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语言高度模糊是诗歌作品的特质之一,在汉诗英译中恰当处理诗歌的模糊成分:可将原文的模糊语言译成准确语言;可将原文准确语译成模糊语言;可用译入语的模糊语译原语中的模糊语言,保持诗歌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2.
艾伦·金斯伯格是美国当代诗歌流派"垮掉的一代"杰出代表,对其诗歌<嚎叫>解读,需要从诗歌文本和诗人经历以及时代特征多维度回答解构节点上其诗歌反主流流行的主因,诗歌斗士形象所蕴含的肉体自虐与精神写实的关系及诗歌中"嚎叫"的归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1891年出版《道林·格雷的画像》引起了极大的骚动,并受到媒体猛烈的攻击,直到今天仍是王尔德批评的焦点之一。热奈特所界定的狭义性的互文性中包含的两种互文手法,用共存关系的互文手法用典(allusion)和派生关系的互文手法戏仿(parody)来重新解读《道林·格雷的画像》和其前文本——哈姆莱特原型相互指涉和意义关联。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通过对<易经>文本的语言属性及其特征的分析,可以揭示人类早期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同时揭示中华先民特有的乐观积极的价值观体系.  相似文献   

5.
王黎丽 《学理论》2013,(14):199-200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文化干扰,对此无论是在语言交际还是非语言交际中都需加以注意。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其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跨文化交际者的角度来讲,与交际失败紧密相关的是交际的行为方式和交际参与者对这些行为方式产生的理解之间的联系。而其中,负迁移是足以引起语用失败的最直接原因,包括语言层上的负迁移和文化规约层上的负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来分析文化和比较文化,破除所有的陈规以避免语用失误,使交流过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唐琼 《学理论》2012,(14):249-250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而不同的文化又影响着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尤其在阅读过程中。阅读是语言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对于一个高效的阅读者来说,掌握好词汇、语法以及阅读技巧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它还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学生对目标文化的了解是成功阅读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要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有跨文化的意识,与作者交流并学习他们的知识与文化。  相似文献   

7.
解释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其基本的问题是读者与文本关系问题。近代解释学把解释学当作一种纯粹的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并且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是一种认识关系。由此,不少人认为,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大众与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关系也是一种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从哲学解释学观点来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是一种认识,而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解释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受到其处境、视域的影响。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民生状况制约了大众的视域和处境,同时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在英语教学中通过给学生适时适量介绍英美国家文化、英语众多变体文化及合理处置本土与异域文化的关系,引起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注意,帮助学生在以英语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语言,从容应对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韩竹林  王健 《学理论》2013,(9):173-174
翻译目的论从人类行为理论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翻译活动,认为翻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意图性,是一种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人类交际活动。以澳大利亚格兰·菲利普斯的诗歌译作为例,试析翻译目的论的翻译原则及其翻译策略,探讨翻译目的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部分学者提出要"回到马克思",并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加强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直接研究成为学界共识。哲学诠释学对读者地位、文本意义及解读的历史性的新见解,为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提供了重要启示,同时也引发了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等问题。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尊重文本自身意义的前提下,联系文本产生的语境准确把握文本的本来之义,并且与当代实践和现实问题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相似文献   

11.
钱玺仰 《学理论》2010,(17):153-154
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限制。很多学者持诗歌不可译的观点,其弊端在于他们将原有诗歌作为最高标准,将翻译看作是文本之间的转化而忽视了语言外的因素。将意识形态论为基础,来分析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探寻意识形态对诗词翻译策略的影响,试图证明诗歌在翻译中得到了新生,艺术价值在新时代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12.
站在文本解读的角度,对海德格尔所著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进行梳理,并撷取其中涉及的若干观点作简要阐释.海德格尔在这封长信中,不仅以行动作为引子,牵扯出有关思、存在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的考虑,论述了它们是源初共属的,而且探讨了有无必要坚持人道主义的问题,整理了人道主义的历史,并为人道主义下了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体裁是信息交流技术所承载的交际工具和媒体在电子媒介的互动中所创生的结果.体裁互文性是形成语言的动态性或异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网络体裁的研究基础,以电子通讯为例分析了体裁互文性如何使体裁文本、话语社区、社会认知与社会批评等领域内创造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境原则"是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一大成就.对马克思理论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关系的研究,不仅要回到"文本",更要回到"语境".语境是文本的基础,语言的"意义"是由"语境"决定的.马克思理论有两个不同的语境,一是理论背景语境;二是实践语境.在这两个不同的语境中,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一与多是矛盾的统一体.在文本被阐释传译的过程中,文本意义被纳入文本与读者的动态互动而呈现开放的多元状态,但是这种阐释是译者以文本为依据,在对文本的历史语境分析中完成的.文本阐释的多元化体现了阐释的空间,而其同一性则蕴含着阐释的限度和译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焦体检 《学理论》2010,(9):145-146
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文学作品的正确解读是学习的关键。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内在特质必然决定诗歌意义的多重性。早在北宋,苏轼就明确提出深观其意的诗歌阐释方式;南宋朱熹则进一步提出了涵泳的诗歌解读方法。这不仅对后代的诗歌阐释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指给了我们一种正确的诗歌解读方法,对于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丽鸽 《学理论》2009,(10):80-81
本文对《寒夜》进行文化学解读,认为《寒夜》的内容主题隐现出人情与人性双声话语的消长起伏;主要人物存在功能的互转;婆媳表层对立的深层蕴含着人物形象的互文关系,两人表层的对立背后是深层的隐形伴侣关系。《寒夜》写出了永久性的人性和终极性的关怀,有着对社会、对文化、对人性更大的涵盖,这是一部既具有共时性、又具有历时性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8.
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山水诗中都包含着对大自然强烈而真挚的爱,然而两者反映的内涵却有所不同.具体阐述两位诗人的诗歌内涵的异同之处,并探讨了形成这种差异的各种因素和背景,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入准确地解读两位诗人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9.
陈艳 《理论导刊》2008,(1):124-125
非文学中文学性的存在,有历时性与共时性两类.前者主要涉及文学史上非文学与文学的部分互变;后者主要涉及在特定时期内,人类的文学文本、文学活动与非文学的语言文本、语言活动以及其他实践活动的相通.无论是考察文学史,还是考察当代的非文学现象,都可以看出,非文学中存在文学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吕宗慧 《学理论》2010,(6):201-202
模因理论是应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揭示出语言的传播规律。互文性理论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显示出语篇话语的多重交织特性。模目论与互文性的内在联系,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