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礼燕  揭毅 《理论月刊》2003,(6):142-143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中国现行农地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改革现行的农地制度,提高农地产出率及农产品商品率,增强中国农业的竞争力,已迫在眉睫。本文对建国以来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行农地制度——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利弊,说明了进行农地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及其约束条件,进而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农地制度模式——股份合作制。  相似文献   

2.
郭哲  曹静 《湖湘论坛》2020,33(2):116-128
以产权变革的角度而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地制度经历了农民私有型、计划控制型、两权分离型到三权分置型的变迁历程。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考察中国农地制度,可以发现该制度创立、延续和变更背后稳定存在的一些规律性、机制性的逻辑。具体说来,共时性的制度情境是促使农地制度生成的结构动力;历时性的路径依赖是维系农地制度存续的历史惯性;即时性的关键节点和历史否决点是影响农地制度变迁的机会结构。制度情境、路径依赖、关键节点和历史否决点贯穿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整个过程,它们共同绘制和造就农地制度特定的变迁图景与变迁逻辑,型塑出农地制度独有的特征,并带来一系列改革难题。未来需进一步理顺农地产权关系和完善产权权能,改革“双轨制”的农地制度安排,不断优化农地治理结构,推动中国农地制度的良序变迁。  相似文献   

3.
农地制度是中国千百年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之基本的制度支撑,而农地产权制度则是农地制度之核心。现代产权理论指出,完整的产权应包括专有的使用权、收益的独占权和自由的交易权。中国农地产权不明晰、不稳定、不完整对于农村发展的负外部性已经成为国内学界共识,但对于农地产权的权利构成尚存争议。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与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RD)I于2005年和2011年共同组织的17省农村土地权利情况调查所取得的一手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解析农地产权,将其分为农地使用权、农地转让权、农地收益权和权利稳定性四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省份、不同地域的农地产权绩效进行量化比较,并考察2005~2011年农地产权的改进程度,以期为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绩效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的法律体系怎样影响农村经济体系运转的方式分析中,说明了中国土地制度设计基本是合理的、现行狭义农地产权制度符合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家庭承包经营是农地集体所有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有效率并注重公平的,中国农地集体所有权不能为集体经济组织创造任何地租、却为整个社会提供低价农产品.  相似文献   

5.
冯涛 《中国发展》2007,7(4):86-91
该文认为,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制度框架内土地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变迁。从内在机理看,农村经济发展是形成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内在动力。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关键条件,规模化经营的相对优势达到或超过农地使用权的交易价格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关键因素,土地产权制度的清晰与稳定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核心条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制度保证,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前提条件。农地产权交易制度需要在产权制度、土地供给机制和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国农地流转制度设计目标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更替,由绝对公平目标演变为相对公平目标,再由相对公平目标演变为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目标。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农地流转制度目标设计仍然将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从农地流转制度目标的变迁过程来看,农地被赋予的保障功能是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根本性障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迁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陆福兴 《求索》2014,(8):37-41
农地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农地制度创新的路径有三:一是从经营权入手,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创新;二是从所有权入手,在根本制度上创新;三是从产权权能入手,产权权能社会化创新。我国农地制度创新受法律法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农地功能的制约。农地制度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保障、生产力发展和源动力激发等功能。加速农地制度创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切实完善农地产权政策、加快出台农地使用政策、探索农地信托制度试点、构建农地政府监管政策和完善农地制度创新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8.
在农地关系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通过均田的形式体现了农民在村社集体内的成员权和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制度安排。在现阶段家庭分散经营格局下,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远远大于其生产功能。但随着土地福利化倾向增强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型”农村土地制度也越来越暴露出其副作用。1.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提高土地效率的矛盾,即均田制、小规模的家庭式经营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首先,土地分户经营,不利于现代科技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农机现代化和良种推行。其次,由于获利空间狭窄,农民…  相似文献   

9.
陈家刚 《理论月刊》2009,(7):138-141
从马克思在<所谓原始积累>一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来看当代中国的农地制度变迁,可以得到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通过马克思的论述,可以发现,当时欧洲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一种小生产,它与今天中国农地经营的方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马克思在<所谓原始积累>中表述的一些观点出发,可以发现当代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具有其必然性,其路径的选择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当代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过程将可能存在着更多的阵痛.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来说,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农地承包经营制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地承包经营制度正在遭遇既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以实现农民平均占有田地的制度依据,又面临着农村土地三十年以及更长期的顺延、不调田的现实矛盾。农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无论是重庆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模式还是成都试点“土地换身份”模式,都无法有效地解决农地承包经营制度运行中的矛盾。具体的对策应当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框架内,一方面通过集体土地股份化以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及畅通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另一方面着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以解决无地、少地农户的基本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朱有志  陈文胜 《求索》2010,(1):12-14
本文在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大战略中,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略,通过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农业现代化、农地制度、乡村组织建设等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向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现阶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多样形式。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农地经营制度变迁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地矛盾是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效率高低是农地制度变迁的关键变量、社会公平是农地制度变迁的倒向砝码 ,因此 ,人地矛盾的有效缓解、促进效率的制度构建、社会公平的必然兼顾就构成展望农地经营制度变迁的思维逻辑链条。本文认为缓解人地矛盾有利于拓展农地制度的选择空间 ,合理界定产权是完善家庭承包的当务之急 ,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实现农地规模经营是改革农地制度的长期任务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长期没有能走出困境,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根据农业产业特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来确定农业发展的道路,农业发展的空间被限定在十分狭小的范围内,产业规模得不到扩充。阻滞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农地制度,其实家庭承包制一经确立就潜伏了其本身的制度缺陷,本文将农业置于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中,通过探寻农地制度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来进一步分析今后农地制度改革取向。一、农地制度对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阻滞家庭承包制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从根本上再造了农村经济的微观组织结构,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对中国农业…  相似文献   

14.
王雨濛 《理论月刊》2007,(1):176-177,181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及其特点,并对当前所进行的农地制度改革探索形成的几种模式进行了利弊分析,提出了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地制度创新的思路,以期推进农地制度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米霖  孙妍 《长白学刊》2015,(2):98-1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时期的土地制度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农用耕地作为从事农业经营生产的宝贵资源,具有数量稀缺性和肥力可再生性两大特点。高效地发挥有限农地的生产潜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日益凸显的人地矛盾,健全而完善的农地流转制度可以有效地实现农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地流转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出台多部法律法规巩固农地生产潜力,但在实践中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二元土地所有制下的制度安排加剧了农民与集体及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的制度约束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农地流转的制度困境。  相似文献   

16.
艾丹 《人民论坛》2014,(10):237-239
文章基于美国农地征收的制度框架作为切入点,分析了美国农地征收中制度的宪法准则与管制性征收及其补偿机制,并针对我国当前在推行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农地转征收制度的不足,借鉴美国农地征收制度的一些经验,对我国农地征收制度的改革与重构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困境与出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土地流转是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是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制度创新。当前,我国农地流转面临诸多困境:农地产权关系不清晰,土地流转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民工社保真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切实保障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不断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和积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和专业型农业种养大户,加强农地流转各项配套制度建设则是破解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困境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8年到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城市化、农地保护以及城市用地效率等指标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近年来农地占用的放缓主要是由耕地管理和土地出让制度变迁的短期作用所致,而不是由城市化带来的用地效率的提高所推动的。中国的农地保护应该重视"城市化—用地效率提高—农地保护"的作用机制;应根据城市用地效率的不同实行差异化的农地保护政策,以激励城市化的集约用地;在机制设计上,可以在土地的中央宏观管理中引入城市用地效率指标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9.
霍生平  苏学愚 《求索》2013,(2):36-38,9
农地流转中农民分流就业径向是多样化的。目前农地流转与农民分流就业存在各种问题,通过构建农地流转中农民劳动力务农/非农配置决策模型、农地市场与非农劳动力市场关联性模型,可以发现农地流转与农民分流就业之间内在的互动机制。为此.应当加强农地流转与农民分流就业的整体性制度变迁.包括协同推行构建农地有序流转制度、劳动力跨城乡自由流动制度、农民分流就业支持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深化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长玉 《理论月刊》2003,(7):140-141
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三大局限性:土地关系混乱;土地平均分配后果严重;土地难以有效流转。根据国情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必须遵循“三个有利于”原则、产权明晰原则、家庭经营原则、适度规模原则、土地有偿流转原则。根据上述原则,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思路应当是:废除农村土地事实上的国家、集体双重所有的现行农地制度,实行公田和私田并举的新型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