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学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挑战,每个时代也都产生着那个时代的作品。文学要肩负着自己的重任,应对和接受每个时代的挑战。文学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与哲学的结盟,使得文学作品的价值量获得空前的提高。许多文学家、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把文学与哲学的结盟作为一项追求。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结盟基础,文学才产生了一些大的作品。创造了象繁星闪烁般文学作品群的人类,拥有这巨大遗产的人类,理应对文学抱着一种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活动中,读者的接受活动应是整个文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阅读和产生意义的基本要素.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读者批评具有不同于其他枇评方法的理论特征.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读者的性质,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更要关注读者的阅读模式.当然,如何恰当地评价读者在文学作品产生效果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如何把握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项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都是要使教育客体认可、坚信、内化并践行教育主体所传授的理论、思想、观点和方法。这一过程便是“接受”的过程。要提高“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实效,必须重视“接受机制”的研究。 一、接受与接受机制 高度概括人类活动的形式,一是生产活动,一是接受活动。任何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的产品,最根本的目的是使服务对象或斗争对象所接受,无论是强制性的,还是自愿性的。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  相似文献   

4.
本土文化系统在翻译和接受外来文学的过程中,契合与差异在所难免。不同的文学流派根据其主观意志与客观环境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接受视角。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前半期,我国左翼作家与《现代》杂志同人通过不同视角集中译介作品而接受美国文学——批判精神和宣传功能所表现的阶级性同创造精神和自由主义所表现的现代性,正是赛义德所谓"理论旅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萨特所谓"介入文学"的重要美学观点其实质可以概括为:介入就是揭露,揭露就是要改变.在萨特看来,写作就是要求自由,只要开始写作就已经介入了;阅读则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项豪迈的协议,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以便使他的作品存在,读者的自由也反过来召唤作家的自由.萨特不仅将其狭义的"介入文学"的概念扩展为广义的"介入艺术"的概念,而且提出了"实践文学"和"整体文学"的概念,前者表现出萨特越来越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而后者则是指未来理想社会中将会产生的一种理想的文学.萨特整个美学观所依据的基础和高扬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最高本质或最高价值--自由.  相似文献   

6.
西方的恐怖小说起步较早,发展完备,美国的斯蒂芬.金是顶峰作家。中国的则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逐渐兴盛,李西闽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恐怖小说作家。他们的作品《黑暗的另一半》和《血钞票》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恐怖主题,气氛和意象的不同,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在于文化背景,文学传统和读者接受方面,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恐怖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大江文学虽然不属于基督教文学,但是大江初期作品与《圣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物关系结构上,大江初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圣经》中以耶稣为中心的多元性人物形象具有相似性。这也是大江文学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始终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但同时他又受到作家和读者的限制。本文揭示了翻译家面临的这种一仆二主的尴尬处境,并建设性地提出翻译家在面对作家和读者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的对象,是指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感知捕捉、在作品的深层结构中着力表现的东西。创作过程,就是把生活中感受体验到的这一对象,通过艺术形象的构思塑造,传达凝在作品中的过程。人类的每一种活动都是独特的对象性活动,缺乏对象的人类活动是不存在的。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活动,文学创作的特殊对象是什么呢?在催人泪下的悲剧故事和虚幻怪诞的浪漫情节中,在述离惘惑的心理意绪和喜春悲秋的自然画面中,作家孜孜以求潜心表现的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始终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但同时他又受到作家和读者的限制.本文揭示了翻译家面临的这种一仆二主的尴尬处境,并建设性地提出翻译家在面对作家和读者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1.
通常,人们把网络文学分为三种:一是上网文学,二是网上文学,三是"超文本"文学.所谓上网文学即指传统文学作家的作品通过网络传播供人阅读;所谓网上文学则指直接在网上创作、发表和传播的文学;而"超文本"文学则是利用超文本链接技术进行创作,并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于网上供人阅读的文学,"这类作品具有网络的依赖性、延伸性和网民互动性等特征,不能下载出版做媒介转换,一旦离开了网络它就不能生存".  相似文献   

12.
雷加作为一位从抗日战争年代起就笔耕不辍的跨世纪作家,他一生的文学创作约达250多万字,自延安时期,雷加的创作便彰显着现实主义的文学品格。关于雷加文学活动进行研究的文章,多以其独特的体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鉴于此,从作家现实主义创作观、典型环境的构建、典型人物的塑造以及雷加延安时期作品中蕴含的批判性和历史性角度来分析雷加的文学创作,以期对雷加及作品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3.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和中国作家林白的作品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对女性心理、欲望与命运的解读上,他们笔下的女性也一直被认为是有着女性意识觉醒表现的群体之一,但实际上,这些女性的所谓自我意识并非从根本上萌发,她们的自我意识在本质上或依附他人或被动接受,充其量是一种疑似觉醒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深度访谈的结果显示,“80后”对同龄青年作家具有迷化现象,迷读者与非迷读者在对同龄作家的认同、迷读者对所喜欢作家的态度、迷读者对所喜爱作家作品的深入了解,以及迷读者和非迷读者对待同一起抄袭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表明,一部分“80后”对同龄作家具有鲜明的迷化特征.这种迷化现象表明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  相似文献   

15.
日本女性作家野上弥生子一生孜孜不倦,从事创作。她的文学世界真实而丰富多彩,作品题材虽然繁多,但却有一种“真实”贯穿始终。本文从时代背景,作家经历来考察野上的文学作品,把野上文学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去解读其中所蕴涵的“真实”。了解文学作品的包容性和作家本人的开阔性。  相似文献   

16.
安部公房前期作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部公房是日本战后文学史上一位特殊的作家。他的作品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文学思潮的影响,以有别于日本传统文学的新颖文学样式在描述着日本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状况,关注着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物质对人的异化等问题。这些特征在安部公房前期作品中就已经有了显现。结合作家的经历,对《无名诗集》、《终道标》、《赤茧》、《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等作品进行初步的分析,发掘作家创作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法制文学”这一近年来产生的新概念,就其内涵,可作如下界说,即以法制生活为主要题材的文学.它包括各种侦探故事、推理小说、惊险小说、犯罪故事、破案通讯、谴责小说、公案传奇等.在法制文学作品中,悬念技巧的大量运用,已成为法制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法制文学作品之所以拥有广大读者群的主要奥秘之一.法制文学作品中的悬念与非法制文学作品中的悬念进行比较,法制文学作品中的悬念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层次之丰、设置之妙,都是非法制文学作品的悬念望尘莫及的.下面,笔者就法制文学作品中的悬念的特征和规律作一次探讨.一、悬念的内涵及作用悬念是个奇妙的东西,它犹如一块心理磁铁,常常把读者松散、飘忽、游离的目光牢牢地吸附在作品里,使读者不忍释卷,一口气把作品读完.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悬念正是作者利用读者关切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的好奇之心,将人物与情节的谜底暂时隐藏起来,以吊读者胃口,撩读者欲望的一种写作技法.悬念除了推动情节发展,加强人物塑造、深化主题思想等辅助性作用外,最主要作用就是发挥其磁性效力,吸引读者,使读者不停息地把作品读完.请看《法制文学选刊》刊载的小说《罗愫之谜》的内容提要:“窈窕淑女”罗愫,孤身一人,出没无常,她从何而来?要到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确立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的能动性,提出"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两个核心概念"。召唤结构"留下的空白和缝隙需要读者去填充,它们是沟通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并形成文学文本的基本结构;"期待视野"是读者过去的阅读记忆和经验、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和道德理想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求和审美心理定势。它不仅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而且还影响作者的创作活动。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对莎士比亚的剧作《威尼斯商人》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夏洛克的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9.
进入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一批研究成果的面世,沦陷区文学主体的性质和面貌得到肯定。新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华文学通史》大多增加了沦陷时期的内容。张爱玲、梅娘、袁犀、关永吉、爵青等一批被冷落近半个世纪的沦陷区知名作家的重要作品,重新被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但对于沦陷区文学的怀疑、贬低和曲解至今依然存在,甚至出现仍坚持从政治上否定沦陷区作家进而否定沦陷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研究。本文通过张爱玲个案说明产生上述偏颇的原因,是客观层面上第一手材料的省缺以及主观层面上认识论的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20.
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这是早已被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文学艺术家和许多优秀作品所证实了的一个科学命题。真实是文学艺术作品有意义、有价值、有生命力的基础,是作家艺术家获得成功、获得声誉的前提。文学艺术作品是主体对创作客体的反映和创造、再现和表现。但创作客体是有其自身固有的尺度的,创作客体这种自身固有的尺度对创作主体再现、表现和创造人及其生活具有规定性和制约作用。主体只有遵循客体本身固有的逻辑,尊重客体自身的固有规律,符合客体自身的本来面貌,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