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耿百峰 《理论学刊》2007,2(10):94-96
民主法治居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基本特征的首要位置和更高层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政治保障;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只有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2.
努力构建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党的重要战略举措。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我国的现实需要我国的民主法治提供政治保障,并对民主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的民主法治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3.
党刊文摘     
民主法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虞云耀在《前线》2005年第8期撰文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基本特点,影响和决定了民主法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第一,民主法治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来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第二,民主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  相似文献   

4.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行政机关是依法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民主、塑造社会诚信、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把握好工作方位,发挥好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服务,是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决定了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  相似文献   

5.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而建设法治政府则是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前提和进一步实现全面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基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诉求。各级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是社会改革发展的稳压器和助推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规划、积极推进的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昊天 《新长征》2007,(6):30-31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法治的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精辟阐述。但是和谐社会的上述特征并不是处在同一个层面上的,其中“民主法治在和谐社会的全部要素中是管总的,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某一部分,因为和谐社会必然是民主社会、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7.
《新长征》2007,(11)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法治的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精辟阐述。但是和谐社会的上述特征并不是处在同一个层面上的,其中"民主法治在和谐社会的全部要素中是管总的,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某一部分,因为和谐社会必然是民主社会、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必然归结于法治问题,或者与法治密不可  相似文献   

8.
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把民主法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要求,意义十分重大.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法治所追求的价值准则和目标就是社会和谐.只有全社会崇尚法律权威,人人遵纪守法,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又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概括为六句话,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民主打头,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内容,其他内容顺序排列,如此安排,寓意深刻。这个逻辑判断,清楚地阐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什么是首要问题?所谓首要问题,就是第一个问题,其他问题,都排在第一个问题之后。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关于…  相似文献   

10.
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深刻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时,把民主法治放在第一条,充分反映了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进行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就是需要努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胡锦涛总书记于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是胡锦涛同志根据马克…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志。民主法治建设的程度,决定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立足于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历史和实践表明,完善的民主政治结构不仅是构建“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而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臧荣华  吴小平 《求实》2007,2(8):61-63
民主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格外注重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健全民主法制,确立人民利益至上,崇尚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省第八次竞代会报告指出,构建和谐云南,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省,加强利益协调,促进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就业更加充分,社会秩序良好,人际关系和谐,民族团结和睦,边境安宁稳定,山川更加秀美,人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要求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性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概括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为我们确定的一个奋斗目标。民主法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浅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中央把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义,凸显了民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突出地位。民主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我们必须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方面积极作为。社会主义民主说到底就是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让人民当家作主。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要求,当前应建立落实以下民主机制。1.人民代表优选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相似文献   

19.
管新华 《探索》2008,3(1):29-31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从本质上讲就是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权利.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提出,不但丰富和深化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一科学论断的内涵,更为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明确了基本原则和努力方向.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成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党内民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其重要性尤为凸显.承认、尊重并努力实现党员的主体地位,不仅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在科学系统分析党员主体地位确立的影响因素和障碍因素的基础上,积极探寻和创新其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0.
郑云斌 《党史博采》2007,4(5):13-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为我们确定的一个奋斗目标.民主法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浅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