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三派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提出六点新见:<手稿>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顶点论、不成熟论、起点论三种基本观点;导致三种观点的是三种不同的解读模式:"以西解马"的解读模式、"以苏解马"的解读模式、"以马解马"的解读模式;在版本结构上应当区分出相对独立的"第四手稿"或"哲学手稿";<手稿>的深层哲学主线是从异化观走向实践观;<手稿>的哲学底蕴可以称之为新唯物主义实践观论纲;<手稿>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创新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于1956年4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地完整地提出了"双百"方针.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①此后,他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中,对"双百"方针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此前,毛泽东提出以苏联为鉴戒,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思想,"双百"方针就是这一光辉思想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实践成果.这个方针在今天对于我们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理论新视点     
《前线》2001,(8)
专家新见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了观察和解决中国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了可以直接用来指导实践的哲学理念。陆剑杰教授在《哲学研究》2001年第六期上将之概括为三大哲学理念。 陆剑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哲学理念 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哲学理念不是从书本上搬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学习、探索、选择、总结形成的。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其集中体现。《实践论》所提供的哲学理念是:以客观实践为基础、求得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的新唯物主义。因为教…  相似文献   

4.
王颖  张新霞 《党史博采》2006,42(9):29-3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在其整体性上是有其内在一致性的.其中,实践自始至终贯彻其中,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本质规定.而且,马克思还强调指出,为了改变非人的生存状态,真正实现人之为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兵家智慧的视角探讨毛泽东哲学的实践本性.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进行了阐发,接着从理论上分析了毛泽东兵家智慧的实质,最后对<论持久战>展开了细致的文本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毛泽东哲学的实践本性.  相似文献   

6.
鲁振祥 《党的文献》2005,1(3):78-8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倡导、中国共产党一贯遵循的思想原则.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时期内,实践这一原则的主要代表者和贡献者,无疑是毛泽东本人;刘少奇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一位主要成员,是这一原则的坚定的实行者、阐发者,也是重要的贡献者.<论党>就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突出贡献之一.<论党>集中当时全党的认识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作了系统总结;对于作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作了集中阐发.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基于对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领悟以及实践的强力推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党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毛泽东在何时读<孙子兵法>一书,早就有"遵义会议之前"和"遵义会议之后"两种说法.持"遵义会议之前"说有两例,一例是据毛泽东当年的警卫员回忆,说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就读了<孙子兵法>;另一例是吴冷西在他的著作<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一书中所说的,是毛泽东在被解除指挥中央红军的职务时期读了<孙子兵法>.近10余年来,这两例回忆经常见诸各种书籍刊物中.  相似文献   

9.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知行之辩"亦是哲学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认识论领域长期论争的一个焦点.毛泽东在批判总结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知行问题的各种观点及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引入其认识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解决了知行关系这一传统哲学认识论的重大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10.
早期马克思高度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生态、实践和历史三个不同视角较全面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这种统一关系的社会实践基础,提出了人类利用自然所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指明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途径和方向,认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从而建立起了生态学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学说.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