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承袭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和为贵"、实事求是、自强不息等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谱写了一曲弘扬民族魂,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凯歌.探讨中华文化与"一国两制"构想的关系,对于增强在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基础上产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进党人在其文宣中常常强调台湾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统合性,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遂行"去中国化"的政治目标,在多元文化体中,中华文化不过是其中之一种而已,而且只居于落后的传统,不是那么重要.其实,文化是一个整全生机体,具有一个文化中轴在核心处运作,依赖这个中轴的生命力,文化体得以吸收多元的文化营养而壮大这个整全生机的文化体.台湾无论在明郑、清代以及日据时期,她的文化中轴主体性就是中华文化;迈入现代化的台湾,其文化中轴主体,仍然是中华文化,此由亚洲四小龙兴起与儒家文化深切相关可得明证.本文从台湾的原乡生活方式来诠释台湾民间文化中的大小传统就是中华文化之事实,指明作为台湾文化的主体性中轴之中华文化,乃是周文华夏悠久历史的延续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拥有深沉的文化自信,为倡导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增强了文化底气。当下,需加快中华文化传播,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基础,在多元文化交织与碰撞中,坚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需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扩大文化贸易交流加速中华文化的时代回归。  相似文献   

4.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水地处长江、黄河之间,属巴蜀、荆楚、秦陇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区,融通南北,沟通东西,自然生态独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多元。襄阳地处汉水中游,是汉水流域重要的节点地区。从考古学视角看,依托汉水发展起来的襄阳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可谓文脉悠长,文华灿烂。  相似文献   

6.
李路华 《长白学刊》2005,19(1):105-108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同样也是多元一体的.大量考古发掘的物文化无可争辩地充分证明了东北地区同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东北文化是固有的、久远的、绚丽多彩的,它是中华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它以其雄健豪放、清新自然、质实贞刚的格调,为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增加了新的因子,注入了新的活力,共同创造了中国的远古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既包括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又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本文通过丰富的资料,指出中华文化充分吸收了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中亚文化和东南亚文化,是古代东方文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显示,濒临东海的上海历史悠久,尤其是近代以降,其经济、文化的崛起令人瞩目。当下,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之际,海派文化又一次浮出水面,学术界关于它的起源、发展颇多争议,我们欢迎广大作者和读者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6,(16)
正摘编自8月2日台湾《中国时报》近年岛内在本土化与台湾意识的催化下,社会出现"去中国化"的声浪,甚至出现"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对立的论点,这些人认为:台湾主体住民由"原住民"与闽南移民构成,曾历经西班牙、荷兰、明清、日本殖民统治,近年更受西方文化影响,台湾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样貌,而不独只有中华文化。更有甚者,认为台湾人民抛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悠久而漫长的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经济富强、政治昌明、文化自成一体的土壤和基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理念,以义制利、义利兼顾的经济发展原则,文明互鉴、多元共生的世界文化交往惯例,是中华文化提供给当今世界的珍贵宝藏。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的多元问题是现代性研究的难点.现代性自身的多元性,即现代性因流动性的特质而产生的审美现代性、世俗现代性的分化等,因其囿于西方现代性,只能是多重的而非多元的.多元文化题旨下的多元现代性,其因西方文化特殊性而不具普遍意义,此论割裂现代性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本身就存在矛盾.多元现代性方案,建立在现代性之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基础上.它有别于"文明的冲突"抑或"承认的政治"的说法,以"和而不同"为典律.理应获得肯定.  相似文献   

12.
当前"台独"派鼓吹台湾是一个与中国无关的"海洋国家",使得其"海洋文化"的提倡,带有"去中国化"的明显企图。然而当代台湾的"海洋文学"却说明:台湾的"海洋文化"仍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一种地方表现形态,无论是汪启疆海洋诗中的"以海为田"理念,吕则之塑造的融合海洋性格和陆地性格的人物形象,东年透过海洋对民族历史和精神特征的省思,或是夏曼·蓝波安和廖鸿基表达与海洋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的创作,都不离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具有丰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根柢,是以其海洋特色为中华文化、中国文学整体做出的一种丰富。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的论断为主线,依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些阐释,结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论述,重点围绕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相关内容谈了一些学习体会,认为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是对"主线"引领和贯穿作用的实践性、成效性的要求.同时就物质与精神、多元一体、审异致同、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等辩证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同心圆"昭示的范围,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成的界定.  相似文献   

14.
考古学文化与中华民族起源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指导,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讨论中华民族起源问题。关注的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考古新发现与中华民族起源的时空关系问题;二、考古学文化的区系划分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三、从民族起源的角度看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和性质;四、中华民族起源阶段的基本特点及若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中华文化"走出去"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中华世界的世界认同度也在不断上升.中华文化能够成功的获得世界认同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历史基础、中国在和平发展战略下的复兴所奠定的政治基础以及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和"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基础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中,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之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上的显著特色之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一个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现代信息社会里,被当作"过去时"的传统文化究竟还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地域因素讲,河洛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以河洛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历久弥坚的"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意识;强劲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多元一体的和合精神。认识这些特征,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文化特征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丽春 《思想战线》2001,27(2):62-64
"阿细跳月"是云南彝族支系阿细和撒尼人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流传较广的一种舞蹈."阿细跳月"的起源众说纷纭,种类繁多,并在新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产生了变化,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继承性、群众性、通俗性和地方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陈友康 《新东方》2014,(5):9-16
中华文化自鸦片战争以后遭遇重重危机,100多年来都是被质疑、被批判、被否定的对象,一度形成"整体性反传统主义",造成了"社会性走火入魔"和"价值荒原"。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以理性、辩证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中西文化论争逐渐尘埃落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讲话,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理论体系,深刻阐释了中华文化的鲜明特点、宝贵价值、历史贡献、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标志着党和国家层面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充分肯定,它彻底扭转了"文革"思维和左倾文化观,从政治层面解决了中华文化的百年惶惑,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华文化复兴史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化强大根系的深层机理就在于其结构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中华文化的超稳定结构性是文化强大根系的基础;中华文化的实践性是文化强大根系的动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文化强大根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