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力  谢冬 《当代广西》2006,(19):23-25
我们,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文化官员、文化产业专家、学者和企业领袖,于2006年9月18日至19日。聚首中国绿城——广西南宁,出席了首届中国一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就中国和东盟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合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我们注意到,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它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有助于传承丰富的人文精神,实现各国人民共享的文化权利。 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对推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地理上相邻,拥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同时拥有不断增长、潜力巨大的文化消费空间,这是各国共同合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德,世界各国特别是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下一代进行诚信教育,但各国的特色又各有不同。正因为诚信教育在各国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无论个人还是单位,弄虚作假被曝光,即为社会所不齿,个人身败名裂,单位信誉扫地。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国加速科技产业化毛磊经济和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在这场全球性的综合国力角逐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高低,日益成为推动各国经济腾飞、增强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一个决定因素。进入90年代,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利用...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随着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各国经济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情况不断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各国经济被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渗透,相互协作,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彼此间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各国经济只有在互利合作的基础上才有健康稳定的发展。而一旦爆发世界战争,各国之间的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就会被割断,经济的相互协作关系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各国经济也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不仅全…  相似文献   

5.
在数以千计的各国政要、数十万各国宾客和数十亿各国观众的亲身参与和收看收听中,北京奥运会已经圆满落幕。国际主流舆论对此次北京奥运会好评如潮,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成功主办了这届奥运会,更因为通过北京奥运这个展示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深入和提高,新一轮国际分工的形成,各国都在研究开发创新技术的价值和整合技术创新的资源,以此促进国际技术贸易的不断发展。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深刻地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于增强世界各国国家核心竞争力,对各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9年,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携手合力,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全球主要中央银行多次降息并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资金,一些国家央行则采取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大规模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到下半年,在各国应对危机措施的共同推动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合作与文化交往不断深入,政治、经济、社会关系日益密切,“中文热”随之在东盟各国兴起。 事实上,中文过去就在东盟各国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各成员国,中文或多或少作为人们日常沟通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时事学习     
国家主席江泽民2002年新年贺词贺词说,进入新的一年,促和平,求发展,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平是世界发展繁荣的前提。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各国人民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和平、发展、进步的美好世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但出现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值得各国人民高度关注。我们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并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使各国人民都能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高度提出的外交新理念,  相似文献   

11.
谈谈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一)周学秋,李维楠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正在使人类社会快步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智力工具大量涌现,并已渗透到世界各国的各行各业。信息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但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各国信息...  相似文献   

12.
这次以美国为首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使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外向型经济到内向型经济,从原材料到产成品,从第三产业到第二产业乃至第一产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这一危机当前尚未见底,产生的后续问题可能还无法预料,也许会很严重。不仅发达国家经济已经步入衰退,而且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面临严峻挑战。金融危机不仅考验各国金融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也考验各国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不仅挑战一国政府调动各种资源防危的能力,也挑战各国政府合作防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9月19日闭幕的第17届国际刑法学大会上,各国专家呼吁,腐败是全球性问题,国际组织应当支持各国对其官员的腐败行为进行侦查、起诉。  相似文献   

14.
从不平衡到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各地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通过各国政府的努力,这一问题最终都得到了解决或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大大缓解。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尽相同,各国解决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问题时所采取的办法也不一样。这种千差万别的情况和多种多样的解决办法,又为后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当前,中国正在推行西部开发战略,如何借鉴各国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相关经验,更有效地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和有限的资源,使西部开发达到预期的效果,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拟从各国的发展历史出…  相似文献   

15.
周倩如 《今日海南》2010,(10):28-29
国家应不应该干预一国的经济以及怎样干预、干预的程度如何,一直是各国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讨论的永恒话题。纵观各国干预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人们总是在政府干预和自由放任中徘徊不定,以至于给各国带来了不同的经济结局。随着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问题也成为我国理论学者及政界人物苦苦探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曾几何时,东南亚各国“虎虎生威”,持续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世界各国侧目,令世人惊叹。但转眼之间货币汇率、股市双双暴跌,企业和银行纷纷倒闭,人心浮动,社会动荡,经济增长率直线下滑。据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估计,1997年泰国经济增长率约为1.6%,印尼为5%,马来西亚为5.5%,菲律宾为4.5%,韩国为4—5%,而日本则不及1%,这与东南亚各国往年8—9%甚至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为何一场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各国遭受如此大的损失,我以为这与东南亚各国产业结构成长模式的弊端有着重要的关系。一个国家经…  相似文献   

17.
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政府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博览会,始于1851年的英国“伦敦万国工业大博览会”。为展示其工业革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其雄踞各国之首的地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邀请28个国家参加此次不以交易为目的的博览会。此次博览会展期为140天,参观人数达630多万人次。第一届世博会成功举办之后各国纷纷效仿,频频举办世博会,展示各国工业革命成果和先进工业品。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各国经济处于缓慢的复苏阶段,而经济学界和联合国的预测并不容乐观。在此期间,各国为保护本国经济,纷纷出台了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不顾长久的发展考虑,而是利用世贸组织的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机制,打击外国商品的进入。我国就是最大的受害者,遇到了各国的贸易壁垒,使得我国出口商品遭受严重的打击,2009年贸易量大幅度下跌,为此,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挑战,做好应对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护照是各主权国家颁发给本国公民出入境时使用的身份和国籍证明。自从它作为一种国。际旅行证件问世以来,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普遍认可,护照制度也成为各国移民法(或称出入境管理法)的内容之一,并形成国际惯例而受到法律保护和世界各国遵守。然而,在世界各国同时也存在着制作、贩卖和使用假护照的违法犯罪现象。该现象不仅给国家的出入境管理带来困难,而且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及其经济发展。由于犯罪分子认为制贩假护照市场广阔,有暴利可图,因此近几年国际偷渡活动越来越猖獗。为了抑制持假护照的非法偷渡活动,各国一方面研制防伪护照,…  相似文献   

20.
理论视野     
《长江论坛》2010,(2):96-96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2010年2月22日下午主持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事关世界各国人民福祉。长期以来,我们本着对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负责的态度,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