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王忻怡 《求索》2012,(9):27-29
国内外研究表明,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存在互动发展关系,但民间金融行为积累的风险一旦爆发,会对地区金融稳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负面影响。本文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基础上,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能单纯依赖商业银行体系,更要依靠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论文在"温州十二条"的基础上提炼通过规范发展民间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然而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体系。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的台湾在构建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体系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台湾早在六十年代就认识到了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体系,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起到了极大的改善作用。因此,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台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构造具有大陆特色的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体系,以期能帮助中小企业彻底走出融资困境。  相似文献   

3.
股权融资还是债务融资中小企业如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文 《前沿》2002,(8):46-48
我国中小企业在现行的融资环境中选择融资的方式很有限 ,融资越来越难。自从中国有了股市 ,企业不管大小 ,都把股票上市看作融资的最优选择。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 ,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选择上 ,通过系列的分析比较 ,中小企业应该看到债务融资是其融资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和税收,也为解决就业和推动全民创业开辟了道路.受当前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张的现实困难.融资难是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湖北中小企业融资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从优化细化系统化中小企业融资政策,集聚金融要素,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等方面,系统提出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主要障碍,信息技术(IT)的发展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实现信息共享。以IT为基础的网络融资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可行途径,IT对网络融资产生作用的内在机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系统梳理已有研究,将IT能力分为IT灵活性和IT整合性两个维度,构建了IT能力、信息共享与中小企业网络融资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样本调研检验假设。结果表明,IT灵活性和IT整合性对中小企业网络融资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信息共享在中小企业IT能力与网络融资之间具有中介作用。通过提升IT水平实现信息共享是发挥网络融资效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当前我国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课题组在多次深人调研的基础上,应用大量数据进行比较研究,重点分析金融资源配置和我国市场结构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难在小企业,应当改变对问题的认识角度与政策思路,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改变为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改革相关制度,调整相关政策,明确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7.
集群企业融资:优势、制约因素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继红  张雷 《前沿》2011,(23):168-170
中小企业集群在融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但集群企业在实施融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文章从集群融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并进而提出了化解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制约因素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分析大多集中在政策研究上,而对于融资的交易成本问题研究不多。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交易成本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殊性问题,指出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承担了较高的融资交易成本,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试论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中小企业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吸纳就业、体制转轨、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基于中小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在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对关系的重视,通过社会资本的非正规融资就成为中小企业的一条比较契合实际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0.
化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兰华 《理论月刊》2003,(8):152-154
中小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劳动力就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是融资困难。本文就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化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麦克米伦缺欠、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政府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融资困难问题却严重制约了其发展。本文从分析普遍存在的“麦克米伦缺欠”现象和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入手,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而私人部门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因此,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应该着眼于加强政府支持和监管,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胡娟  程树武 《人民论坛》2010,(8):296-297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直接表现就是银行信贷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面临的信贷融资困境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论述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各种原因,最后对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了各种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金欣 《前沿》2004,(7):46-48
中小企业在我国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不很理想 ,特别是融资问题 ,严重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就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已占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次次"融资一投资一再融资"的过程.中小企业的融资有其独特的特征,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及特点,找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方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武汉市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其环境的调查表明,武汉市中小企业以内源融资为最主要渠道,但规模有限;银行贷款仍是主渠道,但面临不利局面;直接融资方式有所创新,但渠道依然狭窄;民间融资活跃,但成本高风险大。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与融资难具有强关联性,为此,需要在政府主导下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优化。建议改革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其融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从而严重限制了其发展。本文结合我国专家和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利率市场化这一深层次的制度因素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只有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中小企业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具活力市场主体,是创业和创新的主要阵地。当前,中小企业仍面临规模小、融资难、增长方式粗放和市场竞争力不够等问题,其中融资效率低下问题尤为突出,并已成为中小企业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性问题。以我国新三板分层制度为基础,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新三板创新层企业单独年份内的整体融资效率、分行业融资效率及上市前后融资效率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新三板中小企业整体融资效率水平低下,技术创新对企业融资效率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于瑞卿 《人民论坛》2013,(2):236-237
文章通过对河北保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合保定市的实际情况,建议从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增强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增加银行金融产品种类,创建科技保险体系等方面入手,以期协调科技型中小企业、政府、银行、创业投资机构和信用保险机构等多方融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学森 《前沿》2012,(13):83-85
近年来,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融资担保业目前存在的一些系列问题,诸如相关法律和信用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运作不规范、非法经营等,阻碍了其政策性放大功能的发挥和融资性增信效应的实现,需要通过厘清法律关系、完善相关立法和监管措施予以规范。本文在对企业融资担保的法律基础和规范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该对融资担保业从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视角进行法律规制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穆玲芝 《前沿》2012,(9):74-75
目前,融资难已成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中小金融业,创新金融产品,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着手,从建立中小金融机构的专门立法角度探索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路径,指出应适时制定《中小金融业法》,明确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促使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鼓励中小金融机构业务品种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