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邹佩君 《传承》2015,(3):130-131
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析黔西化屋苗族服饰文化,了解化屋苗族服饰的缘由,并用功能—结构论的知识探究服饰所体现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实用性、审美性等,对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服饰文化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清是中国美学史由古典而近现代之转型期 ,而以服饰、饮食和茶为代表的应用审美文化 ,即谋求审美与生活融合的生活艺术之讲究 ,则是这一时代审美文化变迁之重要表征。简言之 ,本时期审美文化表现出以下特点 :繁饰与奢华追求、社会矛盾对立之转化、审美功能之强化及大众化趣味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侗族服饰文化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服饰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研究侗族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化石”资料与“文字史书”。本文从侗族服饰的分类、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侗族服饰文化的审美意识三个方面探讨侗族服饰文化,旨在弘扬侗族传统文化,促进侗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浅析瑶族古代服饰的文化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瑶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文章分析了瑶族古代服饰的款式风貌,并从少数民族农耕经济文化、少数民族图腾、少数民族意识和少数民族审美情趣四个方面对瑶族古代服饰的文化特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亻革)家人女性服饰鲜艳亮丽,色调明快,从而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亻革)家人女性服饰文化所具有独特的自然美、形式美和艺术美审美特质,同时,以图案纹样为代表的符号意义和身份认同传达出浓厚的民族性特征,具有多层次的文化符号意义。(亻革)家人女性服饰是一幅红白相映、族群历史与族群期盼相互交织的立体画面,是一部展示(亻革)家人历史文化的史书。  相似文献   

6.
杜朝辉 《前沿》2010,(4):169-171
我国女性身体审美经历了原始社会"生殖崇拜"审美文化、封建社会病态审美文化变迁,在现代社会中,女性身体审美文化仍表现有传统"男尊女卑"的文化残留,忽视身体健康的审美内涵。女性树立正确的身体审美取向、改变传统审美意识对于重塑现代女性社会形象、发挥女性自身潜能、实现身体审美的性别平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从自然审美到生态审美,从人与自然的"共通性"到"共融性",生态审美是自然审美"润化生命"功能的升华,更倾向于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共荣"。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基因中与生俱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永被恩泽"生态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发展观,让"生态意识"深深的植入藏族文学之中。生态文学作为现代生态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备"整体化、动态化"属性。基于生态审美视域对康巴藏族生态文学作品的"生态观"进行梳理,可探求传统生态理念与当代生态文化在康巴藏族文学作品中的演绎脉络。  相似文献   

8.
西江苗族先民历史上经历了长期迁徙,其服饰随着生境的变化而改变。之后,千百年其先民在西江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传承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同时,在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吸收了部分周围民族的服饰文化符号,不断扬弃和发展其服饰文化,呈现出突出的兼具传统性与兼容性的服饰特点。  相似文献   

9.
青年与服饰现象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青年影响服饰潮流的着眼点出发,认为青年不仅是服饰流行的追随者和创造者,而且是服饰文化的建设者和推动者。进而从服饰现象对青年心理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服饰上的“哈韩”、“哈日”及“动漫”现象等,与青年的崇洋心理、西化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此提出了对策分析。本文认为,要把服饰文化作为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和本土艺术,发展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层面的文化也日益受到重视,瑶族地区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而瑶族刺绣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在瑶族服饰中是必不可少的装饰技法,能够很好展现瑶族的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本文主要通过对瑶族刺绣历史发展的追溯,探讨其针法、寓意、艺术风格,对瑶族刺绣与现代服饰创新融合进行可行性分析,展现瑶族刺绣的艺术价值及文化意义,提出瑶族刺绣应用于现代服饰,进行创新性设计,希望能为服装行业提供新的设计理念和产品开发方向,拓展其产品领域增强其产品的附加值,并希望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雷山县西江苗族服饰经约三十代人的创造发展,在苗族服饰中一枝独秀。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中,在功利因素驱使下苗装工艺技术衰微,苗族服饰文化的变迁引发了种种问题,应及时保护西江服饰文化精华。探求将苗族服饰要素应用于时装设计的方法,将传统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使西江苗族服饰文化艺术在时装中永存。  相似文献   

12.
肖柏元  杨阳 《前沿》2013,(16):171-172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代下人们对日用陶瓷产品的审美需求的分析,尝试探讨了现代人新的审美需求以及在这种新的审美需求下日用陶瓷设计的发展趋势,得出了现代日用陶瓷设计应从现代多样性、差异性、独特性、开放性的审美心理出发,设计出无论是在文化上、技术上、情感上以及风格上都兼顾的陶瓷产品,引导人类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3.
服饰是一定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不同的民族服饰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我们既要发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又要注重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任旭彬 《长白学刊》2010,(2):154-157
生态审美化建构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把生态审美融入生态文化建设中,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人居环境景观化,生产生活生态审美化的生态审美体系,包括创建和谐的生态文明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审美化提升,以及建设大众的生态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旅游中,民族服饰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面对日趋激烈的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必须深层次挖掘服饰文化来服务于旅游业,让游客从服饰文化中去了解少数民族同胞的生存方式、审美情趣以及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6.
“云南少数民族纺织工艺和服饰艺术”陈列展览,旨在体现云南各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和纺织工艺,反映云南各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增进外界人士对我省民族民俗的了解,扩大社会影响、弘扬民族文化。整个专题展览包含两大部份:服饰和纺织,下辖8个单元。以服饰质地的发展过程为线索,我们给服饰部份前两个单元分别命名为“原始服饰”、“火草、麻、羊毛、棉”,集中展现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发展史的生动画卷。在第三单元“祭祀服装”和四单元“盛装”里,突出展现服饰的文化功能和精湛工艺。纺织部份的四个单元为“纺织原材料”、“纺织…  相似文献   

17.
服饰最直接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变化的基本风貌,是一部生动活泼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唐代多姿多彩的妇女服饰文化,形象直观地显示出唐朝文化的多元性、特定人群的精神风貌以及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妇女的观念与政治、社会、经济等环境的影响。唐代妇女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服装有襦、衫、裙和半臂等。襦和衫为上衣,红和绿的服色较为普遍。襦为冬季抵御霜寒的衣物,衫是春夏着装。唐代妇女喜欢长裙、笼裙、幅裙和破裙等。红、绿、黄的服色最受欢迎。裙上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半臂是穿在襦、衫外的短上衣,别称半袖、短袖等,装饰华丽。丰富的文化交流和开放的社会风尚促成唐代妇女服饰文化前所未有的绚丽面貌,成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最精彩也最丰富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论水族服饰艺术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雅、清丽的格调是水族服饰的主要特征,在少数民族服饰中独具风格。水族服饰文化与布依族、壮族、侗族以及汉族的服饰文化关系密切,水族服饰文化在与兄弟民族服饰文化相互交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革和丰富自己,并且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而嬗变。  相似文献   

19.
黄朝霞  隋丽 《求索》2011,(8):75-76,214
在生态危机的基本语境下,生态审美既有价值内涵、审美尺度和审美理想的一致性,同时也有基于不同的文化生活空间而呈现出的民族与地域个性,形成了生态审美的差异性格局。本文从文化学、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生态审美差异性的形成以及表现,同时也揭示了生态伦理的东方转向与生态审美同一性的趋向。  相似文献   

20.
刘克奇 《前沿》2006,(7):221-223
美术作品是美术家创作而又具有社会性和社会传播与教育功能的审美文化,从古代起,人类社会就非常注重用美术教育陶冶人的精神情操,现代社会片面注重知识技能教育忽视审美教育是错误的,美术欣赏教育有助于培养美术鉴赏能力和一般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