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是在以前许多哲学家关于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发展过程就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也是理解其哲学实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何禹潼 《学理论》2013,(22):68-69
正义"是柏拉图构建其城邦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哲学家统治则是这一构想的核心。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以"三要素说"与"理念论"论证了"哲学王"对于实现正义的必要性,并通过对造就哲学家与使哲学家成为统治者可能性的分析,论证了哲学王统治的可能性。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在当时"天下失序"的大背景下,重构统治秩序的一种尝试,哲学王思想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多维的视角,突出了由专家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同时哲学王所彰显的道德统治,是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政治的视野之中,这给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杨改红 《学理论》2015,(2):190-191
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是对传统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扬弃与重构。无论是从摆脱传统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需要出发,还是从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来看,或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视角分析,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转向都有其必要性。在主体间性视阈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做到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和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与哲学是社会科学的两大基础学科.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经济学家拒斥哲学、哲学家漠视经济学的倾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客观上需要宏扬经济学的哲学传统,强化哲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缔结经济学与哲学之间的联盟,以使哲学走出"困境",经济学实现真正繁荣,从而更好地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冯春娜 《学理论》2013,(19):33-34
思想家们有关主体性思想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在马克思之前的许多哲学家都把主体性思想仅仅局限于精神领域,因而抽象地去研究主体性。与此不同,马克思则全面地拓展了主体性理论,主体性思想在其思想中主要包括实践主体性、认识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和审美主体性等四个方面。其中,实践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在总结他之前的哲学家有关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容和很强的社会现实价值。例如,在当代中国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中,以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为视角便是一个重要的思想维度。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冯友兰、韦政通、朱伯崑、田浩诸大家,均误认中国哲学中有一个"功利主义"的传统.实际上中国哲学家根本不倡导"西式功利主义":他们不主张以"义"为手段,不主张以"动机"为手段,不主张以"利他"为手段,不主张以"利物"为手段."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这才是中国哲学看待一切问题的坐标.中国哲学讲功利,但必把群体之功利摆到优先于个人功利的位置上,亦必把天地万物之功利摆到优先于人类功利的位置上;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立足"宇宙背景"谈"功利",优先考虑"天地之利"或"大利".这就是所谓"大利主义"."大"是中国哲学考量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撤掉这个"宇宙背景",则中国哲学失其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失其为"中国思想"、中国学问失其为"中国学问"矣."大利主义"完全不可用"西式功利主义"去解读.  相似文献   

7.
高鸿 《理论导刊》2007,2(3):42-45
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成和凸显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社会主客混沌不分到古希腊哲学通过本体论的建构初步区分人与周围世界,再到近代哲学在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中突出主体性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把主体性理论发挥到极致的过程。主体性哲学在确认人的主体地位和理性力量、将人从中世纪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因对人的主体性的极端强调而陷入理论上的“唯我论”困境和实践中的人类中心论困境。  相似文献   

8.
近代哲学确立了人的主体性的地位,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出现的问题,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了"消解主体性"的口号.对主体性能否消解这一问题,可以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角度做出科学的解释.对当今所面对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关系的恶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对人的主体性思想的解释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阿尔文·普兰丁格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与宗教哲学家,在英美知识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本文通过对其学术活动、研究方法和主要思想的阐述,探讨他为基督教哲学所做的贡献,洞悉当代宗教哲学的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人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既有我们国内文化和理论进展的内在因素在起作用,也有苏联和20世纪西方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等外在因素在起作用。德国哲学家舍勒提出的哲学人学,海德格尔、萨特提出的存在论、解释学,胡塞尔晚年提出的相互主体性、交往主体性和生活世界理论,它们作为当代人学理论的最初形式,都是20世纪初德国哲学现象学运动的产物。而现象学运动所载负的文化使命就是从对主体、对人本身的沉思和批判出发,通过人心和人性的重建,去找到克服科学危机、哲学危机和全人类的生存危机的思想力量。回顾人学思潮的理论发端和初心使命,就会使我们更加明确,当前我国人学理论工作的主旨就是要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努力重建我们的"相互主体性"和"生活世界",重建一种革新了的人性、人格和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