法有不同认知,即国际社会是以自然法还是实在法为基础;在人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关联的人道主义干涉和西方对第三世界的责任问题上,看法也大相径庭.多元--连带之争实质上探讨的是国际社会的本质、潜能和规模,以及国际社会成员对于规则、规范、价值、制度的分享程度.双方的论争不仅是国际关系理论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而且加深了人们对于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明治维新前后,“兴亚主义”逐步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指导思想。以根津一为代表的日本青年军官,试图以此实现“征韩侵华”的目标。根津一在“兴亚主义”影响下,进入中国从事军事间谍活动,并以对中国的认知,向日本军政界提出一系列对华政策建言,而后为实现其“兴亚”主张,参与创建东亚同文会与东亚同文书院。“兴亚主义”代表人物根津一的言行,典型地体现了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以及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目前对威尔逊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专门研究比较深入[1],但关于威尔逊主义与新殖民主义的关系的探讨尚需继续开展.笔者拟在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威尔逊政府对菲律宾政策为例,梳理威尔逊主义对美国新殖民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海外库尔德工人党在欧盟的制度结构影响下,从暴力活动群体转型到和平的社会运动.欧盟独特的制度结构和治理机制是库工党转型的原因,并且使该党成功地将自己的诉求传达到欧盟的决策层面.欧盟的制度结构包括:欧盟成员国层面的制度和规章、欧盟层面的制度,以及成员国和欧盟两个层面的制度互动.而土耳其的入盟要求又促使海外库工党成功地通过欧盟向土耳其施压.欧盟的治理模式是由市民社会、利益集团、欧盟机构和各成员国政府等各个行为体的复杂互动来实现的,这种独特的治理结构也为海外库工党的政治诉求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8.
发展问题是上海合作组织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民族主义、区域协作等问题,从地区主义的角度来看,上海合作组织可以把一些外部力量纳入甚至整合其中,与中亚地区的其他力量展开合作。。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 ,日本一向高度重视东南亚 ,把该地区视为与日本休戚相关 ,必欲加以控制的战略枢纽、资源供应地和销售市场。为了将这一地区纳入自己控制之下 ,日本早在 30年代就精心谋划了取代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计划。然而 ,随着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 ,1936年 11月在五相会议上确定为国策的“南进”政策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彻底破产 ,日本势力被逐出东南亚地区。战后 ,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 ,日本将目光再次投向东南亚 ,以一种新的姿态迈出了“南进”的步伐。日本对东南亚政策是战后日本外交最重要的组… 相似文献
10.
"东方问题"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土耳其帝国日薄西山的过程中,欧洲列强开始了争夺帝国遗产的斗争.其中,俄国是瓜分土耳其的总导演.叶卡捷琳娜二世发动的1787-1791年俄土战争是"东方问题"最后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