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群众利益多样,维权意识增强,社会矛盾增多,合理与不合理诉求或合理但暂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诉求混杂,加之分配差距较大,使处理社会问题的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11,(4):54-54
2月11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日前在上海市九届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俞正声在讲话中说,当前,群众利益多样,维权意识增强,社会矛盾增多,合理与不合理诉求或合理但暂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诉求混杂,加之分配差距较大,使处理社会问题的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3.
郭祎 《理论研究》2011,(5):24-26
网络时代的到来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民众权利诉求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在我国社会急速转型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有针对性地回应民众的参与诉求、平等诉求、安全诉求、尊严诉求及公平正义等诉求,大力发展社会民主、引导社会自治、重建社会规则、促进社会互动以及推动社会发展,不断提升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的到来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民众权利诉求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在我国社会急速转型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有针对性地回应民众的参与诉求、平等诉求、安全诉求、尊严诉求及公平正义等诉求,大力发展社会民主、引导社会自治、重建社会规则、促进社会互动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回应的速度和深度标志着虚拟社会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重要载体的新媒体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交往方式的重要体现,浓缩着一种内在批判性的精神价值诉求。新媒体为培育具有现代话语民主的形成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为促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共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规制现代政府的科学规范合理运行提供了丰富的选择。面对新媒体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冲击及其契机,我们要以新媒体酝酿社会民主意识来推进社会治理的多元化发展,要以新媒体激励公民知情权诉求来推进社会治理的透明化发展,要以新媒体促进法律体系完善来推进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发展,要以新媒体培育现代社会网络体系来推进社会治理的协同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满足公众需求是社会管理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管理的过程也就是公众需求的发现、维护、满足的过程。满足公众需求就是满足群众合理的不断丰富的利益诉求。总起来说,满足公众需求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公众需求分析,二是满足公众合理需求,三是避免公众需求伤害。把这  相似文献   

7.
杨晓光 《奋斗》2010,(4):55-55
<正>社会组织是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的总称。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已遍布全国城乡,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协助政府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1、协助政府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行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共活跃着5.9万个行业协会,它们积极提供政策咨询,反映合理诉求,平衡各方利益,调解贸易纠  相似文献   

8.
张清娥 《求实》2015,(5):32-3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利益诉求,无疑加大了社会成员巨大的心理压力,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也给执政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切实贯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精神,用心理疏导的方式让民众的诉求能畅通有序表达,化解社会矛盾,最终达到社会安全、稳定与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2月11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日前在上海市九届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俞正声在讲话中说,当前,群众利益多样,维权意识增强,社会矛盾增多,合理与不合理诉求或合理但暂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诉求混杂,加之分配差距较大,使处理社会问题的难度增加。在这样的形势面前,一些同志不是创新制度、改革机制、改进作风,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对群众诉求不理睬、不回应,使简单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些同志热衷于死守部门利益或个人情面,不肯跨前一步,主动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使一些群众困难在部门扯皮中陷于无路可走;一些同志站在个人或周围少数人的利益角度研究政策、提出问题,对基层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很少顾及。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组织作为一种实现民众意愿,由民众自发组成的非营利性团体,可以有效弥补新型治理模式下政府失灵的困境,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有着各级政府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社会组织是公民有序参与、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载体;社会组织可以发挥减压阀和稳定器的积极作用;新型治理模式需要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冲突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景观.让矛盾与冲突暴露出来并加以解决,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分水岭.承认冲突的客观存在并设计出各种灵活的制度、体制对冲突加以引导、调节,是现代社会当然的理性选择.政治妥协在对多元性的尊重中展示某种共识,在不同的诉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是化解社会冲突、实现"多元一致"的合理路径.现代社会是冲突与妥协两种形式良好互动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张力和动力.以妥协化解冲突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将使我国政治发展更富开放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村社会管理的实践必须有相应的文化与组织基础,同时社会管理又必须呼应国家治理的时代诉求。在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社会管理依存的文化与组织基础解体,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利益冲突加剧、社会矛盾增多。由此,必须在充分解析当下国家治理诉求与乡村治理逻辑的基础上,重构管理的社会与组织基础,建立起"多维、复合式"的社会管理机制,以应对转型乡村的稳定发展诉求。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基层干部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所做的工作展开调研,基本掌握了基层干部化解社会矛盾的现状,尤其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作为基层干部,应当注重发挥基层干部管理社会,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积极作用;注重发挥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基础作用;注重发挥科学发展观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领导作用;注重畅通渠道,合理解决诉求,提高化解矛盾的针对性。并指出基层干部为了更好的化解社会矛盾,应当主动到群众中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背景下的多重转型和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风险共生现象。当前我国转型发展期风险共生现象的深层成因主要是体制转型过程的结构断裂和制度缺陷,利益分化加剧和利益诉求强化过程中的利益失衡,市场化转型中资本逻辑的强势和公共权力的经济化倾向,社会信任的下降和社会焦虑的上升,以及深度融入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各种国外因素的冲击和挤压。科学分析并主动化解这些矛盾,积极创建能增加和谐因素的社会机制,才能实现低风险、合理、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格局重构,自然带来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表达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对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群体的基层社会矛盾,需要用包容性发展理念和思路妥善处理,化解社会基层矛盾,不断提升社会基层治理的公共服务能力,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沟通交流中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基层治理向着"善治"方向发展,从而保持社会基本稳定,促进社会科学发展,使社会基层治理机制更加科学与合理。  相似文献   

16.
张立昌 《新长征》2006,(8):32-32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种开放、灵活、包容的社会状态,通过可控制的、合法的、制度化的机制,各种社会紧张能够得以释放,社会诉求得以回应,社会冲突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对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利益协调机制能够调节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当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为了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树立"公开、平等、有序"的利益协调观念,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表达合理诉求;查处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及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广泛接受舆论监督;进一步关注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8.
创新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期。社会弱势群体没有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是群体性事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我们应当在法治的条件下,创新弱势群体在现有的体制内利益诉求的体制机制,使多样化社会中的合理利益诉求通过法律渠道、制度途径表达出来,并尽可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4,(10)
公共政策防范现代危机获得社会组织的支持是政策本身的价值旨归,也是实现其危机管理目标的现实诉求。社会组织的参与保证了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推动政府危机治理机制的建立,增进公共政策利益价值的公正性,优化了危机政策管理的体系结构。公共政策防范现代危机,制定合理的政策是其获得支持的前提,充分发挥营利性组织的资金支持和非营利性组织的服务支持作用,加强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有效的公共政策防范现代危机的合力。  相似文献   

20.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层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政治文明史是社会治理的发展史,仁政善治是永远的社会理想追求。法治是善治之基,公平正义是社会的价值诉求。加强"道德立法",在社会治理中实行"德法同构",法治是实现民主治理的根本保障。"契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以诚信精神呈现合情与合理的社会稳态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力量,是塑造公序良俗,社会和谐,人心向善的方向盘和定心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