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正在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开始实施的背景下,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金水区院)结合金水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点,由检察技术部门和未成年人检察部门(以下简称"未检"部门)联合出台了《郑州市金水区检察院未成年罪犯心理评估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心理评估办法》),率先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引入心理评估技术,探索由检察机关心理技术人员参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全程,通过心理评估掌握涉案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分析案件成因,进而对于案件的处理和预防矫治提供参考意见的新方法,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完善,金水区院摸索出了一整套检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我国2013年实施的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的特殊诉讼制度。广州市南沙区检察院紧密结合未成年人司法实践,细化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范围、程序、附加义务,引入未成年人心理干预机制、附条件不起诉评估小组机制、附条件不起诉内部听证程序的配套机制,努力探索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成熟范例。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兰  魏丽 《河北法学》2004,22(9):75-78
未成年人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非常大 ,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遵循独特的原则 ,如教育与保护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还具有其特点 ,要采取不同于预防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方法。鉴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 ,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的疏导与救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早在一个多月前,我就接到北京高院刑一庭法官宋莹的电话,她邀请我参加6月28日召开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涉诉未成年人心理评估与干预工作推介座谈会”。同时受到邀请的还有我的“心理团队”。  相似文献   

5.
犯罪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处于人生的"危险年龄"段。事实表明:近几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势严峻,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错综复杂,包括生理、心理、认知能力、人格等主观与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但是综合分析离不开具体分析的辅助,本文试图从犯罪心理角度深入解读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达到高检院对未检部门"捕、诉、监、防"一体化的职能定位,从而构建系统的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理论和实务,检察机关应根据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特殊原因,将心理学方法引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各个环节。将心理测试技术在于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环节,加强心理疏导、心理矫正技术在犯罪预防及帮教改造环节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要求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中有严,严中有宽.但该政策在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贯彻执行中常常陷入误区,凡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概从轻处理.这很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增强,无法实现矫正未成年人临时犯罪人格的目的.为了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应该以未成年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作为司法者在量刑时进行自由裁量的参考依据.未成年人人身危险性评估机制包括人身危险性的评估时间、实施主体、评估方法和评估程序.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多种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不良因素,同时,未成年人个体在生理、心理、品德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免疫力下降,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本文中,主要从未成年人个体品德心理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作为一个成长处于特殊阶段的群体,生理上发育迅速,但心理上发育滞后,不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客观因素影响,而且其自身心理也与成年人有着不同的特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异地未成年人犯罪,与本地未成年人相比,影响异地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因素更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李燕 《法制与社会》2010,(33):279-279
司法实践中,我们习惯从成年人的思维和角度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片面地认为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应当这样或者那样,而忽略了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以及成长带来的各种烦恼。在这种片面认识的支配下,我们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时,过多地归咎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外在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而几乎未能关注未成年人虽然心理尚未成熟,但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受心理支配的这一事实。这就导致我们在如何预防和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总是显得无能为力,显得事倍功半。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不断上升,也是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在预防和解决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被告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心理偏差易于纠正,适时、适当的心理矫正可以促其突破心灵壁垒,以健康的心态重新回归社会。本文从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渊源入手,逐次解析庭审参与者的诉讼心理,找出心理趋同点和交互区,探讨法官在把握庭审参与者诉讼心理的基础上,如何利用审判技巧与方法选择实现各方诉讼心理平衡,从而作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裁判结果,并对未成年罪犯的再犯预防和未成年人去犯罪化提出开放性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实践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应以预防为主,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在净化各方面环境的同时,充分认识未成年人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及其危害,以矫治和消除不良心理为重点,从"心"抓起,防患于未然,促进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形成,加强其适应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受生理、心理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必要的能力。对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国家法律的框架内,建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门政府机构、保护未成年受害人专门制度、未成年人司法权利保障制度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工作组织制度等,以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赏识教育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顺应时代要求,以培养未成年人的创造力为出发点,按照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顺应未成年人心理的成熟过程,以尊重个性,鼓励未成年人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是一项最具有活力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有很多从宽规定,在程序法中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处理的程序规定,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发展逐渐呈现暴力化、低龄化、团伙化的趋势,未成年人对社会的危害行为越来越严重,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从刑法视角下,分析未成年人行为,并制定相应的未成年人心理矫正措施,从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李华斌  吴比 《中国审判》2014,(12):39-39
2014年1月,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中国法学会等举行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大型系列活动中,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选送的《创立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心理干预工作机制》获评最佳创新事例,《未成年人审判的“三部曲”》、《对失足未成年人实行“社区矫正套餐”》获评创新事例。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处在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在这期间,由于其生理、心理上固有的特点,使未成年人杀人案件的现场表现出与成年人有明显区别。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曾参与勘查的3起典型未成年人杀人案件的剖析,一方面着力探究未成年人杀人案件现场特点并寻求最佳侦查措施,另一方面也希望以此为专业人员研究未成年人杀人心理提供一些素材,以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研究。1案例介绍案例1某年3月7日夜,某村的陈家突然起火,后发现陈某(女,83岁)被烧死在家中。经现场勘查认定系杀人纵火案,通过侦查于次日下午,将犯罪嫌疑人陈小某(男,16岁,初二学生,陈…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检察制度在少年司法体系中居于前承警察制度、后启审判制度的"脊梁骨"地位,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及生理的特殊性,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检察案件处理体制,对于未成年人检察制度乃至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仅对市、区(县)级未成年人案件检察处理体制的发展趋向做初步构思。  相似文献   

19.
正加强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矫治,实现"教育、感化、挽救",是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价值取向。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检察院根据涉罪未成年人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有效性、全程化的帮教方案,充分运用社会调查、法律援助、分案起诉、心理辅导、跟踪回访等制度机制,维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强化帮教挽救实效,帮助众多未成年人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本文结合2012年的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总结了对涉罪未成年人实现帮教挽救的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20.
苏金元 《法制与社会》2013,(20):198+214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的威胁和压力。未成年人是社会特殊的组成部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要以教育为主。社区矫正是我国司法改革人性化的重要体现,将未成年人服刑工作与社区矫正相结合,可以很好的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矫正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逐渐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