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胜  王友莲 《学理论》2012,(13):134-135
中国历朝都把行政区划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手段。目前,我国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行政体制改革已成为重点突破的领域,而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则是这一重点突破领域的核心内容。明代凤阳行政区划改置的经验,特别是通过行政区划的变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凤阳与蚌埠同城化进程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行政区划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在讨论行政区划本质涵义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系统分析了目前该区现行行政区划格局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这些问题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丰台区目前的行政区划不仅使行政管理遭遇重重困难,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丰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区划调整已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3.
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现状及改革构想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简述了我国目前行政区划 ,尤其是地级行政建制的状况 ,分析了几种行政区划改革措施的得与失 ,并提出了实现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体系目标的改革方案 ,认为采取一步到位的市县脱钩、撤消地级建制等省 (区 )直接管县 (市 )的措施 ,是解决当前行政区划问题的关键 ,也是实现《宪法》规定的省县乡三级建制的行政区划基本体系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以2004-2005年中国22个省区相关的经济增长和行政区划特征数据,实证分析了现行(地区、县)行政区划规模和结构(行政中心城市设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现行(地区、县)行政区划的数量(规模)与经济增长呈较弱的反向变化关系;中心城市的财政支出与整个区域的人均GDP呈倒U型曲线的变化趋势。结果支持目前的改革趋向,即减少地级层级的行政区划规模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绩效。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体制改革必然会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是由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我们认为,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价值应是和谐。现行行政区划体制虽经多次调整与变更,但仍然在行政层级、管理幅度等诸多方面不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因此,今后在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应当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体现和谐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6.
乡镇与街道是中国的基层行政区划,其设置与调整关乎基层城乡治理。基层行政区划的城乡二元制度与城市发展特征产生了一定矛盾。北京市在基层行政区划设置与调整方面进行了尝试与创新,在乡镇政府的基础上设置地区办事处作为区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对城乡结合部区域进行管理,为基层行政区划的设置与调整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适应城市化发展方向、合理确定基层行政区划设置标准和边界调整适应城市化,以及适当打破城乡分割是基层行政区划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省级行政区划改革面临的主要现实性难题可以概括为 :一是当前行政机构设置与行政管理模式的制约 ,二是目前地方经济布局的地域构成特点的制约 ,三是长期省籍建制所形成的地域观念的制约。要消除这些制约性因素 ,使之达到省级行政区划改革要求的条件 ,还要经历一个长期改革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8.
以撤县(市)设区为代表的行政区兼并目前已成为中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类型。尽管在官方话语中行政区兼并属于多方共赢的策略,但学界对其真实效果的评价并不一致。基于A市撤市设区的案例研究可发现,行政区兼并对于被兼并地区经济的短期刺激作用并不明显,且在宏观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受既有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影响形成了难以精确识别的模糊绩效,而行政区兼并中行政建制的名实分离以及行政权力与行政建制的分离,又共同导致政府组织在行政区兼并中表现出逆区域一体化而动的制度黏性。这进一步削弱了行政区兼并对地方发展的积极影响,并在更为广阔的制度层面上重构着中国的基层行政区划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由战略构想进入战略实施,大力推进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大联合、大协作的有利基础和条件,然而,对这种跨行政区划的创新体系建设,其模式和途径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行政区划改革:视角、路径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认为,当前有关行政区划改革的讨论,因急于开药方,而模糊了行政区划改革背后的逻辑。为此,本文在梳理现有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从视角、路径两个层面,剖析行政区划改革背后的逻辑。本文认为当前行政区划改革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视角,即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的视角,视角不同行政区划改革路径也不同,并对相应行政区划改革方案进行了针对性评价。最后,本文指出,要更科学地探讨行政区划改革,必须把握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出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供给,优化行政区划具有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协调发展、维护政治稳定等应然价值目标和基本要求,其在客观上将受到自然地理、民族文化差异、区域文化传统等环境要素,国家结构形式、地方政府体系和政府职能模式等组织要素,政府治理能力、社会自治能力和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等能力要素的制约和影响,经济、政治、社会等三大推力将推动行政区划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行政区划作为权力结构和行政体制的空间投影,调整行政区划是塑造空间治理格局、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要求。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的制度供给、治理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发挥的支撑关系,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在现代化背景中的治理意义,要求持续优化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调整蕴含空间生产和尺度重构的价值功能,有利于规范国家治理中的权力运作,保障社会主体的权利行使,并通过均衡资源配置来增进空间正义。根据行政区划的实质内容及空间治理的价值目标,推进新时期的行政区划调整,需要集中处理好政府改革与社会治理、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地理区域与制度场域、本土实践与域外经验这四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杨富晓 《学理论》2013,(6):23-24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制度。每个国家都依据各自国情选择行政区划制度。历经二十年的探索与改革,俄罗斯联邦行政区划得到很大的发展与完善。俄罗斯行政区划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略论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规模和数量,尽管在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划分标准,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和“折腾”,但是这些变化和“折腾”又有其规律可循。只要我们根据这些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就可以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乡镇的行政区划,从而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5.
颜克伟  肖辉 《学理论》2010,(1):51-52
行政区划作为国家结构体系,其设置满足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并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而继续很好的履行其职能。学术界关于行政区划改革的一争议及系列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对2005年以来学者们的观点进行了简略综述,以便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行政区划改革属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其涉及区域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涉及地域文化的包容与整合,涉及区域中长期发展等敏感话题,历来被认为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大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不妨通过对其与历史上的改土归流举措进行对比分析,或许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行政区划改革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改革的实践中困难重重.因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行政区划的改革,即应以"以人为本"为基本宗旨,做到统筹兼顾,协调进行;既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又要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做到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8.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目前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探讨历史上我国行政区划层级的历史变迁有助于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更加审慎、理性地看待和推行当前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本文在对历史上不同时期行政区划层级的历史变迁脉络进行简要梳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历史上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动因、利弊、阻滞因素、路径选择等,希冀为当前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设置了多样式的特殊过渡型政区,其相关的名称、内部组织形式、管理制度等都与内地县级政区存有较大的差异。浅要研究了民国时期云南边疆地区特殊过渡型行政区划,并通过对特殊过渡型行政区划设置背景及过程、相关行政要素的形成以及殖边督办的演变等方面予以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0.
行政区划是国家划分和配置国家权力与地方各级政府职能的基础,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活动,意义十分重大.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和不适应特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理论为依据,从价值的,制度的,技术的层面出发,对信息社会于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诉求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适应信患社会的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的构建作出一些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