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与一些从国外舶来的“洋节”受到热情追捧相比.我们自身的传统节日却日趋遭人冷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与农耕文明联系在一起的传统节日.在商业文化泛滥的今天,其中的许多传统习俗已逐渐被人们摈弃。另一方面,在文化政策的制定方面,传统节日往往又被忽略。除春节之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都没有被纳入我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这些节日的重视。于是,清明节成了“扫墓节”.端午节成了“粽子节”……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遭受冷落.实际上是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尽管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但我们更希望看到,通过保护.人们能够在“健在的节日”中体悟“情感高潮”.而不是在博物馆和影像资料里遥想当年。而重视传统节日这个精神载体,重续传统文化的文脉,是改变传统节日被冷落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时节,春雨缤纷,草“长莺飞,情思绵绵。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数典祭祖,缅怀感恩,演绎亲情,传承文化。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踏青插柳,放飞心灵,拥抱自然。  相似文献   

3.
《时事资料手册》2008,(3):104-105
清明节今年首次被列入我国法定假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祭祀,扫墓,是清明永恒的主题。据对全国祭扫情况的汇总分析,今年清明节期间,全国参加祭扫活动的公众达3亿人次左右。自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08年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张扬。  相似文献   

4.
刘晓华 《台声》2014,(9):74-74
30年前,我参加全国台联在厦门举办的夏令营活动,组织方特地安排我们坐船,看一看距离台湾最近的金门县大胆、二胆两岛。记得船离海岛还有一段距离便停下了,那时两岸尚在对峙时期,船已不能再往前行,只能用望远镜看看。这时,忽然传来了“你们好!你们好!”的呼唤声,同船的人告诉我是岛上的阿兵哥在向我们打招呼。我连忙拿起望远镜一看,一个穿迷彩服的身影,挥舞双手在和我们招呼。我也连忙挥手回应“你好!你好!”,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30年过去了,那个挥手的身影却始终牢牢地印在记忆中,也让我产生了有朝一日去金门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自从台当局开放两岸民众探亲,我因公因私赴台多次,游历了故乡的山山水水,却始终未曾到访过昔日早已在脑海中留下印记的金门。直到不久前,我随江苏省常州市委组织的赴台文化参访团赴台,才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踏上金门的土地。  相似文献   

5.
李婕  杜娟 《小康》2007,(12):70-78
南昌,是中国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又被称为革命圣城。也因为拥有这样的红色历史,曾令世人瞩目和景仰。这是历史记忆中的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一块红土地在改革开放中一步步被周边省份拉下、甩开,小农经济时期的富庶被一个尴尬的"中部欠发达省份之一"的称谓代替,10多项经济指标列中部地区倒数第一……这是几年前的江西南昌。连续几年的两位数的高增长,让很多人重新将目光投向这里,并将其作为一种现象加以研究。美国《新闻周刊》将"动感都会"的称号赋予了这个省会城市连续几次登上《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榜"……这是2001年后的南昌。南昌这片热土,正在以翻天覆地的变化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崛起"的故事。只是,这仍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依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三大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节日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历代的文人雅士也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们了解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  相似文献   

7.
刘强 《台声》2010,(5):10-15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祀和扫墓的日子。祭祀则通指祭神、祭祖,有祭天、祭祖,公祭之分。  相似文献   

8.
张政办发[2008]23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各单位: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09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甘政办发电[2008]189号)精神,为便于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及早合理安排节假日旅游、交通运输、生  相似文献   

9.
子荷 《中国减灾》2013,(2X):16-17
<正>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缅怀先人、寄托思念的传统节日。"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发轫于悠远的历史深处,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清明节的内涵不断积淀、更新、升华。走过千年沧桑旅程,当清明文化与寒食文化逐渐走向大同,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一部分的时候,我们将做怎样的心灵省思?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生效)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①《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7年生效)则在其序言中阐明了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意义:“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以及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1.
感春气而先发。正当举国上下为重要传统节日将定为法定节假日而欢呼的时候,率先倡议者的文集《李汉秋弘扬中华文化实录》出版了。李汉秋原是专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戏剧的教授,是著名的《儒林外史》专家。为了参政议政,他“破门而出”,于1990年就在全国政协大会上大声疾呼,弘扬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2.
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被誉为“新中国第一本具有开创性的简明党史”。在该书形成的过程中,毛泽东、刘少奇极为关心,并在理论的阐发、史实的厘清、语言的表述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胡乔木本人也对此作过多次修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概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历史进程,为全国人民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基本素材。  相似文献   

13.
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被誉为"新中国第一本具有开创性的简明党史".在该书形成的过程中,毛泽东、刘少奇极为关心,并在理论的阐发、史实的厘清、语言的表述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胡乔木本人也对此作过多次修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概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历史进程,为全国人民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基本素材.  相似文献   

14.
传说中,布洛陀是壮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创造了壮民族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笔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主要有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布洛陀民间叙事山歌,布洛陀故事传说,布洛陀古乐、古舞、歌圩等,这些布洛陀文化遗产在田阳县尤为丰富。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传说中的布洛陀生日,从这一天开始到三月初九,各地群众络绎不绝地自发汇聚田阳敢壮山,祭拜布洛陀。  相似文献   

15.
《政协天地》2009,(7):29-29
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近日在接受《湘声报》记者采访时说,6年前,国家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省也都有了省级名录,对传承人有了相应的政策;3年前,我们国家开始每年有了“文化遗产日”;1年前,我们把清明、端午、中秋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这都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成果。另一方面,这些年来通过媒体的关注和宣传,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演化为一种民俗意义上的节日.从唐宋以来,人们逐渐把起火(寒食告终)、踏青(修禊消灾)、扫墓(祭祀先祖)等多种古老风俗集合于清明时节,久久扎根存活在民间生活里.今年将清明设置为法定假日,赓续传统,顺应民意,大家都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峥 《观察与思考》2007,(14):33-33
<正>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早在1950年政府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中,就独树一帜地提出无形文化财(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和保护办法,而对那些造诣颇深、身怀绝技的艺人和工匠,日本媒体称其为“人间国宝”。从1955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不定期的选拔认定“人间国宝”,将那些大师级的艺人、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2,(12):89-89
王媛、胡惠林在《东岳论丛》2012年第3期撰文认为,在全球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问题突出。基于对安全形态划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到不断消失、消亡的威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及无形资源境外流失的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化空间在内不断变异的威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写作于1957年、刊发在1958年2月号的《人民文学》上的处女作,并没有很自觉的散文诗文本意识,因读了郭风早一年出版的《叶笛集》后大受启发,原来这样的作品也允许存在,没有直接配合政治任务,没有标语口号。那我私藏的笔记本里也有,  相似文献   

20.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批准于2003年11月3日在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