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清明时节,风和日丽,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在古代,清明节期间,人们除了要到郊外扫墓祭祖、踏青插柳之外,还有荡秋千等习俗。  相似文献   

2.
刘强 《台声》2010,(5):10-15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祀和扫墓的日子。祭祀则通指祭神、祭祖,有祭天、祭祖,公祭之分。  相似文献   

3.
诗意清明     
翟杰 《前进》2015,(4):64
四月清明,桃红柳绿,草木萌动,四野既清也明。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为节日的节气。清明节,人们一面凄凄切切怀念往事故人,一面从从容容享受明媚春光。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情味和文化味兼具的节日。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以清明为题,留下了无数寄托哀思的诗句。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堪称唐代清明墓祭的经典:"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  相似文献   

4.
纪萍 《民主与法制》2013,(14):46-4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范明礼携女儿范小希去了鸣凤山公墓,这是妻子庞莉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在墓碑前.他默默地摆放供品。点燃香烛。范小希跪在墓前泣不成声。往事历历在目,范明礼不由地想起了在南京监狱服刑的儿子范晓军。  相似文献   

5.
王雨 《前沿》2011,(24):186-188
清明节是我国暮春时节一个重要的节日,它兼有节气和节日的双重功能,兼具两种情感氛围,成为人们表达对春季的时间感受和怀念先人的特定民俗节点,是融合上巳、寒食、清明三大时间相近、功能不同的节日、节气的综合产物。本文从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及具体的形态分析考察了这一重要节日从先秦到唐宋这段漫长岁月的融铸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政》2013,(4):F0003-F0003
今年清明节期间,江西省九江市民政部门继续在市城区三大公墓区(贺嘉山陵园、马宿岭公墓区、华裔陵园)内实行“禁火禁塑”,积极倡导安全、文明、低碳、绿色、环保清明祭扫。  相似文献   

7.
《时事资料手册》2008,(3):104-105
清明节今年首次被列入我国法定假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祭祀,扫墓,是清明永恒的主题。据对全国祭扫情况的汇总分析,今年清明节期间,全国参加祭扫活动的公众达3亿人次左右。自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08年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张扬。  相似文献   

8.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 2014年,是清明节纳入共和国法定假日的第七年,2014年,是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精神的首个清明节。  相似文献   

9.
“清明”一词最先只是阴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节气的称谓,据汉代《孝经纬》所载:“冬至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汉代另一书《三统历》描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到了明代,有《山堂肆考·时令》明确指出清明这一称谓的来由:“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清明节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古时清明节的节期很长,前和寒食节(清明前三天)后和上巳节(俗称三月三)相连。从禁火冷食、祭祖扫墓到踏青郊游、娱乐活动逐渐演变丰富起来。清明节于1935年由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相似文献   

10.
图片传真     
4月5日清明节,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公室、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在北京市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办了“过节日、习礼仪——清明时节话传统”活动。在孔庙孔子像前,成贤国学馆的学童集体鞠躬拜祭孔子;国子监彝伦堂内诵读清明诗词,举办民俗讲座;组织开展民间风筝制作、踢毽子表演、为古树浇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市民群众和广大游客在活动中受到了一次生动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清明,一种品质,对为官者来说,这是廉洁的信仰;清明,一个节气,对农民来说,这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耕信仰;清明,一个节日,对每一个人而言,这是追思祭情的信仰。  相似文献   

12.
子荷 《中国减灾》2011,(2X):62-63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亦称踏青节,又叫探春、寻春节。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与"谷雨"之间,为三月节,在阳历4月5日前后。这个节气表示春天气候温暖,草木葱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播。提到清明节,人们常常会想到扫墓、祭祖、踏青、  相似文献   

13.
<正>清明上河图是宋徽宗起的标题。这个迷首先涉及"清明"是什么意思。有的说清明就是清明节,上河就是上坟。图画中的人就是正在往城外走,准备去上坟。这是专门画了送给皇帝的,画一幅上坟图,皇上能高兴吗?看着也不吉利呀。宋徽宗的题名来自《后汉书·班彪传》。班彪是东汉的历史学家。《班彪传》讲到班彪的儿子班固时,称"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清明  相似文献   

14.
清明三重奏     
古时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上巳是农历三月三也邻近清明,唐以降都融汇入清明节,正好形成清明三重奏。清明节的核心内涵和情感本体是缅怀先人,价值取向是提升生命意义,文化功能是凝聚族群、和谐天人。  相似文献   

15.
施恺 《传承》2013,(7):94-95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目标,构成了廉洁政治的完整系统,是实现廉洁政治的主要途径。为实现廉洁政治,必须从加强党性教育、实施阳光公开、坚持民主法制等三方面力促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进一步夯实廉洁政治的思想基础,健全廉洁政治的制度保障,营造廉洁政治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朱建明 《传承》2013,(5):94-95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目标,构成了廉洁政治的完整系统,是实现廉洁政治的主要途径。为实现廉洁政治,必须从加强党性教育、实施阳光公开、坚持民主法制等三方面力促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进一步夯实廉洁政治的思想基础,健全廉洁政治的制度保障,营造廉洁政治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清明是节气,是节日,更是文化。清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清明节将节气日与民俗节日融为一体,是天时与人时的合一,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千百年来,时代虽然在变,但清明的节日文化却一直被两岸人民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着,由清明节衍生出来的各种诗文、谚语、民间口头传说以及各类民俗活动多不胜举,清明节带给我们的是丰盈厚重的文明积淀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8.
清明断想     
我有翻挂历撕日历的生活习惯。元宵过后,早晨起床看日历,真是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清明很快又到了。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此时农业生产多忙于春耕春种,江南农谚曰:“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清明节被确定为全国法定假日的第6年。弘扬清明“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丰富内涵,张扬清明祭祀的精神正能量,成为今年清明祭扫活动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0.
子荷 《中国减灾》2013,(2X):16-17
<正>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缅怀先人、寄托思念的传统节日。"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发轫于悠远的历史深处,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清明节的内涵不断积淀、更新、升华。走过千年沧桑旅程,当清明文化与寒食文化逐渐走向大同,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一部分的时候,我们将做怎样的心灵省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