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年代,新事不断。用人制度的创新尤为吸引眼球。最近,四川省公选副厅级领导干部首次加入心理素质测试项目,一时传为新闻。曾经出过诸葛亮的四川省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时间早,力度强,经验多。从1995年便开始公推公选领导干部,并逐步摸索比较科学的选人办法。这次他们公选副厅级干部实施“8+3”方案:“8”指8种综合测试考核方式,“3”指3个征求民意的环节。在这8种综合测试考核方式中有一项是心理素质测试。该项测试占权重5%,有100多道题,以“测谎”为主要内容,其中一些要求回答的题目饶有趣味,如:“我不擅长讲笑话和有趣的事”;“即使是…  相似文献   

2.
“公选”——公开面向社会招考选拔干部,正从个别地区性的实践向全国普及。作为一种改革实验,无疑是具有意义的,至少它的直接目标指向——增加官员选拔、任命的透明度,引进公众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官员选拔、任命中的腐败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真正有助于促进权利部门与公民之间的制度建设的互动,从而将“公选”这一阶段性的制度实验,引向健  相似文献   

3.
公推公选:干部制度改革的新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伯乐”下岗,制度“选官”,公开竞争,民主评议,公推公选成为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亮点,吏改新风吹遍各地。相对于传统的干部选拔制度,公推公选融入了更多的民主因素。但是,公推公选并未达到十分健全与科学的程度,体系有待完善,制度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4.
公选是现阶段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一种主要实验方式。但是,在公选过程中却遇到了公选成本过高的困境。解决公选成本过高问题,必须深入分析公选成本过高的原因,采取多方面措施,建构一个相对合理的公选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5.
重庆的“公选”起步较早。直辖市成立后,重庆市委根据重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提出“人才是重庆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重庆要做好的“三篇大文章”之一。渝北、渝中、永川等区县根据市委要求,率先进行了公开选拔的探索。在总结区县“公选”经验的基础上,重庆市委于2000年3月决定,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19名副厅局级领导干部,29名优胜者脱颖而出,一半以上来自市外的有志之士投身重庆这块西部大开发的热土。“公选”取得了预期的成功。此举又引发了全市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新一轮热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苏州市提拔任用党外干部大多从“公推公选”中产生,“公推公选”已成为党外干部成长的重要途径。苏州市委统战部根据近年来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实践,积极探索了一条适合党外干部任用的“公推公选”新模式:一是实行“多轮过关”。每次“公推公选”前都进行前期调研摸底,并根据拟提拔职位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积极组织参加“公推公选”的党外干部通过群众公认关、能力水平关、组织考察关等“多轮过关”,将一些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的党外干部推选至各个岗位。二是实行“多层测评”。在“公推公选”中,专门为党外领导干部岗位设计了…  相似文献   

7.
错误人才观会对个人成才和展才形成误导,并对人生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当前青年应该警惕五种错误的人才观:“学历人才观”、“财富人才观”、“名人人才观”、“身份人才观”、“智能人才观”。要纠正错误人才观,形成科学的人才观,首先要把握人才含义规定的全面性,准确理解什么是人才。其次要注意创造性劳动的层次性特点,深刻认识人才来源于实践。最后要坚信“人人都能成才”,并积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8.
一、确定职位,制定公开选拔方案 1.“公选”职位的确定。公开选择领导干部的第一项工作,是确定公开选拔的领导职位。公选职位的确定要以本地区、本单位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依据,要以工作的需要为前提。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不要把“公选”搞成了一种徒具虚名的形式。确定“公选”职位是十分慎重的事,可由组织、人事部门提出方案,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后,报党委或党委常委会审批;也可由用人单位提出意见,组织、人事部门综合考虑后,报党委或党委常委会审批。  相似文献   

9.
“公选”方式制度化中的困境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选是公开选拔的简称,现阶段被广泛运用在我国厅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副职的选拔任用中,成为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在公选自身的建构与实践过程中却遇到一些困境,需要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进行应对,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公选模式,实现公选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中共湖北省荆州市委组织部紧贴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推进干部制度改革为重点,采用公开选拔方式,着力培养和选拔了一批懂经济、会管理的干部,在党政机关和社会上都引起了较好的反响。一、在公选的视野上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倾斜“公选的岗位难定、发展型  相似文献   

11.
耿建军 《现代领导》2005,(12):34-34
科学做好组织考察工作,把最适合、最胜任选拔职位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实现领导岗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公选工作中最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建立公选领导干部百分制量化考察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之举。  相似文献   

12.
公开选拔、公推公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补充。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是一个新建区。干部队伍总体比较年轻。为建设“水城、花城、商城、最佳生态休闲人居城”,实现相城区创业的第二次飞跃,我们通过开展干部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等工作,既“造血”又“输血”,激发了全区各级干部的工作干劲和创业热情。  相似文献   

13.
观点看法     
<正>性是什么?性是一种艺术,一种态度、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如果不懂得性,也就不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宁波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柳建发,目前刚开始他《寄生虫与性病学》全校公选课的开学第一讲,可容纳百人的选修课教室就已“爆棚”。据悉,这是浙江省高校中惟一此类公选课程。好莱坞当然有“潜规则”游戏,只是我竖决不玩……什么是界线,会让自己精神“骨折”的我坚决不“野”,因为我知道自己总归是“野”不起的,骨干里我还深藏着个自尊的魂。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大幅度改革之后,90年代中期开始再次加快步伐,尤其自2003年以来,江苏、湖北等许多地区推行“公推公选”的方式选拔领导干部,并以其规模之大和规格之高备受瞩目。那么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公推公选都取得了什么成效?对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有何意义?还存在着哪些问题?怎样加强和完善后续监督管理机制?围绕这些话题,本期嘉宾一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石树林 《求索》2011,(9):92-93
党管干部、民主推选和依法选任领导干部的有机统一,科学反映了公选领导干部制度的本质属性,正确提出了公选领导干部制度的实施要求,可以确保公选领导干部制度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是实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根本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6.
1997年和2000年 ,广东省在公开选拔部分省直副厅级领导干部的考核中 ,专业知识部分要求应试者做一种拟任职务的策论题。随着公选范围的扩大 ,有的市、县一级公选也用策论笔试。对策论这个文种 ,很多人并不熟悉 ,本文主要谈谈对策论的考证和对策论与工作研究关系的看法。一、策论的历史沿革“策”和“论”在唐代以前是两种文体。“策”即“册” ,以问题书之于策 ,令应试者作答 ,称为“策问”、“策试”、“策”。“策试”提出的问题一般是经世治国的问题。“论”是从经、史中出题进行议论 ,又可理解为议论文。策论即是针对试题提出的…  相似文献   

17.
最近,四川省在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时,采取了“8+3”公选工作新模式。“8”是指8种方式的综合测试考核,具体为:基础知识初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演讲、视听传达、现场问答、心理素质测试、培训结业测试:“3”是指3个征求民意环节:一是公选对象民主推荐,二是民主测评结果线性分析,三是组织全面考察,以此构成了一个科学、系统的领导人才综合测评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已成为各地在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中的积极实践 ,正确认识两者的特点、作用 ,对于完善“公选”、“竞岗”工作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公开选拔”是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区、市、县党委、政府工作部门 ,以及事业单位、国有和国家控股企业在一定范围内面向社会 ,采取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选拔领导干部的一种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竞争上岗”是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职务晋升、轮岗交流过程中 ,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公开竞争、群众评议、组织考察等环节 ,确定拟晋升或留任、轮岗、交流人…  相似文献   

19.
“公选”直面三道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览各类“公选”简章 ,无不以醒目字体标明“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显然 ,“公正”应当是其中最深层次的内涵。如果“公正”不能贯穿其中 ,公选就会因为开列的诸多准入条件和限制条件而陷入暂未被察觉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三道“坎”之中。第一道坎 :“公选”对象的机会不均等这里有三个问题 :一是年龄问题。“公选”厅(局 )级领导干部一般都要求 45岁以下 ;县 (处 )级干部要求 40岁以下。从实践情况来看 ,一味界定年龄并不科学。比如 ,5 0岁左右的厅 (局 )级干部正是工作经验丰富的时候 ,少数人甚至达到鼎盛期 ;他们的“传、帮、带”…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人才观,就是对于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用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认识。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内涵,有利于我们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增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本文试从哲学的角度,对科学人才观的内涵作些剖析。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倾向于“精英人才”之说。然而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广智论”的大人才观,认为人才不只是几个英雄豪杰,而是多数人的人才。现代科学人才观则要求树立人人均可成才的观念,只要是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