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日本不是一个时常遭遇灾难与紧急状态的国家,而是一个由灾难与紧急状态催生的国家。"新加坡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格里高利K葛兰西在《日本:地震之国》的导言中这样说。地震与其说是灾难,不如说是苦难。地震带来的,远不只是死亡。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日本俗话所说的四件最可怕的东西是"地震、火灾、打雷、老爹",前三项都和自然灾  相似文献   

2.
《观察与思考》2009,(5):14-15
“乔·华盛顿”不是一艘船舰,而是漂浮在海面上的核灾难。 ——美国航空母舰“乔治·华盛顿”入驻东京南部的港口,引起日本一些人士的担忧。作为惟一遭受过核袭击的国家,日本对于任何与核有关的东西都极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紧急状态下采取的各种非常措施,均涉及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基本权利的限制,是国家公权力依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减损。我国现行法律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类型紧急状态下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已有初步的法律依据。即使是在紧急状态下,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也应遵循合法、比例、救济等基本原则。我国应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急状态法》,同时加强合法性和合宪性审查,确保紧急状态下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各种限制均符合宪法精神。  相似文献   

4.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戒严"修改为"紧急状态",标志着我国对紧急危机认识的深化和国家危机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一个危机多发的国家,"紧急状态"概念在宪法中的使用,为我国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紧急状态行政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将有力地推动政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危机应对事业的前进.  相似文献   

5.
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检验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紧急状态下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和地区选择了法律作为抗击“非典”的制度性“处方”,于是,“紧急状态立法”逐步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并在不断得到推崇与实践。继国务院5月9日紧急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之后,上海、山西等地也相继在较短时间内创制了控制“非典”的应急性地方性法规。紧急状态立法的实施应当是法治进程中的一大进步,标志着紧急状态下的危机处理工作己经进入理性的、法治化的轨道。但目前我国理论界对紧急状态立法问题论述很少,紧急状态立法制度尚不完善,实践中正面临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拟对紧急状态立法进行理性的观察与反思,并提出如何完善之管见。  相似文献   

6.
国家紧急状态与人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志安 《人权》2009,(1):38-40
自1985年以来,为了应对各种危机,世界上已经有80多个国家实施过紧急状态。所以,可以说紧急状态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各国处理紧急危险局势所采用的最主要的应急措施。但是,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在实施紧急状态时却构成了对人权的严重威胁,这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7.
赵琦 《中国减灾》2004,(7):42-43
根据引起紧急状态的原因不同,可以把紧急状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灾害引起的紧急状态;一类是由社会动乱引起的紧急状态。 目前,在我国宪法中虽然没有明确统一的紧急状态法律制度,国家也没有一部统一的紧急状态法,  相似文献   

8.
把“戒严”改为“紧急状态”成为 2 0 0 4年修宪的焦点之一。本文从五个方面对紧急状态入宪进行宪法学思考 :紧急状态的内涵和外延比戒严更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宪法要求 ;将戒严修改为紧急状态是宪法职能转变的标志之一 ;紧急状态入宪使得国家紧急权具有正当性 ;紧急状态入宪整合了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的各项具体紧急状态立法 ,为制定《紧急状态法》提供了宪法依据 ;紧急状态入宪丰富了宪法秩序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以前,菅直人内阁因为政治献金等等问题麻烦缠身,民调支持率日渐下降。根据日本近年来政坛的习惯,菅直人内阁已然成了弱势内阁,离被迫辞职为期不远。然而,意想不到的“3t1r大地震的来临,日本国家面临严重的地震、海啸、核泄漏大灾难,日本国民和各个政治党派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停止政治内斗,转而进行全力救灾。因此,大地震成了成全菅直人内阁继续执政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宪法第四次修正案将“戒严”修改为“紧急状态”,标志着我国对紧急危机认识的深化和国家危机行政管理的发展。作为紧急突发事件危机多发国家,“紧急状态”概念在宪法中的使用,为我国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紧急状态行政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将有力地推动政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危机应对事业的前进。  相似文献   

11.
夏志琼 《中国减灾》2013,(2X):34-35
<正>"9·11"美国恐怖袭击、东南亚大海啸、"5·12"汶川特大地震等巨灾的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各界对灾难恢复的高度重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国金融机构对灾难备份有了更高的认识和投入,2011年"3·11"东日本地震海啸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金融及金融服务外包防灾体系亟待确立和完善。灾难备份引人关注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日益完善,金融机构逐步实现了办公运营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记载着金融机构业务正常运转的大量重要数据,包括系统文件、管理信息、业务数据和来往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月的汶川地震、9月的三聚氰胺事件……均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与灾难,也直接考验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这其中,“5·12”汶川地震,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3.
(一)宣布紧急状态宣布紧急状态,是指统治阶级认为国家安全和统治秩序处于危险状态而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通常由国家元首按照宪法的规定,宣布全国或部分地区处于“紧急状态”。在紧急状态下,许多国家都实行宣布总动员、戒严、实行军事管制,停止宪法和法律某些条款的执行,甚至限制或禁止公民行使法律规定的自由权利等非常措施。使用一些比较特殊的方式或一些强硬  相似文献   

14.
龚艳  颜峰 《传承》2011,(20):46-47,50
灾难教育是传播有关灾难知识,培养防灾救灾技能,并促使受教育者生命情怀和坚强意志养成的过程,它对于人类社会十分必要。日本的灾难教育是全世界的典范,其现状表现为灾难教育保障法定化、灾难教育对象普遍化、灾难教育内容层次化、灾难教育理论实践化。结合日本灾难教育现状与我国国情,有利于我国正确认识实施灾难教育的重要性、形塑灾难教育体制的规范性、注重灾难教育实践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宣勇 《中国减灾》2005,(4):13-14
在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计划中,《紧急状态法》在所有安排审议的31项法律项目中排名第一位,其突出的位置备受媒体和社会的关注。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紧急状态法》立法研究项目组领衔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请他谈谈《紧急状态法》的有关情况。记者:通常所说的“紧急状态”是什么?我国为什么要制定《紧急状态法》?于安:当代意义的紧急状态和传统上所说的紧急状态已经有所不同了。过去主要是指战争和政治骚乱,当然也有自然灾害和传染病,但是不那么重要和突出。今天,事故、灾难突出起来,主要原因:一是伴随科技发展出现新的…  相似文献   

16.
"紧急状态"写入宪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国家正确应对社会危机事件,快速、强有力地采取措施,提供了宪法依据.从价值层面上看,"紧急状态"入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在紧急状态时期维护社会稳定,促使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宝;从理论层面上看,"紧急状态"入宪是我国抗击非典后的经验总结,也是适应了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从实践层面上看,"紧急状态"入宪还只是应对公共危机的第一步,真正贯彻宪法中的紧急状态条款,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构建相应的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7.
据1970年以来的不完全统计,全球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的数量、死亡人数都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一趋势明显加速。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2008年我国5·12汶川大地震、2011年3·11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等重特大灾难事故频发,宣告全球已经迈入高风险时代。应对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与可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5·12”无疑是一个沉痛灾难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震灾犹如晴天惊雷,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无尽创痛和巨大损失,举世震惊,举国哀伤。灾害所带来的破坏,所留下的阴影,使人惊魂甫定,心有余悸。  相似文献   

19.
徐娜 《中国减灾》2011,(6):22-23
"3·11"日本9.0级地震发生后,日本民众在猝不及防、接二连三的惨烈灾难面前,表现出的镇定有序以及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令人感叹。尽管国情各异,然而,日本地震的点点滴滴还是会引发我们对自身的考量和借鉴他国防灾减灾经验的思考。以邻为师,师夷长技,是一份对同胞生命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08,(7):26-29
青川,这是一个与灾难一起进入我们记忆的县城。如果不是这场灾难,也许我们并不确切地知道四川省还有这样一个饱受自然灾害的贫困县。在青川的关庄片区,人们已经不是第一次面对灾后重建。在5·12大地震之前,这里遭受了8·28大洪灾的洗劫,还有年前的那一场大雪灾。如今,这里已经没有了最后生存的条件。人们必须背井离乡。但因为对故土的留恋,对未知的恐惧,又让他们无法不犹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