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城市房屋拆迁的性质分析为起点,不难发现城市房屋拆迁实质是一种行政征收.国家行使征收权必须具备:公共利益的目的、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予以公正的补偿这三个法律要件;以"重庆钉子户"事件法律分析为核心,可以看出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立法不完善和制度设计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欠缺公共利益决断机制、程序不当、补偿原则不明确、救济途径不畅.  相似文献   

2.
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相比,《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在规制政府公权力方面有长足进步,这主要体现在:重塑立法理念,寻求公私权益平衡;提升立法技术,引导政府角色归位;完善制度设计,强化监督制约力度;严格征补程序,明确政府违法责任。落实新条例,进一步规制政府公权力,需要进一步细化征收权行使主体及征收实施主体,通过地方立法确定立法机关对征收权的监督,建立和完善司法机关对征收监督的配套规定,进一步规范社会公众对征收权的监督。  相似文献   

3.
一、征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2009年12月7日,北大五学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建议。2011年1月19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房屋征收条例”)施行,取代《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可以说是社会参与推动制度变迁的成功典范。新条例的重大变化中的首要变化就是将城市房屋拆迁更名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城市房屋征收的属性更为明确,而且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主体、程序、法律责任都做了更为全面、细致的规定。但是,房屋征收条例颁布实施之后已经一年又九个月,各地暴力拆迁、拆迁自焚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房屋征收条例还取消了原《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拆迁的规定,将征收补偿决定的强制执行权交给法院行使,由法院负责强制执行被赋予期望,但是一些拆迁恶性事件正是在法院强拆时发生,以至于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9月9日发出《关于坚决防止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强制执行引发恶性事件的紧急通知》。  相似文献   

4.
叶汉杰 《学理论》2010,(23):145-146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与规制拆迁的已有立法相比具有进步意义,但其在公共利益的界定,征收程序的构建,补偿规定的完善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应当将危房和旧房拆迂分别规定,适当限缩界定公共利益的兜底条款;具体规定论证会、听证会程序;赋予被征收人对房屋评估价格的复核权,并明确房屋产权调换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房屋征收补偿制度关系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国有土地上城市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较之已经废止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征收补偿实践中也收到了一定的实效。但由于房屋征收补偿这一课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突飞猛进,这一制度在征收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标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较发达国家的相关规定,可从中获得启示,以推动我国房屋征收补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1)
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公布并施行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这是我国关于房屋征收制度的一次改革和进步,修改和删除了已废止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广为诟病之处,首次明确区分了公益征收和商业拆迁之间的界限,对公权力的滥用予以明确的制约。然而,该条例的规定相对于中国复杂的房屋征收现象,显得格外单薄和无力,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并不完备,公民合法的财产权利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牺牲品。为此,应正确界定公共利益的含义;完善房屋征收补偿制度;完善房屋征收司法解决机制;提高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瞭望》2010,(52)
<正> "公共利益"的认定不但在立法中须明列类别,且须设置认定程序,规定必须公开认定理由《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正由国务院法制办第二次公开,限15日内"征求意见"。此前,先后有国务院于1991年和2001年颁布实施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相似文献   

8.
2011年开始实行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对我国以往的房屋拆迁制度进行了变革。新条例对房屋征收过程中的公共利益需要、征收补偿制度、司法最终裁决权等诸多问题作了明确界定,从而新条例对公民的不动产物权保护更加充分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就房屋征收补偿主体、征收范围、补偿标准、征收程序、强制拆迁主体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修改,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由司法强制拆迁取代了行政强制拆迁,强化了由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权来化解拆迁争议的职权。为使该条例得到有效实施,就需要人民法院以保障人权、服务大局为指导,树立法律的权威、不受外来干扰、增强司法民主、善于统筹兼顾,多途径解决纠纷。  相似文献   

10.
王殊男 《民主》2011,(1):51-51
2010年12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其官网上公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消息一出,引起网民一片热评。笔者认为,这是共和国的立法史上绝无仅有的社会现象,这个征求意见稿可以被称作历史上最好的房屋征收与补偿的法律文件。  相似文献   

11.
城市房屋拆迁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城市合理布局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我国的各级城市中房屋拆迁普遍存在.土地征收是城市房屋拆迁的基础,因此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将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两个问题同时讨论,并从私法角度来说明私权受侵犯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自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之后,各地政府均据此重新制定或修订了有关城市房屋拆迁的实施办法。据悉,南京市政府也正在组织有关部门对《203号令》进行修改,并积极鼓励公众民主参与这一立法过程。本文作者以自己多年从事房地产法律实务的经验,比较深刻地分析了《203号令》存在的瑕疵,并对如何修改、完善这一规章,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上海市征收集体土地房屋补偿暂行规定》,在房屋征收程序上体现了行政程序公开、公正、相对人参与等基本原则。但是,由于缺乏关于房屋征收前的协商购买程序、申请强制执行前的协商调解程序的规定,房屋征收范围的规定还有待完善。同时,补偿标准虽然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但存在补偿内容多,易导致不公平且征收成本大幅上升,房屋承租人的利益考虑不充分等问题。因此,从征收程序与补偿标准两方面进行探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对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制度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我国城市房屋拆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还是尽快完善城市房屋拆迁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形成一套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制度,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尊重和保护私人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15.
城市房屋的拆迁与补偿,直接关系到民生的发展和民权的保障,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现行房屋拆迁法律制度在实践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正在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深入分析了房屋拆迁中公共利益、个人利益和商业利益交织错结的复杂现状,对我国现行房屋拆迁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反思,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房屋拆迁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活动,城市房屋拆迁制度是当今社会一项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物权制度.但是在现实中,我国的城市房屋拆迁制度及其实施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本文对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完善以及<物权法>对房屋拆迁的相关规定进行初步的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于2001年6月6日审议通过,自2001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国务院于1991年3月22日公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91年《条例》),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在拆迁补偿的对象、补偿的方式、补偿的标准、补偿安置基金的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调整。毋庸讳言,任何立法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从进一步完善该《条例》的角度出发,笔者试就该条例的立法缺陷做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房屋拆迁纠纷日益增多,基于房屋拆迁案件复杂的特点及民事与行政交叉的审判态势,使得法院审理房屋拆迁案件的难度加大,立足法院审判实践,就有房屋拆迁协议纠纷主要法律问题、拆迁协议的变更履行、替代履行、保全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有关房屋拆迁的宏观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征地拆迁"如何走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征地拆迁是目前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目前征地拆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征地补偿标准低,征地拆迁政策不断调整增加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一些地方的法院未能在征地拆迁诉讼中发挥司法救济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要科学界定农民土地所有权,对现行征地法律政策进行补充和完善,提高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要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政府要摆正位置,善于从征地拆迁的矛盾中摆脱出来,安置办法上,要重视房屋安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房屋拆迁纠纷频生,作为公权力行使与私有权之间冲突的逐渐升级,其已发展为引人注目的社会难题。要真正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房屋拆迁法律制度,就必须首先厘清房屋拆迁行为的法律性质,从物权法的高度对其准确定位,并围绕此建构房屋拆迁的相关法律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