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解体前,对美国来说,中亚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苏联解体后,中亚因其特殊的地位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尽管俄罗斯仍然视该地区为战略“后院”,但由于俄已不能在这里施加应有的传统影响,这一地区暂时出现了“政治真空”。为了填补这一“政治真空”美国在对外战略上确立一个新的中亚政策。虽然美国的影响在该地区还十分有限,但在对中亚的角逐中,美国已逐渐成为角逐的主角。  相似文献   

2.
1985年春,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后不久,在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去年,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上,他对这一发展战略作了进一步的阐明,并得到代表大会的确认,成为苏联进行改革的行动纲领。戈尔巴乔夫在谈到改革时指出,不单是要在经济领域里进行改革,而且还要“执行积极的社会政策”和完善社会关系,“消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切东西”。换句话说,苏联的改革还包括政治、社会以及其它一切领域。他还强调,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要“加深社会主义民主”。为实现全面民主化,他把“公开性”的原则,看作“政治问题,不公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群众的创造性和参加管理”。戈尔巴乔夫所倡导的“公开性”原则是指党和国家的工作要公开化,即党政各级机关要定时向人民群众报告自己的工作,通报信息,而人民群众有权对各级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并  相似文献   

3.
“生活质量”这一概念与一系列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与苏联人生活范围实质性的变化、与生活范围变化的实践经验有关。许多人对这一术语产生了兴趣,要求明确“生活质量”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4.
1989年7月,苏联爆发了全国煤矿工人大罢工。这是苏联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罢工运动。它引起了苏联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极大震荡,迄今余波未息。本文拟就苏联七月工潮作些粗浅的分析。一苏联煤矿工人的七月罢工是由众多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促成的。其一是工资制度的不合理。众所周知,矿工职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最危险、最艰苦的职业。在苏联每生产百万吨煤就要牺牲一个人,而在顿巴斯中心区域要3~4人。每百万吨煤重伤的为6人。每年全国有1%的矿工得职业病。但苏联的工资制度并未反映煤矿工人这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我因在列宁格勒筹备中苏合资“上海饭店”的开业工作,直到1991年9月份仍在苏联,对于苏联社会生活和中上层人士有一定的了解。依我的观察与思索,苏联的“突变”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会主义的堤坝早已被打开了多处缺口。第一是苏联共产党自身。戈尔巴乔夫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新思维”这把利刃,来剜共产党自身的肉,砍自己的手脚,可以说是“自毁长  相似文献   

6.
苏联的剧变与解体,是长期形成的政治、经济、民族三大矛盾尖锐激化、致使社会危机总爆发的结果。而民族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起了诱发社会动乱和加剧政治演变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苏联经济发展史上,80年代是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时期。前五年,苏联经历了三次最高领导人的更选。1985年,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这是一场涉及苏联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变革,其发展起因和特点是什么,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变革的前景如何?这是今天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一、经济滞胀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相似文献   

8.
苏联法律工作者的任务与美国及其它西方国家律师的任务显然是不同的。例如在美国,律师的任务是在法律的范围内为当事人谋利益,而在苏联,一年级的法科学生就被告知:“法律工作者社会任务的特点即在于他们的工作实质上是政治的,他们的使命是为国家服务。”因此,法律职业的结构、各类法律工作者的业务、乃至法科毕业生的安置都无不反映了这一  相似文献   

9.
引子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认为:“资本主义替代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经历”。人们认为转轨和再生这一巨大任务中涉及多方面学科的工作。但是,在诸多问题中肯定有一个问题,历史学家与许多社会学家、苏联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专家有不同看法,那就是民族主义在共产主义崩溃中的作用。引用某一政治学专家的话便可见其一斑:“我的主要观点是人们不应从民族主义反对派兴起的角度来看苏联的解体,而应把民族主义反对的兴起看作是对苏联国家崩溃的反应。……1991年8月政变失败迅速导致苏联崩溃。在这一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具有70多年历史、拥有14200万工会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工会组织之一的苏联工会,面对苏联国内政治向多党制的转变、面对国内经济向市场关系的转换和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工人运动中业已出现并有可能发展的各种非正式工人组织,作出了如下抉择:其一,苏联工会明确宣布,将有条件地“同苏联共产党和其他政治组织合作”;其二,苏联工会明确:“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是工会一切活动的主旨”;其三,反对分裂工人运动,同时以“联盟原则”重新构筑工会组织。这三大变化突出地表明,苏联工会正力图挣脱其自身传统模式的束缚,赶上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苏联社会生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车轮带着震荡通过了1991年,而苏联历史的车轮却在1991年底嘎然而止。1922年建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经过了69个春秋已不复存在,统一、完整、强大的苏联已正式告别国际舞台。1991年,这是多么不同寻常和影响深远的一年! 1991年,如同动荡、剧变的国家社会政治一般,苏联整个国民经济已深深地陷入全面危机之中。这一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就经济问题制定了不少法律,政府为了扭转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也制定了不少计划、发布了不少应急措施。年初担任苏联政府总理的帕夫洛夫针对苏联当时的社会经济危机状况,提出了《反危机纲领》,希望通过这一纲领的实施,能够克服苏联  相似文献   

12.
本文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各种使“市民社会”这一主题和设想进入德国学术和政治讨论并发挥作用的讨论分支。不同讨论分支的共同之处在于,“市民社会”在社会和政治对比中、并且部分地在与国家的对立中被理解为“官方的”政治、行政管理和统治体系。在这方面,“市民社会”具有显著的社会一参与和政治一解放特征。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德国“市民社会”和所谓“第三部门”的社会一政治实践。在引用实证调研成果的基础上,特别确定了三组市民社会活动:其一是健康卫生和社会服务,其二是文化休闲,其三是环境、消费者保护和市民参与。本文的最后批评性地指出,市民社会活动有被国家“工具化”、遭其利用而被转嫁公共事务和开支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一位重要的外国政治分析家曾说过:“世界上将出现极其凶狠残暴的末代新帝国主义。因为对它来说在帝国主义的筵席上已没有空位了,为了最大限度地抢夺菜肴和剩余资源,它必定会更加凶残和横蛮。” 因此,看到苏联新帝国主义在野蛮侵略非洲、中东、印度支那中所表现出来的百倍疯狂,那就不足为奇了。而且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泰国也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所要  相似文献   

14.
在苏联,教师一向受到社会的尊重。随着政治、经济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地位也在日益增高,这是与教师本身的作用以及社会对教师的重视和关心分不开的。本文着重介绍一下苏联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方面的情况。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在1985年11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的《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中的第63条规定:“凡在培养教育新一代,在培养工人和专门人才方面作出特殊功绩的国民教育工作者,按规定办法给予如下鼓励: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模式,通常是指斯大林时期在30年代形成的那种高度中央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对斯大林模式的历史评价,一直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来苏联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近期苏联理论界对该模式的评价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因为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模式评价的本身,而涉及到了如何评估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看待在此模式框架中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甚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问题。在模式的评价中往往出现许多差距甚大以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意见,而这又为各家各派的其它观点奠定基础,或成为一些反对派进攻社会主义的矛头所向。斯大林模式这一历史产物在当今的苏联社会历史背景下,“暴光率”极高,它已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学术性的历史评价已鲜明地为某一政治目的而服务。东欧的历史性悲剧正是源出于此,它们在斯大林模式和社会主义间划了一个等号,然后以批判斯大林模式作为突破口,向整个社会主义阵地发起反攻。分析东欧变化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变化发展过程:批斯大林模  相似文献   

16.
1987年以来,苏联在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上迈进了较大的步伐。去年苏共中央一月全会在改革的理论问题上取得了成果。全会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观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停留在斯大林时期的水平上。陈旧而僵化的理论严重地干挠了社会主义实践,以至于在苏联形成了一套“阻碍社会发展,限制进步改造”的机制。为了克服这种障碍机制,必须“对社会进行真正革命性的和全面的改造”。这就为深化改革找到了理论依据。更为重要的是,6月下旬举行的苏共中央六月全会通过了《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接着,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批准了《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这两个文件互为补充,提  相似文献   

17.
1989年的苏联荆棘遍地,风波迭起。苏联工会中央理事会对当前时局下的结论是:“国家正在经历改革的危机时期”。戈尔巴乔夫也承认,时至今日国家非但没有从80年代初陷入的严重危机中摆脱出来,而且“某些经济和社会政治发展进程甚至尖锐化了。”有人公开预言要发生政变,这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苏联的社会现实确实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今年头9个月国民收入只增长2.4%,国营企业上交国家利润比去年同期减少33亿卢布,亏损企业有2800家左右,有些工厂月月发不出薪水,靠银行贷  相似文献   

18.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已历尽三十八载风雨,在其间他们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着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已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自治经济政治体制,社会主义自治的精神和原则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民自治从安德罗波夫提出迄今亦已几年。过去苏联一直把社会自治看作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而将其排除于社会主义社会之外。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才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思想并把“日益全面地实行人民的社会主义自治”作为现阶段苏联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战略方针。苏共二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还列专章论述了人民自治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今年二月下旬苏共召开的二十七大,是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年以来,为贯彻所奉行的政治路线和内外政策的一次重要会议。关于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涉及面很广。本文仅就苏共二十七大和苏联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提供一些材料和看法。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加速发展”的方针苏联自七十年代以来,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第九和第十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  相似文献   

20.
苏联改革国内制度的意图和苏联外交和安全政策中方向的变化反映出莫斯科的“新政治思维”。伴随而来的还有共产党体系的深远变革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其成员中一场艰难的改革进程。莫斯科继续断定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存在,甚至认为自己是积极分子之一。然而,戈尔巴乔夫在27大上强调,共产主义运动已进入“不同性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争取共同目标的斗争与“一致性”、“等级制”或“一党拥有垄断真理的主张”毫无共同之处。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