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种植信心     
《创造》2009,(2):6-6
金融危机爆发并波及世界各大经济体后,沿用上个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没有对我国经济成长造成严重影响的历史经验,有评论家以为此次金融海啸于西方经济破坏甚烈,但是可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不会太大。事实的发展,证实了经验并不一定总是有效的。十分明显,金融危机乃至其后西方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普遍不景气,  相似文献   

2.
去年7月泰铢大幅下跌引发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舆论十分关注这场金融风暴对亚洲的发展前景,对该地区政治、经济安全新秩序的形成将产生哪些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是否能如愿以偿,即通过对危机的处理,确立起西方国家对亚洲经济发展进程的控制,并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导的模式,重新塑造遭受危机严重冲击的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台湾作为亚太地区的热点以及它与大陆及美日之间的特殊关系,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拟从台湾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对台  相似文献   

3.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西方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如何走,是延续西方国家所走过的老路,还是另辟蹊径,以新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循环经济的低能源消耗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创造》1994,(5)
东亚经济面临西方的五大挑战经济高速增长的东亚地区正面对西方国家的五大挑战,它们是:一、西方支配着国际经济环境。这个环境就是:美国和较次程度上的西欧,将制订游戏规则及玩游戏的方法,在由他们支配的竞技场上进行一场由他们控制的游戏。二、西方在非经济方面居优...  相似文献   

5.
汪桔 《创造》1999,(10)
1997年下半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除引发了亚洲乃至全球性的经济震荡外,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及外贸出口带来不利影响。时至今日,占我国外贸出口较大份额的亚洲传统市场,经济复苏尚需一定时日;我国对欧美市场出口虽有一定增幅,但要形成大的气候也非一日之功。外贸出口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对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解困脱困问题,都是一个重要方面。故国家把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提到战略高度下大力气推动和促进,是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使然。作为外经企业,有基于自身优势对扩大我国出口做出贡献的条件,同时只要国家提供相应的政策环境以促进具外…  相似文献   

6.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速区域经济发展邓布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形成。国有企业既要面向国内市场,又要面向国际市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贸易壁垒的消除,外贸出口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西方七国、亚洲四小龙都...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经济腾飞之我见黄维,范易弘众所周知,在80年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并先后进入衰退期。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地处东南亚地区的弹丸小国——新加坡的经济却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强劲,成为令人瞩目的亚洲“四小龙”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员...  相似文献   

8.
正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背景下,保守主义、逆全球化倾向在一些西方大国沉渣泛起,"文明冲突论""文明优劣论"甚嚣尘上。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把亚洲文明、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进程之中加以考察,并从中华文明对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贡献等多维视角,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人类文明观、亚洲  相似文献   

9.
依据西方情报理论中的形势评估方法,分析中国高校面临的安全稳定形势,包括组织环境、交互环境、关联环境三个视角。从关联环境的角度看,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使得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错综复杂。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渗透和破坏,仍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在为全国政研会秘书长培训班作报告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其中提出,97年以前,全世界对亚洲模式大多予以肯定,西方有些权威人士甚至认为,21世纪是亚洲世纪。但亚洲金融危机暴发后,西方有些人则步入另一个极端,认为“亚洲模式”破产了,必须靠西方一套去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亚洲金融危机与东亚、东南亚的合作亚洲金融危机不但给亚太地区带来了极大的金融动荡.而且也促发了东南亚与日本、韩国的经济危机,“亚洲奇迹”陷入了深谷。虽说金融危机严重地破坏了该地区的发展,并且造成印度尼西亚等国国内政治的动荡。但这场危机从另一个角度看却对本地区的国际关系起到了稳定作用.减少了该地区近期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的可能性。各国部陷于处理本国内部金融、甚至于政治问题,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没有力量扩充军备,反而减少了国防开支.另一方面,危机促进该地区国家间的进一步合作,同时使亚太地区大国关系有了新…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较平稳,同时也潜伏着不少深层次问题。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已基本结束,但经济复苏乏力;西方经济整体继续增长,但发展不平衡加剧;全球化的负效应凸显,南北经济科技差距进一步扩大;国际社会努力推动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但实质性进展不大。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亚洲金融和经济形势好转,但复苏乏力首先,金融危机己基本结束。两年前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主要有三大症状:一是许多亚洲货币与美元汇率大幅度贬值;二是股市价格发生暴跌;三是短…  相似文献   

13.
分析家对亚洲经济前景的预测分歧甚大,乐观者预言亚洲经济的全面复苏将再创“亚洲奇迹”,而悲观者则认为金融危机的阴影并没有从亚洲消失。人们不禁要问:1997年底,一些分析家轻易地断言:亚洲地区在今后若干年将没有任何希望。事实证明他们是错误的。但现在就对亚洲经济强劲增长感到欣慰也可能是为时过早了。东亚经济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就已经显露出复苏的势头,1999年经济强劲的增长更加强了这一判断。但今年以来,对亚洲经济前景的预测则出现了很大分歧。美国斯特拉特福公司的预测令人不安:亚洲并没有从1997年的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  相似文献   

14.
中日金融大战冯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帝国主义者不仅企图使中国沦为其殖民地,还妄图沦为其侵略亚洲“以战养战”的资源供给地。为此,它大肆搜刮金银,疯狂抢夺物资,破坏中国经济。日军占领东三省后,通过强征掠夺,使其在华经济实力急剧...  相似文献   

15.
高美苏 《前沿》2013,(11):188-190
西方史学思想中"西方中心主义"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历史阶段理论是其根本原因,而西方经济科技地位上升则是其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但伴随着战争对西方社会的破坏及非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史学思想中西方中心主义思想逐步被打破。  相似文献   

16.
王云珠  宋跃川 《前进》2001,(9):40-41
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山西经济的未来发展必须立足于以下基点之上,才能实现山西经济的跨世纪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一通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使山西经济走向资源集约型开发与经济高效增长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轨道。纵观人类历史,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以资源环境的耗竭与破坏为代价的,这种巨大的代价曾使古代几大文明中心走向衰落。到了工业革命时代,尤其是本世纪中叶以后,在传统的发展模式驱动下,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终于引发了全球性的资源环境危机和发展危机。为摆脱困境,人们希望发…  相似文献   

17.
李晓茜 《前沿》2008,30(5):6-9
文化起源于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文明程度越低的人类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大。这使得几乎处在同一历史时期,却处在不同外界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的中国古代先哲与古希腊智者对于物质的结构和演化形成了迥然异趣的物质观学说。并且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演变系统存在着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系统的差异逐渐被放大。而这种差异至今仍影响着中西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当前的国内需求不足,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产生的,是经济生活中许多深层次矛盾日益积累的必然结果。它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的需求不足截然不同。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适度快速增长致关重要。我国国内需...  相似文献   

19.
邓宗豪 《求索》2013,(10):235-237,66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产权问题。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注重分析产权现象背后的经济社会关系,尤其是产权反映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西方产权理论从成本收益机制出发,论述了产权明晰可以提高经济效率。由于资源环境产权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根据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安排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当前我国产权市场还不完善,因此。要针对资源环境产权的特点,结合我国实际,培育多元产权主体,重点解决资源环境的使用权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推动环境产权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1998年的中国,外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内遭特大洪涝灾害的袭击,经历了极其严峻的挑战。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内需。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虽然上半年经济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