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金国坤 《前线》2016,(2):42-44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法治"与自由、平等、公正一起,确立为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法治"一词已经被广泛使用,然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特定的思想内涵。法治何以成为独立的价值观,法治与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法治理念的关系,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法治是对中国传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的价值取向表述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本文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概念谈起,探讨了如何实现其价值追求,这对我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肖林 《前线》2016,(1):38-41
正公正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亚里士多德说:"公正是德性之首,比星辰更让人崇敬。"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公正既是对现实中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制度是否合理和正当的道德判断,也是对人类理想社会的崇高价值追求。公正与平等、自由、法治一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层面上的核心价值观。公正必须以平等和自由为前提,而又要以法治为保障,四者之间彼此密切关联、相互支撑。  相似文献   

4.
周丹 《求实》2016,(9):13-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首要属性上看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必须真实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就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来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大都与现代西方文明颇具思想渊源,容易引发分歧和争议。我们有必要把这四个概念阐述清楚,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厘清,从而展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批判性借鉴和内在性超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期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突显了中国人民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准则。抗战精神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刘白明 《求实》2016,(3):27-33
为厘清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源流关系的模糊认识,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予以详细梳理。继承中国传统社会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理想目标,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广泛吸取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精华,还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原则,广泛吸纳人类文明的其他优秀成果,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先进价值理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柱,克服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局限性,是当代中国最进步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是兴国之魂。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探究路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基本内涵和践行路径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表述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平等与公正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维度。由于平等与公正意义相近,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对平等与公正概念的混淆从而导致误用和混用的现象。平等与公正之间存在着相同点及或大或小的差异,厘清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更好地从教育和制度建设入手实现社会主义平等观与公正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文化自觉和价值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实践,发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识、推动社会前进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取向,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明确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其目的是为党和国家建设凝聚正能量,集中精力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结合正安实际,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做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行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包含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既凸显了现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理念,又涵盖了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时代特征和未来价值追求,既凝聚社会共识,又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2.
价值观的代际分化是人类社会演进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但社会和谐需要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代际整合,凝聚各代的价值共识,促进代际和谐。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代际整合的内核和灵魂,代际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就是价值观的代际整合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际整合,应着眼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价值目标,凝聚社会各代的国家价值共识;着眼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汇聚社会各代共同的社会价值追求;着眼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集聚社会各代的个人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即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从理论高度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李振胜  李翔 《新长征》2014,(8):18-19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虽然只有24个字,但内涵丰富,既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精神沉淀,又有新时代的特征要求,很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5.
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词组、24字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既是居于国家价值观层面首位的核心价值,也是居于社会和公民核心价值观首位的核心价值,把握富强这一核心价值的人民性、国家性、过程性等多方面的价值属性,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基本层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内容.反映了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在这三位一体的核心价值观中。作为价值导向的主体而言,是个人、社会和国家;从理论构件上来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保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目标。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彼此相互转换、互相促进。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我们要丰富中国梦的话语体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作为原则和导向,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建中国梦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构建中国梦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以“爱国、敬业、诚信、友爱”构建中国梦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18.
张本宏 《新长征》2014,(10):16-17
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组织是营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良好社会道德环境,解决民众信仰缺失和精神疲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层力量和活力源泉。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组织也是实行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社会大德育体系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确定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确定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定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从三个不同维度,确定24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了新部署,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