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八议”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为庇护上层统治集团的利益,对八种人的犯罪须经特别审议并享受减免刑罚的特权的规定。 按照《唐律》规定,“八议”的具体内容是:一议亲,二议故,三议贤,四议能,五议功,六议贵,七议勤,八议宾。所谓亲,就是包括皇帝的高祖兄弟等,以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的曾祖兄弟等在内的皇亲国戚。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理论指出,奴隶社会的法和封建社会的法,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除了都是确保私有制的,在司法上都是武断专横、野蛮残酷的以外,公开确认并维护等级制度和等级特权,是一个共同的重要特点。 中国封建法律中八议制度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八议起源虽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自首,开端于二千多年前的秦律,当时称之为“自出”.据云梦秦简记载,“把其假以亡,得及自出,当为盗不当?自出,以亡论”.就是指携带官家物品逃亡,如果自首,不以盗窃罪处罚,而以逃亡罪论处.还有一个案例是,“隶臣妾系城旦春,去亡,已奔,未论而自出,当笞五十,备系日”.指被判处四年城旦刑的隶臣妾,在服刑期间逃亡后又自首,应当笞五十,补足残余刑期.这应是减轻后的惩罚.如果逃亡后是经官府或他人抓获,刑罚当会加重.  相似文献   

4.
八议、官当     
何进 《江淮法治》2008,(8):37-37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官员和贵族总是会堂而皇之地得到特别的优待、享有特别的权利,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这些“优待、宽宥、特权”都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等级社会,法律中贯穿着不平等的精神和原则,规定了很多的特权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八议、官当”制度。  相似文献   

5.
魏晋玄学在中国封建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杨方泉汉初黄老学派融道家和法家于一体,后又沟通儒家,其历史功绩在于,它不仅使西汉七十年臻于大治,而且承先启后,为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奠定了基础。魏晋玄学以其浓郁的哲学色彩,以自然和名教为基本命题,论证了封建礼教的合...  相似文献   

6.
朱爱东 《江淮法治》2012,(10):34-34
女儿要出嫁,却没有钱办喜事,砀山县人张某就产生敲诈的念头。他把目标确定在邻居身上,多次发信息威胁索要巨额现金。2012年4月16日,砀山县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敲诈勒索罪批准逮捕嫌疑人张某。  相似文献   

7.
任强 《法学研究》2006,(2):138-144
封建法被人们看作是中国传统法律的典型特征。但是,这一概念在中西法律文化中的内涵是有极大差异的。英国封建法孕育的有限王权和身份关系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法治资源,至今仍有影响;而以集权和家族为特征的中国封建法则与法治社会相去甚远。理清封建法在传统中国与英国的社会中的不同内涵及其与法治社会的源流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传统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8.
龙大轩 《法学研究》2012,(2):179-186
法律史学界通说认为八议制度始于曹魏。但经深入挖掘、分析史料后可以发现:从周之八辟到汉之八议的名称变化,表明了一种新的法律制度在汉代萌生;在两汉法律遗存中能够寻找到八议的大部分内容;在汉代司法活动中,八议也已成为断案议罪必须遵循的法律准据。以此可证,八议制度的确立时间当在汉代。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许)允字士宗,世冠族。父据,仕历典农校尉、郡守。允少与同郡崔赞俱发名於冀州,召入军。明帝时为尚书选曹郎,与陈国袁侃对,同坐职事,皆收送狱,诏旨严切,当有死者,正直者为重。允谓侃曰:“卿,功臣之子,法应八议,不忧死也。”侃知其指,乃为受重。允刑竟复吏,出为郡守,稍迁为侍中尚书中领军。许允字士宗,世代任官。其父亲许据,曾历任典农校尉、郡守等官职。许允少年之时,与同郡的乡族崔赞均于冀州成名,后征召入军。魏明帝时,许允为尚书选曹郎,因与袁侃共同职务犯罪,均被下狱。朝廷颁布严厉诏旨,…  相似文献   

10.
自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以来,历代律典中都明文载有八议,清代亦然,但清律中的八议是否仍有实际的效力却经常引起人们的怀疑。笔者以前曾在一份内部刊物上撰文对此作过讨论。  相似文献   

11.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在推行“新政”和仿行“立宪”的招牌下,进行了一次修订法律的活动。由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等主持,制订出诸如《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法院编制法》等一系列中国法律史上所没有的新法律。  相似文献   

12.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法律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部分。在其漫长的历史沿革中,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其中,加强监察机构和体制建设,“以条问事”的依法监察制度,重视对监察官的选用、考核和奖惩的政策是保证监察功能发挥的成功经验;“以轻制重”的策略有得有失;“风闻言事”权忽视查证、举证,危害显见;而监察制度对皇权的依赖性则是其本质特征,亦是它无法摆脱的最大弊端和失败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中国、西欧的封建法律制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各自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宗教哲学诸因素的影响、制约,必然呈现出不同特点。对此加以比较、研究,将引导我们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得到新的启迪和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高汉成 《法学研究》2015,(1):191-208
1907年大清刑律草案签注是研究《大清刑律》和"礼法之争"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文利用诸多历史文献,对1908—1909年之间,中央部院、地方督抚的签注做了系统梳理,考证其文献来源、整理要点、上呈过程和表现形式,澄清以往研究中不清楚甚至错误的地方,辨析了签注的形成过程及其中的倾向性意见,分析了签注在《大清刑律》制定中影响和作用有限的原因.1907年大清刑律草案作为沈家本在法律领域贯彻"思想革命"的代表作,其得失是与政治领域的立宪运动同步的,由签注所引发的"礼法之争"的本质不是中西、新旧之争,而是法律领域"改良还是革命"的"主义"之争.1907年大清刑律草案既与中国自身的状况相脱节,也不符合法律自身的演进规律,是一次有着严重缺陷的立法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法律随着封建制经济基础的确立和地主阶级政权的建立而产生。由战国至清,经过二千多年的延续发展,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沿革关系。战国时期,魏相李悝“撰次诸国法”制作《法经》六篇。《法经》是我国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成文法典。它以“王者之改莫急于盗贼”为指导思想,贯穿了“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法治原则,体现了“重刑轻罪”和维护专制主义中  相似文献   

16.
清末的刑律改革,是清末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改革废止了在中国沿袭了数千年的封建刑律,制订了中国第一部仿效西律、基本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新刑律”,在中国法制史上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过去,对这场改革以及在改革时制订的新法令、新刑律的研究还不很多,对它们的性质与历史作用也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主要就清末刑律改革的内容来对这场改  相似文献   

17.
北齐(公元550年—577年)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经历了短暂的一瞬,但北齐的刑法制度却在中国刑法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同居共财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家庭财产制度最基本特征,被人们习惯性地自觉遵守,在中国古代社会周而复始、代代相传。本文对同居共财的家庭财产制度进行考察,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这种家庭财产制度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法学》1986,(1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呼唤着政治体制的改革。克服官僚主义的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人们越来越直观地感觉到,必须从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相互关系上,来重新研究官僚生义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确定封建官僚政治的质的规定性,特定结构和运行机制,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按照马克思的方法,就是把历史放回它自身的环境中去,准确地确定其本身的价值系统。只有准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及其得失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雅 《法学评论》2004,22(4):127-131
本文认为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 ,作为封建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封建法制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 ,它能加强封建法制建设 ;另一方面 ,它又会破坏封建法制建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监察制度的这种建设性和破坏性都渊源于其固有的本质特征———封建皇权的附属品。我们应该充分继承这份宝贵的法律文化遗产 ,使之古为今用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监察法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