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首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山小调》,风靡齐鲁大地,感动祖国大江南北。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听到这悠扬动听的旋律,对沂蒙山的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以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著称的沂蒙山,如今正紧跟时代步伐,弹  相似文献   

2.
2008年9月,大学毕业后重新回到沂蒙山的我,在沂南县依汶镇汶明村干起了党支部书记助理。一年后,当组织上宣布我到隋安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过"隋玉而安"这个词——不是随遇而安的消极避世,而是,我和我的村子的契合,隋玉而安。当我走近隋安的时候,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山水相映、炊烟袅袅的  相似文献   

3.
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宣布过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一首是《茉莉花》,另一首就是《沂蒙山小调》。在山东省费县第三高峰蒙山望海楼山下白石屋村,耸立着两块巨形花岗石,一块镌刻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8个大字,另一块正面镌刻着广为传唱的《沂蒙山小调》歌词和乐谱,背面镌刻着《沂蒙山小调》诞生记。我们从诞生记中了解到这是一首革命历史歌曲,它的词作者和曲作者是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团员阮若珊和李林。  相似文献   

4.
正"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首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山小调》,风靡齐鲁大地,感动祖国大江南北。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听到这悠扬动听的旋律,对沂蒙山的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以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著称的沂蒙山,如今正紧跟时代步伐,弹奏着绿色发展的旋律与篇章。2018年5月27日,我沿着新改造的山村道路,来到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沂蒙煎饼拍摄地——蒙阴县垛庄镇椿树沟村,原生态的美景立刻  相似文献   

5.
2004年,张晓刚的一幅《血缘》以97.72万美元成交,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第一件"百万宝贝":后来,《大家庭》系列中的一幅作品在苏富比拍到了78万美元;很快,他的画作《天安门》在经过一番激烈竞投后,被一位神秘买家以1800万港元拿下;2010年,《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又以5218万港元成交,再次刷新了中国当代画家个人作品拍卖成交的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6.
论沂蒙精神     
沂蒙山人,世世代代为反抗阶级压迫,为改造自然,为创造新生活,形成和锻铸了勇敢顽强、勤劳朴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自尊自强、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和品质。特别是在党的领导下,培育和焕发了沂蒙山人推翻三座大山、寻求翻身解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发扬光大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求实求是、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等等。沂蒙精神不仅是沂蒙山人的群体意识和精神风范,而且堪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和体现。它不仅是沂蒙山人自立于齐鲁之邦、山东人民自立于神州大地、而且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7.
王锦慧 《党建》2004,(12):36-37
1秋到沂蒙山。历史留给沂蒙山许多佳话。最动听的是百万沂蒙山儿女用山脊一样的肩背支撑着中国革命,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其壮魂烈魄,让世人难忘,叫岁月心动!解放后,贫穷与落后藤条攀树一样苦苦地缠住这片土地,沂蒙山成为挂满勋章的乞丐。老区不应该意味着索要与关照。沂蒙山经过庄严的涅,实现了神奇的再生。1995年底,在全国18个贫困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在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沂蒙山建立抗日根据地65周年的今天,一个开放、富裕、文明、美丽的新沂蒙(临沂市)在鲁东南崛起,像沂蒙山72崮高高昂起的头颅!2脚下的这条路,叫沂蒙路。从山上俯瞰,…  相似文献   

8.
沂蒙山传奇的故事和英雄的名字,被时间和岁月打磨成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的火红史册,光芒耀眼夺目。临沂的变迁史,其实就是山东省和国家变迁史的缩影,是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结出的硕果,是"新中国故事"的一个精彩章节。临沂人民填写了一份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优异答卷!  相似文献   

9.
正一首抗日歌曲《在太行山上》跨越历史,传唱至今;一曲经典民歌《沂蒙山小调》历久弥新,长盛不衰;一个在战争年代诞生的炮校文工团,居然是2016年"军改"前总政歌舞团的前身。这一切都与一个人有着重大关联,他就是朱瑞———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在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朱瑞,1905年出生于江苏宿迁(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朱大兴庄)。1925年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相似文献   

10.
<正>一年多的时间,普定县白岩镇的发展勾勒出一幅绮丽画卷:环境美、产业兴、百姓乐。"这里一年前还是一片荒山,现在已经是一座城了。"在建设者的眼里,这是一个迅速崛起的新兴小镇;"外来人口的增多带来了消费的需求,一个大排档一天就能挣好几百元。"在经营者眼里,这是一个充满商机的活力小镇;"以产城互动、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美在心中。"在执政者眼中,这是一个适宜人居的魅力小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20,(7)
正《实践》杂志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机关刊物,创刊于1958年,是全国创刊最早的省级党刊之一。1964年,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实践》杂志题写刊名和复信。毛泽东同志共题写了两幅字,在一幅中圈了一个"实"字,在另一幅中圈了一个"践"字。现在的"实践"二字就是毛泽东同志亲笔圈定的。毛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20,(9)
正《实践》杂志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机关刊物,创刊于1958年,是全国创刊最早的省级党刊之一。1964年,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实践》杂志题写刊名和复信。毛泽东同志共题写了两幅字,在一幅中圈了一个"实"字,在另一幅中圈了一个"践"字。现在的"实践"二字就是毛泽东同志亲笔圈定的。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20,(5):F0002-F0002
《实践》杂志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机关刊物,创刊于1958年,是全国创刊最早的省级党刊之一。1964年,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实践》杂志题写刊名和复信。毛泽东同志共题写了两幅字,在一幅中圈了一个"实"字,在另一幅中圈了一个"践"字。现在的"实践"二字就是毛泽东同志亲笔圈定的。毛泽东同志在原信的空白处写道:"送内蒙古党委同志们。  相似文献   

14.
厉彦林 《党建》2019,(1):59-60,58
正2018年12月20日清晨,沂蒙山从战火中走来的最后一位"红嫂"张淑贞,在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家中逝世,享年104岁。这个令人悲恸的消息,很快传遍网络和微信朋友圈。沂蒙山天寒地冻,薄雾弥漫,寒风和雪花寄托着绵绵哀思……"不能让烈士断了根"1914年9月13日,张淑贞出生在沂南县马牧池乡西官庄,后嫁到东辛庄。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代沂蒙"红嫂"王换于的儿媳妇,也是新时期沂蒙"红嫂"精神传承者于爱梅的母亲。生前,她是临沂市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红嫂"。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193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命令"派兵去山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宣布过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一首是《茉莉花》,另一首就是《沂蒙山小调》.在山东省费县第三高峰蒙山望海楼山下白石屋村,耸立着两块巨形花岗石,一块镌刻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8个大字,另一块正面镌刻着广为传唱的《沂蒙山小调》歌词和乐谱,背面镌刻着《沂蒙山小调》诞生记.  相似文献   

16.
<正>家的和谐是口渴时家人递上一杯甘甜的清泉,寒冷时送来一件暖心的毛衣,是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这和谐就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又似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农六师奇台农场一○八社区学校开斯汗老师用自己的言与行营造了一个欢乐、祥和、友爱的家庭。  相似文献   

17.
<正>在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的腹地,坐落着一个三面环水一面连山的村子——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抗日战争初期,罗荣桓、徐向前等经常住在这儿,一度成为山东抗战的指挥中心和抗日"堡垒村"。村中有家"堡垒户",带头人就是著名的"沂蒙母亲"王换于,人们尊称她"于大娘"。王换于为民族解放和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在抗战时期创办起战时托儿所,先后抚养了86个革命后代。近两年热播的42集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  相似文献   

18.
在山东省沂蒙山区,有这样一位百万富翁,他将自己千辛万苦、呕心沥血积攒的200万元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当领导奖励他轿车、洋房时,却被他婉言拒绝。他提出一个令领导大吃一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党史博采》2008,(6):55-55
<正>燕爱民,男,大学文化,永年县民政局局长。在县妇联组织的"春蕾计划"活动中,他以一颗赤诚炽热的心,积极认捐了东杨庄村小学9岁的贫困女童韩莎莎和10岁的贫困女童张婷婷。一年多来,他关心她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默默地勾绘出一幅幅扶助贫困女童的动人画面。  相似文献   

20.
《实践》2020,(8)
正《实践》杂志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机关刊物,创刊于1958年,是全国创刊最早的省级党刊之一。1964年,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实践》杂志题写刊名和复信。毛泽东同志共题写了两幅字,在一幅中圈了一个"实"字,在另一幅中圈了一个"践"字。现在的"实践"二字就是毛泽东同志亲笔圈定的。毛泽东同志在原信的空白处写道:"送内蒙古党委同志们。毛泽东,一九六四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