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评     
正《别对你的人生说没空》木木编著的这本关于励志的书,讲述了现代人常常把"忙"挂在嘴边,忙到没时间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父母,忙到因此忽略了身边关心你的亲戚朋友,忙到冷落了爱人和家庭。扪心自问,你真的有那么忙吗?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悔不当初。人生没有"如果",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别总对自己或者别人说没  相似文献   

2.
肖慧 《新长征》2009,(6):61-61
《礼记·檀弓上》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曾子卧病在床,弟子和儿子均在一旁服侍,无意中执蜡烛的家童发现曾子身下是一张漂亮的“大夫之篑”,便脱口赞颂席子的光滑,家人忙制止,不料曾子神志清醒,忙起身说:“这是大夫等级才能使用的席子,我的职位是不能享受此席的,马上换掉,”站在一旁的儿子忙说:“现在您重病在身,还是天亮之后再说吧。”曾子说:“君子爱人是遵循道德标准的,而小人爱人则是无原则地宽容。”于是人们忙着换掉了席子,曾子安稳地躺下不久就死去了。这就是“曾子易篑”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姜虹 《求实》2004,(Z4)
探望权 ,是指父母双方不再共同生活后 ,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依法享有与子女见面、定期或不定期共同生活以及相互交往等权利。2 0 0 1年《婚姻法》修正案第一次将探望权作为离婚父母的一项民事权利、人身权利进行明确规定。学术界对探望权性质展开热烈的讨论 ,仁智相见。其基本看法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 ,探望权是基于父母子女身份而产生的一项法定权利[1] (P3 85) ,是离婚后的父母基于亲子关系而产生的身份权[2 ] (P3 62 ) 。第二种观点认为 ,探望权是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的一种法定义务。当不直接抚养方不履行探望的义务时 ,则应承…  相似文献   

4.
据报载,英国近年来出现一种新潮流———越来越多依靠自己努力成为百万富翁的企业家表示,他们不会把自己的财产留给子孙后代。他们认为,父母如果溺爱孩子,孩子们只会享受,这可能是一生中做得最糟糕的事,会使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再看看国内,如今有些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生活得好一些。他们在有生之年,千方百计地为子女安排最理想的工作,去最发达的国家上学,住最舒适的房子,留下大笔的存款,以为这样就给子女创造了最好的条件,铺平其成功的最佳道路,然而其实际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自古“纨绔…  相似文献   

5.
了解他们平时服用哪些药物早在父母生病以前,你就不妨将两位老人每天吃的药品名称、用法以及所属医疗单位的名称和电话号码都清楚地记录下来。身为子女,我们必须了解父母的键康需要,无论是他们使用的助听器是否需要换电池,或者他们对什么类型的药物过敏。只有做到这一点。当父母最需要你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帮得上忙。  相似文献   

6.
正第一次见婆婆,她正在厨房里做饭,系着一个红色围裙,手里拿着一副锅铲,看到我进去,赶紧让我到客厅坐等着,我忙说需要我帮什么忙?她说不用不用,去坐着等着就好了。她说的很快,没有一点客套的感觉,好亲近。我爱人家里是个大家族,一聚在一起,20多人,客厅坐满了亲戚,我有点不好意思。吃饭的时候婆婆一一介绍了大家给我认识,她说:"别客气,以后都是自己家人了!"这一句话说得我暖暖的。结婚后,由于爱人工作关系,经  相似文献   

7.
维权·保障     
正劳教、劳改人员亲属能否享受探亲假?《劳动部工资局关于职工的配偶、父母被劳动教养、劳动改造的职工能否享受探亲假问题的复函》[66]中劳薪字第24号)规定:职工的探亲对象被劳动教养,可以准许职工享受探亲假待遇。职工的探亲对象被劳动改造,只要劳改部门同意探亲,可以准许职工享受探亲假待遇。在押犯亲属探监路费如何报销?  相似文献   

8.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现实经济生活中经常有这种现象: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往往会引起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变化,强调全局利益往往会要求地方在某些方面作出牺牲,而反过来,地方政府为维护地方经济利益而出现的“诸侯经济”倾向和“闯红灯”举措,又会与中央的宏观调控要求相矛盾。因此,建立中央和地方(主要是省级)两级宏观调控体系,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调控是两难境地中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撒亲与杀熟     
对待陌生人非常的谦和,可以接受对方的缺点,然而对于自己最亲近的人,便会对对方的行事做人有更高的要求,有时候甚至说话非常刺耳,但实际内心却不相符。结果,把最糟糕的感情给了父母、爱人和孩子。你我都时常犯这样的错。我们常常看见,一个儿子跟父母说话就控制不住脾气,容易不耐烦,说各种狠话,态度比在家门外恶劣几倍,而父母稍微有些怨言和批评,他都不能容忍。  相似文献   

10.
陈珺 《江淮》2012,(9):43-44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说的是子女成年后离开家乡打拼,而家中的父母时时刻刻担心着自己的儿女在外地是否安好。而现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却出现了一种相反的现象,父母离开家乡去城市打拼,留在家里的反而是年幼的子女,他们一般被父母寄养在亲戚朋友家,被人称为留守儿童。他们正处在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却不能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往往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关爱留守儿童,呵护他们健康成长,理应成为整个社会关注解  相似文献   

11.
正国家与社会二元的理论建构起源于近代。"社会"最初被视为与政治国家相对立的市民社会状态。在马克思那里,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随着社会利益分化为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两大相对的体系,整个社会就从逻辑上分裂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两个领域,前者是"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后者则是"普遍的公共利益关系的总和"。市民社会包括了处在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1]。由此引申开去,社会领域显化为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之外  相似文献   

12.
《新湘评论》2014,(8):54-54
桂阳县正和中心校退休教师李建义:我们家的家道家风就是"以实际行动做榜样"。上世纪80年代初,我爱人去世,四个子女尚未成年,除了照顾孩子,还要赡养爱人这边的父母,生活非常艰难。但我教育孩子要不怕困难,努力学习,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别人。  相似文献   

13.
平等和功利是现代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 ,平等与功利是一致的 ,平等是协调利益关系最基本最有效的原则 ,也是功利最大化的基础。现代社会要求的平等是机会平等 ,教育机会平等是我国共同富裕的基础 ;需要就是利益 ,人民的需要就是人民的利益 ,承认和尊重个人需要、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得以增进和社会得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孝老爱亲,其风源远流长。孔子曾说:“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老爱亲,从孝顺父母做起。千忙万忙,白发父母长辈不能忘;世上什么都能等,唯有尽孝不能等。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利益均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好利益关系,必须找准对利益关系的协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制度是实现利益关系协调的最关键的因素。利益协调的制度不仅仅需要统揽全局的总体要求,更需要具体的体制机制设计。和谐社会理应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利益约束机制、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等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具体制度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何影 《求实》2012,(9):52-55
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共同利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参与创造的人均有享受的权利,然而,改革意味着社会结构的重新调整,必然会有一部分人获利,而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会相对受损。利益补偿则是平衡利益"受损者"和"受益者"之间关系、缓解社会冲突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必然选择。我国要改变改革发展成果非均衡享有的现状,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标,需要扩大利益补偿主体的力量、明确利益补偿客体的范围和限度、强化弱势群体利益优先的理念、创新利益补偿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平日里常听到身边的人们喊累喊忙,而喊声最响的要数那些有个一官半职的领导干部们.起初,我着实对他们的喊叫产生过由衷的敬意,因为我总觉得,领导干部们的工作繁重,责任重大,他们的累和忙都是为了单位和职工,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后来,我逐渐发现,有些领导干部的累和忙并不都是为了公,他们的累并不值得夸赞,他们的忙也并不值得提倡.是啊,生活如逆水行舟,累点忙点本应该是好事,但如果不问目的而盲目地肯定累着和忙着的人们则大错而特错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问一声,为啥辛苦为啥忙?  相似文献   

18.
郭蕾 《求实》2012,(8):48-51
话语权是公众自由表达利益需求和政策诉求的权利,而正是在这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城市公用事业领域,最应被赋予话语权的公众却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话语权,强势利益群体的资源优势往往使他们更容易形成对话语权的垄断。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民主政治,离不开尊重和扩大公众的话语权。因此,应该大力提升公众的话语地位,实现均衡话语权,共同探求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9.
正她有一个三代同堂的五口之家:88岁的公公和78岁的婆婆,上初三的女儿,爱人在轧花厂工作,十六年来她用自己的爱心凝聚着整个家庭,用真情关爱着家里的每个人,让家里充满了幸福的味道,认识她的人都称赞她是一个百里挑一的好媳妇,她就是六师一○三团蔡家湖镇医院的庄继红。今年,她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1996年12月,庄继红和爱人孙跃喜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一直很孝顺父母的她决定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在庄继红眼里,爱人的亲人就是自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深刻地指出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 ,是发展先进文化 ,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这一讲话表明 ,党的三个代表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先进生产力决定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前景 ,并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先进文化反映着生产力发展水平 ,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