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谈著作权中的财产权□林建民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同一般民法意义上的物权既有共同处又有明显的不同。对于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作一点剖析,有利于司法实践中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本文拟对著作权...  相似文献   

2.
技术措施与著作权法中的权利限制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述兴 《知识产权》2004,14(2):14-17
本文从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制度入手,分析了将技术措施纳入著作权法后著作权人权利的扩张与传统的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之间的冲突.文章指出,从利益平衡、作品属性和经济学角度我们都可以得出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的合理性,但却不能必然得出可以将技术措施纳入著作权法中的结论.将技术措施纳入著作权法中,对合理使用制度、首次销售原则等著作权法中的权利限制制度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著作权客体即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是著作权存在及其边界的判断标准,构成著作权法的逻辑起点.著作权客体制度涉及作品的内涵(构成条件)、外延(保护范围)、种类及著作权对象的排除等问题,其范围的界定与标准的确立,构成著作权法的基础.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需要借鉴国际著作权保护的成熟理论与经验,结合我国《著作权法》的实施现状,完善著作权客体制度.  相似文献   

4.
著作权质押的几个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作权质押是著作权利用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以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为标的而设定的质押。西方发达国家的著作权法大都对著作权质押做了详细的规定。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外著作权交易的发展,著作权质押会在实践  相似文献   

5.
著作权扩张及其缘由透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著作权法的历史考察表明,它代表了被保护权利的持续扩张,以及相应的在作品中作为公共领域部分的持续减少。著作权扩张表现在受保护的客体不断增加、著作权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使用方式不断增多、著作权保护期限不断延长等方面。从技术发展方面看,技术因素对著作权扩张具有极大的影响。著作权的扩张不仅可以从著作权制度本身的角度加以考察,也可以从政治、文化视野和经济学的层面上分析。著作权扩张还可以从利益平衡原理得到解释。著作权扩张与限制的辩证关系也说明,利益平衡是著作权法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近日,音乐喷泉案再度引发了对著作权客体扩张问题的关注.尽管各国在著作权客体立法方面大都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法院在法律适用时仍然频频面临困境.许多创作不在著作权法明确列举的作品范围之内,如音乐喷泉、烟花秀、灯花秀、香水香味等,但都有是否将这些客体纳入著作权法保护范围的讨论.这些将现代科技与思想情感表达融为一体的创作对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都提出了挑战.要回答著作权客体扩张是否适当这一问题,就必须以著作权法的体系构建为视角,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以确保扩张结果符合著作权法在价值、目标、利益平衡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政法学刊》2017,(1):5-12
在诉诸于感官的"无形财产"、关注创造过程的"智力成果",以及关注创造结果的"知识产品"、"信息"、"符号"等统合知识产权客体的术语中,"知识产品"一词不仅体现了权利客体与权利本身在术语上的对应性,还强调了这类财产的非物质性和经济属性。作为一种在法律上有财产价值、有"构"无"质"的精神产品,知识产品既区别于包括自然力在内的有体物,又不同于作为客体的权利这类无体物。由于知识产权客体的特殊性,在民法典中规定知识产权时,宜采用有保留的纳入式:即将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的共性规定于民法典总则之中,将知识产权与其他财产权的共性规定于财产法总则的一般规定中,并且在财产法总则中设定"知识产权的一般规定",重点在于描述知识产权制度与其他财产权制度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作品是作者智力劳动创作的成果,如同我们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享有所有权一样,作者也对其创作的符合法定条件的作品享有著作权。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财产权是著作权制度的重要起源,对作品的传播利用方式的控制可以给作者和传播者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因此著作财产权是著作权人基于对作品的利用而带来的财产收益权。  相似文献   

9.
财产权客体制度论——以无形财产权客体为主要研究对象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罗马私法以“物”(包括有体物与无体物 )为客体范畴 ,设计出以所有权为核心的“物权”制度 ;近代民法大大扩张财产权客体范围 ,将有价证券、知识产品也作为交换的标的 ;现代民法对财产问题作出新的制度安排 ,其客体涉及到一切可以作为财产看待的物质与非物质对象。我国应考虑重构当代社会的无形财产理论基础和制度体系 ,即科学界定物与财产的关系 ,建立知识产品理论范畴 ,构建包括创造性成果权、经营性标记权、经营性资信权在内的无形财产权体系  相似文献   

10.
《北方法学》2021,(6):84-96
我国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使著作权权利体系更趋立法上的科学性和司法适用上的合理性。但遗憾的是,本次修订对著作权制度设计的基础缺少正当性的必要反思和审视,而未能解决著作权法之基础性问题的修法目标。从著作权制度运行层面来看,著作权正当性理论与著作权法实践存在互动异化,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现实效应,即著作权之自然法基础与著作权保护的单一化,以及著作权之功利主义理论基础与著作权保护的片面化之间的逻辑悖理。鉴于此,应以著作权正当性理论与著作权法实践的互动为视角对著作权制度设计基础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反思和审视,从公众使用权的构造、公有领域立法条款的增设以及权利保护与作品传播之平衡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以提升著作权的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11.
This comment deals with criticisms of law and economics analysis as they can be formula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n anthropologist. These criticisms are taken seriously. The author first addresses so-called defects of law and economics analysis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underdeveloped areas of the approach. Secondly, and more specifically, weaknesses of the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 are taken up. In the author's view, they should be dealt with in future law and economics work. Finally, methodological issues are being addressed which, if not considered with circumspection, could impair the scientific integrity of the law and economics approach.  相似文献   

12.
大陆法系法律经济学的进路--作为方法论的法律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震 《法学论坛》2006,21(3):94-100
文章以法学和经济学基础为背景,阐述了法律经济学的沿革,明确法律经济学的核心价值及法律经济分析的原则,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同时以大陆法系的观点,从效率与正义、理论与现实的角度,比较分析了法律经济学与传统大陆法系理论的异同,探讨核心价值的区别。最后,以法律经济分析作为方法论为依托,提出法律经济分析在大陆法系的进路,初步探究法律经济分析在我国法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及方式。  相似文献   

13.
In more than one way Christian Wolff (1679-1754) has provided the grammar for modern social sciences in general, but economics in particular. Next to his path-breaking 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 and international law, which are generally recognized, he has also pioneered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provided the notions with which modern economics is still largely working. This is important also for modern law and economics research, since Wolff conceived of both law and economics still largely as one discipline and therefore was able to integrate naturally what has today to be integrated conscientiously, and with effort.  相似文献   

14.
经济分析法学方法论的贡献及局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振杰  刘洪波 《现代法学》2005,27(3):95-100
经济分析方法对法学方法论有一定的贡献,如为法学分析提供了一种系统的观察方法,解决了对某些法律制度存在的困惑,初步形成一套传统法学所缺少的分析体系等,但法经济学和法经济分析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其本身的研究领域界限尚不明确、法经济学将问题复杂化的同时却存在偏离经济分析基本目的的倾向、法经济学研究由于方法的高度理论化和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以及法经济学的工具理性倾向等;经济分析方法在中国法学研究中可能面临一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赵亚杰 《行政与法》2010,(12):102-105
法经济学分析范式在法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法经济学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其自身分析范式的持续性革命。科斯以交易成本为最基本的分析工具,架起了新古典经济学与法律之间联系的桥梁,在大大增强了新古典经济学对现实问题解释力的同时,也为法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而波斯纳则在继承科斯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同时,另辟蹊径,运用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及其衍生的效率工具来分析法律规则背后的经济逻辑,为法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理论的空间,由此形成了法经济学下的经济的法律分析和法律的经济分析的不同研究路径,从而最终导致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分野。  相似文献   

16.
正义历来是法律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但其从来都不是空洞和抽象的,需要用具体的方法和标准对其进行诠释和分析。在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今天,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对金融监管法的正义性价值目标进行分析和诠释,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体系,维护我国金融安全与稳定意义深远。运用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方面对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法进行分析,以促进我国金融监管法正义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7.
Law & economics scholars claim, among other things, to provide explanations of how law impacts behaviour.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shed light on th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difficulties related to analysis of the impact that law has on behaviour. The analysis advanced in the paper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a commentary on Richard Posner’s interpretation of Hans Kelsen’s pure theory of law. The work of Kelsen is treated as a meta-theoretical analysis that reveals some of the presumptions of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law that claim to be scientific and, in particular, that claim to scientifically analyse the law’s influence on behaviour.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methodological proposal on how to approach the identifie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and conceptual tensions that law & economics contends with.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nswers the question whether sociology of law and law and economics can be unificd into one integrated science. First, it is argued that an integration process inside law and economics has taken place, integrating most schools and partial analyses into one mainstream law and economics. Second, it is argued that there are no natural barriers against an integration of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Purely economic theories cannot and do not exist. What is called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is basically a mixture of, for instance, 70 percent economics, 10 percent sociology, 10 percent psychology, and 10 percent other sciences. In addition, 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s a purely sociological concept; concepts are sociological only in the sense that they are invented by people who call themselves sociologists.Nevertheless one should not expect that such a richer social science will lead to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prediction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an those derived from the current simplistic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The aspects studied by sociologists but assumed away by legal economists to date have in most cases no influence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legal rules or on the long-run effects of legal rules.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全新的法学解释系统和理论框架,法经济学有着自身的研究范式。法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应该是研究纠纷解决理论的有利工具。法经济学基本研究范式对纠纷解决的理论阐释包括对成本效益、供求关系和市场、纠纷解决过程中国家制定法与民间社会非正式规范的博弈均衡等诸多方面的理论分析。在法经济学的研究视角下,论述纠纷诉讼外解决的经济社会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思想是将资源效率最大化作为法的宗旨。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经济分析法学主张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于法学研究,系法学研究方法的重大变革。经济分析对于民法方法革新的特殊意义,缘于民法和经济学的一致性,包括对人的共同假定、对交易的共同关注以及对效率的共同追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