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算雅痞,不算嬉皮,不是新新人类、不是“E世代”,其中有可能是“上班族”,也有“行动族”,但他的新名称叫“BOBO族”。他是新近被西方人从生活形态、消费意识等表征归纳出来的族群,不但在欧美已然成型,也被众多商家强力锁定。小米身着简约的外套,里面穿一件皱不拉咭的衬衫,脚上则是一双彪马运动鞋。正大步跨进一家高级珠宝店内。要是在几年前,店员对这类客人,可能是只瞧一眼就仍埋头于先前的工作。可如今不同了,眼尖的店员注意到小米手中的马尔济思狗脖子上系着的著名的古驰名牌项圈……而且经验告诉她,来者可能是某家达康…  相似文献   

2.
这两年有一本书很流行,尤其深得各级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的喜好。他们甚至一次买上几十本、几百本送给自己的下属,送给自己的员工。这本书的名字叫《谁动了我的奶酪?》,作者是美国的斯宾塞·约翰逊。我想这些领导者所以愿意买书送给自己的下属,无非是想让被领导者读罢此书之后能有一种感悟,能有一种“奶酪”将被人拿走的危机感,能有一种赶快制造出新“奶酪”的紧迫感。  相似文献   

3.
在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民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在政府动员或号召下参加修筑公路、堤坝或帮助军队运输等工作的人;二是指到城市打工的农民。既然字典里都已经明确地写明了,似乎也就没什么可争议的了,但登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民工”这个称谓该退出历史舞台了》,让自己觉得还是有话要说。现实生活中,人们每每一提到“民工”二字总会和卖苦力、低素质等联想到一起,就连各种文艺晚会的小品中,也常常出现对于民工形象的负面表演。民工之所以素质“差”,也许和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有关,之所以让那么多的人“讨厌”,也许确实有少部分人做了…  相似文献   

4.
车辐现年八十有五,还活着,而且活得很自在,很自得。又活得从子夜到昧旦时分还在笔耕,历经沧桑,还未“盖棺”,却有不少人为文对他“论定”。如陈道谟先生的《老友车辐散记》,刘传辉先生的《一杯黄土缕缕情深》,陈隈先生的《美食家车幅》,王大壮先生的《记“老顽童”车辐先生》,香港《广角镜》刘木子写地还赠地一个外号“开心果”等等。这些文章中还同时表述了世人(多为大名人)对车辐的封号,观照抄一段如下:“解放前,有人说地是‘成都通’吴祖光向陈若监介绍地时说‘地是成都的土地爷。’小说家何法赠地一个封号‘监斋菩萨’,…  相似文献   

5.
“我太爱相声了,我太讨厌这支队伍了!现在是文盲半文盲说相声,能出彩儿吗?” 马季有17个弟子,“我收徒弟,首先要人品好,再看是不是这块料,但有时也看走眼。” 马季有一个独生子,叫马东,是湖南卫视《有话好说》的主持人。马季先生常对他说:“别对人说我是你爸爸,有本事你就干,没本事你就下来。”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记者赶到马季先生的家采访。马季自题为“笑人居”的家在奥运村预留地的洼里乡,院落里有两座精致的灰色二层别墅,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宽敞得实在让人羡慕。 随马季先生上到其中一栋别墅的二层,好大的一个书房…  相似文献   

6.
《中国残疾人》2007,(8):37-37
今年,“牵手互助”曾三期连载了赵庆玲女士的《穿用假肢常见问题指南》。赵女士的《指南》都是她在日常生活中琢磨出的经验。当初,我看见她的文稿时很是兴奋,真是太实用了!后来,赵女士给我打来电话说,她看到杂志也是很兴奋。早时,她记录下这些体会后,许多残疾人朋友都跟她要着看,于是她就试着投来稿件,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于是乎,我俩都兴奋着。  相似文献   

7.
我看“国学热”孙郁几年前,倘有人大谈“国学”,大概很让人吃惊。我有一位熟人,终日钻研《论语》、《孟子》,在学校时被讥为怪人,不仅同事瞧不上他,后来妻子也竞离他而去。弄国学者,命运竟与孔乙己近之,真是让人感慨不已。然而,从1992年年底开始,“国学”一...  相似文献   

8.
丁胜利  许富民 《前沿》2005,2(5):84-86
“新民”概念出自儒家经典《大学》。其涵义是革去人的旧的思想价值观念, 塑造人的新的价值观念。由儒家首倡和实践以来, 有梁启超的“新民说”、毛泽东的“新人观”、邓小平的“四有新人”思想。他们丰富、深邃的育人观念和实践展现着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而认识到做好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现实生活中,没有无用的一技之能,只有用的不是地方的一技之能。对于那些身怀一技之能的人,哪怕是不上“九流’的人也不能鄙视他们,只要我们用好了,都能为事业做出贡献。历史上孟尝君不拘一格用“鸡鸣”“狗盗”之徒死里逃生的故事,是不是对我们很有启发啊?战国末期,齐国的国相孟尝君仗义疏财,家里养着各种门客几千人,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逝世一个月以后,《中流》半月刊,《作家》月刊,《译文》月刊,全出版了。这三个刊物不独是鲁迅先生生前所支持的,而且在本期全刊有鲁迅先生逝世时的各种照片和纪念文章。我把这三份刊物带到了万国公墓鲁迅先生坟前当场焚化了。尽管我这种感情是浅薄的‘、幼稚的,甚而至于“迷信”的,……但由于自己被当时悲痛的心情所激荡,竟是“明知故犯”地这样做了。在今天看起来,我认为也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g想不到当时竟被张春桥一伙中的什么人看见了,作为“材料”,接着就在他们所办的小报上刊载了一篇文…  相似文献   

11.
《盛世风云——探秘大唐帝国》(文汇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是蒋建平先生继《大宋王朝之谜》、《大明王朝之谜》之后推出的新著。公元7至10世纪东方的大唐帝国以其如日中天的辉煌。照亮了整个世界。大唐帝国诞生了创建和完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唐太宗、唐玄宗。还涌现出许多贤臣名相、才子豪侠。勇将烈士、红粉佳人。他们风云际会。演绎出了一出出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许多人物和历史事件已为人们所熟悉。但也有一些不太为人所知,它们同样动人,同样精彩和壮观。作者在写作该书时尽量选择了后一种的人物和事件。并依据史料。评判得失,在展现盛世风云、探寻历史脉络的同时,亦期待现代人以史为鉴。本书曾被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选用诵读。  相似文献   

12.
王尧 《两岸关系》2011,(9):45-47
最近,两部大陆电视剧《新还珠格格》和“新水浒》在台湾引发不少“口水”。其实,这两部剧中也不算严格意义的大陆剧,“新还珠”编剧是著名的琼瑶奶奶,《新水浒》中也有台湾演员,但在两岸娱乐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今天,要找到一部纯粹的大陆剧也不太容易,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里隐藏了清代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解读了这件大事,也就窥破了《红楼梦》的谜底。胤礽刚刚长到一岁半的时候,康熙即立此幼孩为皇太子。康熙四十七年9月,康熙却下令废黜胤礽,决不再立嗣位人,有敢妄图者定予严惩。雍正篡位后,他深知曹家是太子一“党”,皇家一切内幕机密,他们了如指掌,怕一旦泄露了他的“天机”,所以必须找个借口“治”他们——这就是曹雪芹家为何成了雍正眼中钉的原因,也是一部《红楼梦》中的“假语”“真事”。  相似文献   

14.
变态的时尚     
傅正明 《北京观察》2000,(12):62-63
我们正处于一个“时尚爆炸”的时代。生活中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东西都在朝着“时尚化”的发展,就连我们人类本身,也出现了一个“时尚”的群类,其时尚的代名词叫“新新人类”。何谓“新新人类”?词典上找不着注释。道听途说只略知“新新人类”总算还是人类,有头有脸有眼有鼻四肢齐全,不同的是比普通人类多一些“时尚”的痕迹。“新新人类”有自己的“新新生活”、“新新形象”,比如吞进摇头丸踩着疯狂节奏喊“爽”,女削秃头男发齐肩叫“酷毙”……日前在电视荧屏上偶然遭遇一青春偶像抖出的“酷相”。一个大男人,却套上了一条遮脚跟的长裙,上半身保留了本性,下半身却变成了异性。时尚的偶像在舞台上若无其事地放声歌唱,  相似文献   

15.
眼下世界上的“念”——包括一念、百念、万念,无疑是多了起来,简直多不胜多、纷繁无辨。当年流行的“一个心眼干××”或“一心一意、完全彻底”云云,显然大不够用,也不应该总在“一”上死死打主意。无论是思想上的还是智能上的“一根筋主义”、“死心眼哲学”、“牛角尖习惯”,若是理解得太绝对,演示得太古板,很可能到头来不仅于改革开放太相违,什么正经事也干不成,还很可落得蠢相十足、笑柄频出。许多的“一”,是大大值得解放的,舍此便不会将现代世界——包  相似文献   

16.
我是在“文化革命”初期见到吴晗先生的,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会面。 1955年5月间,报纸上突然铺天盖地登出了批判吴晗先生的文章,什么批《海瑞罢官》、批《三家村》等,火药味很浓,大有置人于死地而后快之势,读了让人心惊肉跳,可想而知当时吴晗先生会是怎样的心情了。吴晗先生一时间成了“反党”、“反毛主席”的“反动学术权威”。这突如其来的风云变幻,把我弄得惶惑不安。  相似文献   

17.
观众很难把电影《海霞》中的小海霞与演喜剧、小品的蔡明联系起来。人们忘不了小海霞那双苦难的大眼晴,也喜欢“神神道道”的马大姐。这些日子,蔡明正为排话剧《见人说人话》忙碌着。她说,这是她第一次演话剧,同台的又多是有话剧表演经验的专业演员,她说,这让她觉得很有压力。看惯了台上风风火火的蔡明,你会觉得台下的她太安静了,安静的让你觉得——“给她件斗篷,她就是女侠”,说的不是蔡明。  相似文献   

18.
解析都市"女孩纹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悄然漫步繁华的都市,眼前不时晃过一些衣着“怪异”的女孩。她们在举手投足中,不经意会显现出纹身的图案棗肚脐下的蝴蝶、小花,脚踝上的青藤、十字架等。近两年,随着欧美“纹身热潮”的袭来,在我国的一些大都市,也出现部分“女孩纹身”的现象。特别是一些追求“前卫”的年轻人、一些所谓的“新新人类”,为了追求“真实、完美”的“自我”,纷纷加入“纹身者”的行列。据最近“七彩谷”网站的调查统计,对于“纹身”,有31.4%的人表示“非常希望”,35.9%的认为“画的或贴的(纹身)可以”。可见,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纹身”已不再…  相似文献   

19.
“第五代人”研究首先是一个前瞻性的课题。它的前瞻性在于:有学者认为,从代际理论的角度看,新中国的“第五代人”是否成形,甚至前四代人的划分是否科学、准确,还有待商榷。另外,改革开放后出生、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确实已经壮大。他们的未来即是中国的未来。认识与把握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即是认识与把握21世纪的中国。由此,也可以说“第五代人”研究是一个现实性的课题。前一阶段,不同领域关于“新人类”、“新新人类”、“70年代人”、“80年代人”,以及“卡通一代”、“读图时代”、“韩寒现象”甚至“美女作家”的争论,已显…  相似文献   

20.
这是e龙网站的题目:比比崔健和朴树,也比比生于60年代与生于70年代两代人的不同。拿崔健与朴树作为60和70年代的代表,不是很恰当。他们都处在两个年代的起点上,更接近于他的前一代而不是后一代。从气质上看,崔健身上的某些东西更接近于50年代出生的一代,朴树则接近于出生于60年代的人。当然,他们身上也有一些东西,可分别对生于60年代和生于70年代的人作出印证。就拿能体现共性的情况来看——崔健《无能的力量》和朴树《我去2000年》,都使用了最时尚的音乐语言——崔健拥抱了电子舞曲,而朴树拥抱了英伦新音乐,也可以从象征意义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