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法治建设必须要汲取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传统法律文化是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土壤,是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宝贵本土资源,是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基础。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立法上,汲取了成文法的立法经验与传统,在立法形式上以法典为主要表征,在内容上将道德融入法律原则之中;在司法上,汲取了传统法律文化中慎刑与慎杀的思想与理念,尤其是对于死刑处决尤为慎重;在法律监督上,汲取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御史监察制度中的成熟经验。总而言之,当代法治中国建设是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对传统法律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2.
许霆案所凸显的司法困境,在于法的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在移植西方法律制度的同时.因欠缺西方法治中人文精神所滋养的文化基础,导致了中国法治的文化悖论.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寻找人文精神,回到法的人文主义传统,将决定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孔祥林 《桂海论丛》2002,18(2):91-93
在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 ,应当把法律文化的建设放在与制度变革同等重要的地位。文章分析了中国法律文化缺乏法治因素的原因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依法治国进程的负面影响 ;并对如何建设顺应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法律文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慎刑恤罚的法律原则、容隐制度、成熟的判例法模式、无讼的价值观等一些先进的法律思想,对当今的法治建设可以有所启发。了解中国自己的传统法文化,可以促使中国法治建设在自己实际国情的基础上推进。  相似文献   

5.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中国建立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重点之一。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衍生出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由特定的法律制度和法制观念构成的。这种传统的法制观念的核心内容就是权力本位和义务本位,缺乏法律至上的思想渊源。这一法律文化深深地影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文化传统、法律思想与行为模式而形成,在近现代法治改革的历程中,因"西方化"法律理念的影响,逐渐丧失其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法律思想入手,深入挖掘其现代社会价值,为人民调解制度、教育与惩罚相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探寻其价值基础与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7.
传统契约文化中的官民关系能够成为一种比较融洽的社会关系,其关键在于传统法律制度尤其是传统契约法律制度以恰当的方式审时度势地处理了这种官民关系。在当代中国,这对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其“崇尚和谐”“注重教化”“以德立法、以法守德”的重要思想时至今日依然璀璨夺目。我们要进一步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为当今法治中国的“制度创新”与“法治教育”提供民族智慧。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研究"儒法并用,德主刑辅"法律文化的历史渊源入手,通过对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在"起源、形式、性质、发展"等方面的解读,破解西方人把当今中国称为"礼治"国家,而不是"法制"国家的陈旧观念,促进中华传统礼治文明与西方现代法治文明有机融合,更好地为中国现代法律制度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刘刚  方从法 《前沿》2011,(16):71-73
法律的运行受文化制度及社会结构特点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差序结构状态,法治社会图景规划和制度建设要受现行社会结构的制约,呈现与西方世界不同的运行特点和方式。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一个现代的法治社会,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结构特点,并对思想传统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反思,建设与本民族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韩冰 《前沿》2005,(3):115-122
在几千年的法律发展史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是世界法律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 中国的法律文化表现出了其不相适应的一面。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从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法律文化转化, 是当前中国法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继承发扬传统法律文化、借鉴吸收外国法律文化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三个方面, 对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构建问题作一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韩冰 《前沿》2005,(2):124-130
在几千年的法律发展史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是世界法律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 中国的法律文化表现出了其不相适应的一面。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从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法律文化转化, 是当前中国法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继承发扬传统法律文化、借鉴吸收外国法律文化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三个方面, 对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构建问题作个探讨。  相似文献   

13.
阳旭东 《湖湘论坛》2002,15(1):22-23
民事调解制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优良传统受到推崇,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经验”。调解作为解纷机制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我国正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实现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大胆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应当合理继承。苏力先生指出:“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本土的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庞德先生也曾指出,中国在寻找“现代的”法律制度时不必放弃自己的遗产。笔者认为,民事调解制度就是我国法治建设一份珍…  相似文献   

14.
张冲  程亮 《人民论坛》2012,(17):104-105
中国的法治建设正面临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先进文化和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在一百年前的清朝末年也同样存在。一百年前,当时的中国也进行过一次法律修订运动,即清末修律。从清末修律到今天的法治国家建设,我国的法律制度和国家治理方式正经历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不断革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作为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融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红色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国外优秀法治文化为一体,既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法治特质,又切实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的精髓要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清晰阐明了其基本含义、代表性内容和时代价值,也结合时代需要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红色法治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赓续和传承,法治原则、策略、举措、方法等都存在鲜明的红色印迹。对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法治基本方略、法治基本原则、法治基本方针。对于国外优秀法治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予以充分借鉴,从国外优秀法律名言、法律制度以及法治发展模式中汲取养分,将之转化为中国法治元素。对内外多种类型的法文化资源的聚合、融贯与创新,践行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双重旨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广博深邃,散发着智慧和人性的光辉,即便在当代社会也同样璀璨夺目,对于中国的法治化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法律文化资源中的财富,并以现代法治精神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重塑与现代法治相契合的现代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7.
粟撒 《人民论坛》2012,(35):108-109
法律移植不仅是法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也关系到中国法制现代化和法治社会构建。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法治模式应该采用的方法不是法律移植而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制度演化",但本土资源论有其局限性,而且,当代中国的法律移植与中国的本土资源(包括传统文化),并没有尖锐对立的矛盾,因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曹寄奴 《理论月刊》2006,2(6):98-100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法律文化与制度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共存共处的状态,法律文化与制度文明之间不仅存在历史关联而且存在内容关联。法治是现代法律文化与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联结点,它不仅是现代法律文化建设的目标而且也是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市场化改革之后,诚信缺失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有学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单是传统道德诚信这一种思路,而必须从法治着手,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法律制度与道德文化相结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结合了公法文化和礼律,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法治价值理念。要挖掘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质资源,结合实际优化创新,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律制度体系,实现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价值。让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现代法律精神合理"对接",注重"本土化"吸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