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秀辉 《当代法学》2012,(1):119-125
空难致第三人的精神损害赔偿有三种类型。在空难致基础权益受损的地(水)面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类型中,国际和国内立法采不同态度,其请求权基础通常是财产权、生命权、健康权和其他人格权等。空难致第三人的纯粹精神损害赔偿类型是一种"需证实的精神损害",索赔实践极其困难,有着非常严格的构成要件要求,英美法系将其作为独立的诉因,大陆法系则通常以身体健康权为请求路径。在空难致受害人近亲属的精神损害赔偿类型中,国内外立法和司法对这种"可推知的损害赔偿"是广泛认可的,且通常以身份权益作为请求权的权利基础,但有关近亲属的范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赵欣 《法制与经济》2009,(17):70-7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权观念的演进,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更好地全面保护公民、法人的人身权利和其他财产的合法权益,本文从论述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其缺陷,对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完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于金葵 《经济与法》2001,(10):17-19
近几年,精神损害赔偿诉讼屡见不鲜,我国立法界、司法界和理论界等对此制度的内涵已基本达成共识:精神损害赔偿是权利主体因其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受到损害,而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形式进行救济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在民事司法实践中,对于精神损害赔偿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行政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和司法却存在很大的缺陷。2001年1月发生的麻旦旦案件对我国行政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司法和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周念军 《特区法坛》2001,(3):20-20,22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对权利主体因其人身权益受遭受不法侵害而导致的精神痛苦及精神利益的损害进行赔偿的一种民事责任。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我国尊重人权、促进人权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受法制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在立法和实务上还存在许多误区,也限制了这项制度机能的发挥。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多年来的司法判例,并大胆借鉴先进的立法经验,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取得了重大进展,堪称我国人权保护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浅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行政立法失误及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精神损害赔偿排除于国家赔偿制度之外,是我国行政立法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一个重大缺陷。本文分析了我国精神损害行政赔偿制度的上述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矫正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畅 《法制与社会》2014,(34):295-296
近些年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日趋完善,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也不断提升,对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关注度也日趋升高,所以,立法界必须尽早对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与缺陷加以研究和完善,本首先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含义和相关立法规定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系统分析了当前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性的探讨研究了有关进一步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宋忠胜 《河北法学》2011,29(7):140-145
纯粹经济损失作为一个横跨侵权法与契约法边界的概念,具有明显的独立性、无形性和不利益性。它不仅反映了对受害人经济利益的一种救济保护,在更多的情况下还要求加强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不同国家在纯粹经济损失是否赔付以及赔付范围的限制等问题上争议颇大,我国也只在特殊情况下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赔付。为弥补第三人纯粹经济损失的法律制度漏洞,通过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立法与处理手段,对建立我国的第三人纯粹经济损失赔付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严重侵害他人健康权并致其近亲属精神损害的案例,和我国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缺陷,拟就建立侵害健康权的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损害赔偿的严格限制以及赔偿数额的确定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陈钦雁 《法制与社会》2015,(3):44-45,47
统观我国的现行法律,并没有反射性损害赔偿的具体制度和相关内容.因此,本文从反射性损害赔偿的界定出发,通过比较英美法的“第三人休克损害”和大陆法中的“精神打击制度”,引出我国需要构建反射性损害赔偿制度.并从适用范围、构成要件和责任承担三方面加以分析,试构建我国反射性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0.
《侵权责任法》第22条确立了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如何恰当地界定纯粹精神损害,服务于未来的司法实践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既有界定方法的逐一分析,归纳出纯粹精神损害应具有的法律特征及其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1.
私法精神的复兴是《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的本质特征。与以往的民法典相比,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更加精彩,俄罗斯以立法的方式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的独立地位,确立了较为宽泛合理的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对侵害财产权而致的精神损害实行有限赔偿原则,突出了对受害人所受精神损害的关注,体现了对人格和人的尊严保护的私法理念。上述立法特色无疑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应顺应保护人权法律发展的世界潮流,确立著作权人、法人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2.
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是我国立法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标志着我国从“国家无责任到国家有责任”的立法转变。但该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对精神损害赔偿可否列入国家赔偿的范围,目前一直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我国民事领域已规定了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目前不宜在国家侵权的领域再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3.
刘子乾 《法制与社会》2011,(6):48+50-48,50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成为我国民法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条款,我国法律规定的特别少,且存在缺陷.本文从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分析入手,概括了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类型,并针对本国的立法现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立法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否定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本文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渊源着手,分析了相关法规冲突和承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依据,并建议确定赔偿范围,统一立法。  相似文献   

15.
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被广泛的采用,但在立法方面却显得零乱而无章法,没有形成统一、系统的法律制度,使得法律在被执行时出现了与立法目的不同的实际误差.本文简单介绍精神损害赔偿的起源、形成,着重讨论了我国现阶段精神损害赔偿所应该采取的立法价值取向,以及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有关争论和意见.从这些论述和争论中进一步说明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当如何更好的为我国目前的社会和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作了梳理,肯定立法和司法实践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拓宽救济渠道的同时比较了中美两国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制度差异,发现在我国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有很多限制,如需要精神遭受严重损害,以违背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的方式侵害死者利益等。最后,指出了我国可在适当的情况下扩大权益保护范围,降低损害标准,提高精神损害赔偿金额。  相似文献   

17.
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纯粹精神损害是指自然人于其民事权利未受侵害情况下遭受的精神利益损害。在受害人利益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大趋势下,纯粹精神利益损害赔偿成为各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难以回避的理论难题。纯粹精神损害存在两种类型:可推知的纯粹精神损害和可证实的纯粹精神损害。侵权责任法规定人身利益损害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意义重大,但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建立多重限制规则避免纯粹精神损害赔偿的滥疡。  相似文献   

18.
对于违约能否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学理上仍然存在争议。文章首先考察了比较法上相关的立法和判例,然后从法理的角度论述了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最后尝试总结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在合同领域的适用范围,并指出我国应当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发挥判例的补充作用,构建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磊 《河北法学》2005,23(6):107-112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能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是近年来理论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采用比较与实证分析的方法,从我国的立法现状入手,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和国外相关立法,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最后探讨了对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人身伤亡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回顾中外历史上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争议及立法与司法的实践演进,对我国现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及不足之处进行评析,研究了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人确定标准、赔偿数额的确定原则和计算方法,参考国外立法例,建议我国采用系数化公式计算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