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到延安采访。当他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看到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的、用一条绳子系着的眼镜……斯诺被共产党领袖们清贫节俭的生活作风感动了。他断言这种生活作风会产生一种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斯诺在1936年访问延安时,当他看到毛泽东往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的用一条绳子系着的眼镜……斯诺被共产党领袖们清贫节俭的生活作风感动了,他说毛泽东等人是他在中国10年以来遇见的最优秀的男女,他断言这种生活作风,会产生一种取得革命胜利的伟大力量——东方魔力。 中国共产党正是靠这个法宝,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打败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倡导的“64”字创业精神中有“勤俭节约”四字。 节俭,这一人类共同的美德,是现代文明应有的内容之一。 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节俭。 “东方魔力”的传扬 美国作家斯诺1936年访问延安时,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的用一条绳子系着的眼镜……斯诺被中国共产党领袖们清贫节俭的生活作风感动  相似文献   

4.
<正>1936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看到一种令他惊异的生活方式:毛泽东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里,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斯诺由此发现了一种伟大的力量——"东方魔力",断言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本。  相似文献   

5.
节俭:并非过时的话题吴堂清节俭,这一人类共同的美德,是现代文明应有的内容之一。实现现代化需要节俭。__题记一脉相承的“东方魔力”美国作家斯诺在1936年访问延安时,当他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  相似文献   

6.
节俭:并非过时的话题□吴堂清一脉相承的“东方魔力”美国作家斯诺在1936年访问延安时,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的用一条绳子系着的眼...  相似文献   

7.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采访了革命圣地延安,写下闻名于世的《西行漫记》。在延安,他看到一幅幅很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动画面:毛泽东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里,周恩来睡在土坑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林伯渠的眼镜腿断了,用绳子系在耳朵上将就着戴……从这些革命家极其俭朴的生活上,斯诺发现了一种伟大的力量———“东方魔力”。他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兆,胜利之本。“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13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验证了斯诺的“东方魔力”说。“东方魔力”说与中国古代诗人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  相似文献   

8.
正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早在延安时期,两位美国人的亲见亲闻,就给出了振聋发聩的答案。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用线绳系着的眼镜,盛赞中国共产党有一种战无不胜的"东方魔力",断言这种"东方魔力"正是兴国之兆、胜利之本——大道之行、共克时艰,这便是斯诺敬仰的中国共产党。美国友人安娜·斯特朗曾5次访华。1946年,61岁的斯特朗第5次访华,  相似文献   

9.
皮拖鞋     
《新湘评论》2010,(7):49-50
毛泽东倡导艰苦奋斗,毕生保持朴素节俭的生活作风。即使新中国成立后,他还是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中的普通一员,从来不要求特殊的待遇,终其一生地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0.
皮拖鞋     
《学习导报》2010,(7):49-50
毛泽东倡导艰苦奋斗,毕生保持朴素节俭的生活作风。即使新中国成立后,他还是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中的普通一员,从来不要求特殊的待遇,终其一生地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7,(2)
<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言。他不仅以贤能著称于世,更以节俭而闻名。范仲淹定下严厉的家规,节俭是其中之一。他在全家倡导节俭之风,经常教育子孙要"保持节俭,不要贪图富贵",对妻儿仅供以粗茶淡饭与俭朴衣着。他的二儿媳是朝廷重臣王质的长女,很不适应清贫生活,就从娘家拿来一些贵重物品作家用,其中就有优质丝绸所做的帐幔。范仲淹  相似文献   

12.
祥涛 《党建文汇》2008,(1):43-43
毛泽东一生节俭。 毛泽东的睡衣是一件棉织品,他特别喜欢。整整用了20年。睡衣破了补,补了又破,反复多次,最后工作人员觉得实在太旧了,就要求换一件新的,但毛泽东不同意。他说:“习惯了,还是这件补丁叠补丁的好穿。”这件睡衣到1971年“退役”时,已经补了73个补丁。  相似文献   

13.
陈杰 《党课参考》2023,(24):105-110
<正>毛泽东一生结交过不少国际友人,美国作家和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是其中之一。1936年,斯诺越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北苏区,对红色区域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采访。在此期间,斯诺如愿见到了毛泽东,二人多次通宵促膝长谈。1939年,斯诺再次来到延安,对毛泽东进行了访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曾三次来华访问,每次都受到毛泽东接见。根据历次访问所搜集的一手材料,斯诺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为亚洲而战》《大河彼岸》等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情况,其中多次提到毛泽东,称他为“历史上最大的人民救星”。因此,斯诺被赞誉为“最了解中国和毛泽东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14.
艰苦奋斗一种伟大的力量1936年,美国作家斯诺到延安采访时,看到毛泽东住着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戴着用一根线绳系着断了腿的眼镜,从中他发现了共产党军队的一种伟大力量,并称之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东方...  相似文献   

15.
当年对红军苏区报道有过三本书:《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和《新西行漫记》.成书过程都是作者有幸会晤毛泽东的结果.斯诺来到保安城1936年下半年,斯诺带“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来到当时毛泽东所在的保安城(现志丹县).他是这样记叙和毛泽东的第一次见面的:“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象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  相似文献   

16.
陈新征 《党的文献》2011,(2):121-122
毛泽东一生注重节俭,提倡艰苦奋斗。从他留下的部分生活遗物中,可以看出一代伟人严格自律、崇尚节俭、公私分明的消费观。韶山毛泽东遗物馆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份毛泽东上交国库的礼品清单。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公务往来之际,常常收到很多礼  相似文献   

17.
蒋建农 《党史博览》2002,(12):50-53
1936年7月至10月,美国记者斯诺的陕北苏区之行及其同毛泽东的会晤,是中外新闻史上的传奇之笔。随着斯诺相关著作的出版和流行,在中国和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60多年后重温这段历史,依然是历久弥新。 一 斯诺的陕北之行,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精心组织和准备的。斯诺去苏区的想法,首先是通过他所执教的燕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和中共地下党员的介绍,得到  相似文献   

18.
一往情深忆战友 1936年11月,保安。 子夜深沉,毛泽东所住的窑洞里仍旧亮着灯,窗纸上映 照着他来回踱步的身影。 此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翻译吴亮平的帮助下,伏 在一张铺着红毡的桌子上奋笔疾书,记录着毛泽东述说的往 事。毛泽东正是应诺了斯诺的请求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成为一 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历程。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1917年),湖北成立了另外一个团 体,叫做互助社,同新民学会性质相近。它的许多社员后来也  相似文献   

19.
<正>周恩来一生十分节俭、节约,从不浪费。周恩来生前夜里和早晚起床总是穿着一件毛巾浴衣,时间长了,早已磨得像"纱衣"一样,但他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一直穿在身上,就是不肯换掉。甚至出国访问时,他穿的也是打补丁的内衣。一次访问途中,他的内衣脏了,被拿到我国驻外使馆去洗。大使夫人看到他陈旧的内衣后,流下了难过的眼  相似文献   

20.
牙粉、牙刷毛泽东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一生都十分节俭,他终生不用牙膏,只用牙粉,而且只用那种普通的、价廉的牙粉。毛泽东早年在家乡韶山用的是一种土制的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