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玉玲 《学理论》2010,(18):133-134
日本社会存在着严格的上下等级关系,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在人们的言语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日语中所特有的敬语体系、复杂的称呼语、人称代词的使用以及职场用语都表现出了日本社会的上下关系,要根据不同的商务场合,不同的人际关系而选择得体且具有文化性的职场敬语是很困难的,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职场敬语是很有必要的。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了解日本的社会特点,准确地加以使用,才能够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侯惋馨 《学理论》2013,(20):353-354
言语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或产物,当个体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就是言语行为。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学习态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言行。提高中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水平的对策有三:将教师评价言语体系纳入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予以重视;教师自身注重培养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的考识。  相似文献   

3.
马杰 《学理论》2010,(10):137-138
回族在形成的过程中语言的转化起着相当的作用,在将其母语转变成汉语的过程中,把许多母语词汇代入汉语之中,形成了回族语言中的特殊用语,生动体现了回族长期形成的独特而深远的民族文化。笔者试图介绍回族语言的演变历史和回族特殊用语的现象,通过调查分析讨论回族特殊用语在城市中的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赖春彩 《学理论》2012,(18):199-200
礼貌是语言表达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成功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条准则。在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中,巨大的文化差异会导致礼貌用语在使用中存在很大的差异。从中西方来讲,通过了解英汉礼貌用语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将英国语言学家Leech归纳的礼貌原则与顾曰国先生分析的汉文化的礼貌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试图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去分析英汉礼貌用语在称呼、隐私语、赞美感谢等各方面的语用差异,以便在实际交往中更好的应对这种差异,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自我修正是口语特征之一,它是说话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监控到话语错误或语流中断所采取的纠正行为。自我修正与外语教学研究有很大的相关性,既可以揭示语言学习中意识和注意研究的新方面,又清楚地显示出言语产出的自动化过程。这给外语教学和未来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自我修正,强化学习者的自我修正意识,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注意学生的自我修正,了解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我修正能力,从而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晶 《学理论》2011,(12):308-309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一系列深邃的思考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同时他的许多观点也成了语言学界争论的焦点,其中就有关于语言和言语、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的区分。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交流思想、交换信息的社会行为;言语的语言学是人在不同语境中运用工具的过程及结果。本文从言语语言学入手,介绍翻译中的对等模式,试图从言语语言学解释英汉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贾童 《学理论》2013,(23):357-358
教态是伴随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通过言语交往的语态和非言语交往中包含的脸语、眼语、头语、手语和身体姿势来组织行文结构,阐述教态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文霞  吉哲民 《学理论》2009,(28):249-250
称呼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日常交际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语言上,它具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特点。在语用功能方面,它除了能表示交际双方彼此的关系外,还可以表示礼貌、情感和策略;在实际使用中,它既具有规约性,又具有灵活性。因此,要恰当使用和正确理解英语的称呼语,必须对交际双方的关系,称呼人对称呼对象的态度,称呼时的语境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当代哲学家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英美分析哲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他强调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强调把语言当作人类行为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强调对语旨行为的结构、类型及其标准进行分析,从而打破了传统的静态研究语言的模式,为现代语言哲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其理论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对语言现象及其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谭杰 《各界》2007,(6):63-64
身势语属于非语言交际的范畴,它在补充、增强、强调、或者替代语言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的限制,教师可以借助于身势语来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该文就身势语的功能及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和在听、说、读、写过程中使用身体语言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人们每天在运用有声语言(即言语)同周围的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同时,也在运用着另外一种没有声音和语词的语言来传递自身的信息,如:同意别人意见时频频点头,推脱谦让则连连摆手;专心听讲时目不转睛,精神溜号就左顾右盼。人的这些面部表情、体态姿势都是一种人体信号,都能像语言一样传递思想和情感,因而它被称为人体语言。二十世纪后期,对人体语言的研究在西方已成热点,近年来,我国也开始了对它的介绍和探索。笔者认为,将人体语言知识引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很有必要。一方面,人体语言是人际间进行思想交流的第二桥梁,能够加强、修饰、否定或代替言语行为,表达言语难以  相似文献   

12.
宋立亚  唐丹 《学理论》2012,(18):126-128
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各自的生理结构、社会因素以及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导致女性语言与男性语言也有所区别。概括并分析了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在同组性别和不同性别的使用差异情况,同时也从社会文化因素讨论了导致差异的原因。其分析言语差异的目的在于能使人们更好地把握对语言的运用,从而促进跨性别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量庞大的互联网上,有网民使用网络言语进行沟通,也有人利用网络实施语言暴力。网络言语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言语者的身份背景,而英文言语的使用是中国互联网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从网络英文言语使用现状、网络英文元素词汇分类和特点,及言语者身份的分类和特点等方面,对网络英文言语身份的识别进行分析,有助于为网络案件侦查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意义的工具,更是人的权力意志的体现。语言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使得政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言语行为,一种话语存在。政治话语是社会政治生活的语言表达,与时俱进的政治话语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理念创新、话语创新、意义建构和制度变革的重要力量。立足语言、政治与社会建构互动关系的视域探究政治话语的哲学基础,需要在科学把握话语的意义建构功能的基础上,从话题、意向、语境和评价等四个方面对具体政治话语展开系统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杨智慧 《学理论》2009,(28):173-174
对语言符号的分析有两种不同的提法,一种索绪尔的二分法,另一种是皮尔士的三分法。索绪尔认为,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而皮尔士则认为,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代的事物之间通过心理效应而彼此相关,这种相关就是所谓的符号与其所指代的事物之间的象似性。  相似文献   

16.
一般情况下,在谈心的活动中,作为主动的一方往往比较重视对方的“谈”,即语言表达,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对方的“谈外之音”——“非言语表达”。实际上,“非言语表达”在谈心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心理活动,言语并未表达,却通过各种姿态流露出来。换言之,一个人的思想活动除了用言语表达之外,还必然会通过各种姿态反映出来,只不过是间接或比较隐蔽的反映。对于一般职工来说,他在谈心过程中的言语和身体的姿态是一种复合过程。一个好的领导和政工干部,在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2)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推导能力、文化判断能力。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体现在语境的利用,语用推理能力的提高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三方面。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法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为了同各种冒牌社会主义、机会主义区别开来,必须重视定性分析.但是,不能忽视数量指标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质的判断,总是从研究大量的感性材料入手,然后进一步地进行数量指标的分析,从而深化对事物的质的理解。众所周知,通过研究极其琐碎的、繁杂的、可以用数量  相似文献   

19.
《史记》的语言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秦汉时期语言最真实的反映,它形象地展示了这一时期的语言风格,在研究秦汉时期的语言的研究领域,《史记》是最好的参考文献,在这部作品中大量地展示了汉代的语言特色、语言习俗。通过《史记》中的熟语,我们能了解到当时的风土人情、政治背景、社会实况、文化现象等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32)
公安刑事法律文书语言是文书作者交流思想,反映情况的工具,也是作者赖以思维的物质外壳。公安刑事法律文书的制作者是公安机关,解读者是检察机关、法院、当事人和律师,解读者和制作者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对同一份文书的解读持不同意见的现象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并不少见。法制建设日趋完善的大前提下,公安院校相关教师应带领学生摸索、学会如何提高公安刑事法律语言表达能力,以尽量避免日后的解读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