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东灵 《政策》2013,(12):55-56
<正>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发展农业,转移农民,繁荣农村,依靠农业产业化支撑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新成效。一、加快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工业化,打造"四化"同步的强大引擎坚持把做大做强产业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支撑来谋划推进,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赵光宏 《中国发展》2008,8(4):87-89
该文分析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性,提出了从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措施,包括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基地建设、市场建设和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等。  相似文献   

3.
赵润田 《求索》2012,(10):253-254,28
欠发达地区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对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东省菏泽市为实例,探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模式问题,进而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言。  相似文献   

4.
农户组织化建设是延伸和巩固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生产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导向开展农户组织化建设,通过政策扶持、教育培训、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推动农户组织化发展。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相似文献   

5.
《当代广西》2006,(4):16-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群,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村公路、水电、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科学制定乡村体系规划,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协商论坛》2014,(5):30-3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业发展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对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南通市把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推进"三化同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已建成5个省级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但是,农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的战略目标,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县域小康社会的建设,而县域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没有农业产业化就没有县域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建设好县域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建成湖南乃至全国全面小康社会。因此,研究如何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来推进县域小康社会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与必要。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潮流。因此,要实现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采取得力措施,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进程,建立起一套新的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组织体系和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加快实现沈阳市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壮大沈阳市综合经济社会实力,有利于突破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水平低、水资源短缺等制约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通过实现种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科学利用水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先进技术为先导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积极推进土地制度创新等途径,加速实现沈阳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陈文胜 《求索》2014,(9):30-34
立足于中国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纳入到“两型社会”建设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在深入把握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变化和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探索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资源要素利用方式转变、以“两型”农业为导向的农业生产体系转变、以农村信息化为突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以农业制度创新为引擎的政府农业职能转变的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资源永续利用,无疑是转变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2.
密云农民专业合作社夯实和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初步形成,使合作社成为密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载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要从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认识发展合作社的重要意义,深化政府体制改革,积极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3.
[现状]推进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是实施以工业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泰兴市切实把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始终咬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加大调整力度,突出产业重点,创新发展机制,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不断推进,但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比尚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历史地位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组织基础、论证龙头企业的起源特征和功能作用;提出龙头企业发展的基本对策:把扶持龙头企业转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轨道上来,建设“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桥梁和载体,加速龙头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本土化,企业经营综合化、规模化、国际化;实施龙头企业系统集群,创新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但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遇到许多障碍,其中既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也有农民自身素质的限制,以及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等等。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同发展,以促进我国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6.
论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20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一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这关系到中国农业发展的未来。因此,要用创新的方法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将其完善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农业产业化组织,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通过社会化服务、区域化种植和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集中,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与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7.
政协经纬     
南通市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南通市政协在八届一次会议期间,召开了农业产业化专题协商会,委员们就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培育和壮大农业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应放在养殖业和园艺业上,养殖业的重点应放在水产和畜牧业上,园艺业的重点应放在蔬菜和粮食加工业上。各地都应在明确农业发展重点的基础上,制定好农业支柱产业的培育计划和实施步骤,逐步形成县乡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专长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二是抓好关键,加大"农"字龙头企业的建设力度,将龙头企业的培育作为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来抓。各地要抓好拥有一定规模,并已基本形成贸工农一体化格局的龙头企业技改挖潜增效工作,动员引导更多的工商企业向农业延  相似文献   

18.
倪峰 《群众》2015,(2):25-26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底视察江苏时强调,要"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带好头、领好向",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农村。近年来,大丰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全力组织开展深化农业现代化工程突破年活动,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4年农业总产值达163.32亿元,农业增加值73.1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99元。  相似文献   

19.
韦桂元 《当代广西》2006,(21):43-43
所谓农业产业化建设,是指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用工业的理念办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程度、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而农业产业化建设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和根本。实践证明,凡是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经济较发达的村屯,其生产生活水平及文明程度就较高。因此,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曹庆穗 《群众》2013,(9):73-74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表明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江苏而言,构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