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哦,阶级斗争     
石勇 《南风窗》2014,(21):10-10
<正>很久很久以前,毛主席教导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那个时候,主席一句顶一万句。不过,改革开放后,"以阶级斗争为纲"就被清算了,党和国家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于是,中国"崛起",在经济总量上当了世界老二,真正"超英赶美",人民被问"你幸福吗?"。现在还有"阶级斗争"吗?年轻人估计对此一脸迷惑。但有人说,有!——"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仍贯穿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主线索,这就决定了国际领域内的阶级斗争是不可能熄灭的,国  相似文献   

2.
两种成功     
赵义 《南风窗》2014,(15):8-8
<正>最近听到两个普通人在大城市的奋斗故事,颇有一番感触。准确地说,这是两位"女同胞"。如果套用流行的所谓阶层定义,最初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一个是服务员,一个是导购员。论起点,做服务员这位更有利一些,因为是在高档酒店工作,接触有权有钱人士的机会比较多。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之后,这位服务员最后"转型",如今在城市最耀眼的写字楼里做起了"企业家"。业务是什么呢?就是用  相似文献   

3.
朱仲南 《南风窗》2014,(3):95-95
<正>不少潜规则成为风俗、习惯、人情世故,成为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的延伸,不必过于神秘,过于夸大。什么是潜规则?人们大概知道指的是什么,但又说不清楚是什么。如同问别人,什么是"白富美",什么是"富二代"?谁也不知标准是什么。这就像许多年前被批的"走资派",满街都是大字报、标语。到了今天,很多人也说不清楚。反正说你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是也不是。在学校,一个级组长也被说成是当权派,  相似文献   

4.
李莹 《南风窗》2014,(18):73-74
<正>不管"和平"前面加上什么修饰,真正的和平都不可能绕开历史来操作,而必须通过有诚意的对话与检证来建立。8月15日是日本第69个战败日,像去年一样,安倍首相当天在千代田区武道馆举行的日本战殁者追悼仪式上,再次未提1994年村山富市以来日本历代首相必提的"加害责任",且以"和平誓言"替代"不战誓言",令人怀疑这是为明年日本战败70周年发表"安倍谈话"做铺垫。《东京新闻》报道指出,鉴于安倍打着"积极和平主义"旗号改变日本安保军事政策",和平誓言"与"不战誓言"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愤怒的秘密     
石勇 《南风窗》2014,(10):9-9
<正>我最不奇怪的,大概就是这类事情了:"愤怒"了的失意者,在发作时,肯定是找比自己弱的人下手。这种卑怯的行为,理所当然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鄙视。但频频发生的事件提醒我们,为什么失意者喜欢这样干?这里是不是隐藏了什么秘密?最近发生在深圳的恶性砍人和劫持事件,又一次揭示了这一社会心理机制。事件的过程是这样:一个24岁的青年吴某某,因为工作、生活不如意,于4月23日晚,手持菜刀,窜至深圳龙华地铁站附近一服装店内,将一名女顾客手臂砍伤,并劫持两名售货员。最后,警察将  相似文献   

6.
张潇 《法制博览》2015,(6):76-77
"八议"制度是我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官僚贵族适用的刑罚减免制度,它始于周礼中的"八辟",曹魏时被写入成文法典成为定制,称为"八议",此后为历代所沿袭,直到清末司法改革时被废除。分析魏晋时期的史料可以看到当时"八议"制度的特点,尤其在入议范围和入议权来源上,魏晋时期同后世有较大的差异。只有通过对相关史料脉络的梳理,才能更好的了解魏晋时期的"八议制度",同时也能看到"八议"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李因才 《国际展望》2012,(2):67-78,135
安理会通过的第1373号决议和第1540号决议,具有典型的"造法"特征,即普遍拘束力、一般针对性、无明确的期限限定。不过,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决议造法"都面临着"合法性不足"的严重质疑。由此导致两份决议虽趋于"硬规范",但却表现出"软约束"的逆向特征:缺乏自我强制执行能力,"差别执行"与对"消极履约"的容忍,以及对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层面各种不同"规范网络"的依赖。作为应急性的选择,"决议造法"是安理会权势扩张的新表现,但合法性问题始终是其拓展局限。  相似文献   

8.
正不久前,一位朋友在朋友圈里发出了三连问:"工会是什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福利?为什么要让我们交钱?"作为一名工会人,我认为这三个问题的背后暴露出更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人对工会组织不了解,对工会的认识只限于提供福利这一简单层面。作为85后,我也一度错误的认为工会是一个过去式。但是现在明白,工会组织就像是一个纽带,连接着企业和职工。因为职工有需求反映问题,企业也有需  相似文献   

9.
石勇 《南风窗》2014,(8):8-8
<正>在现在的中国,这种"逃避现实"、"逃避自我"的心理需要更为普遍,更为蚀骨。不仅那些没有心智水准的人在玩"娱乐至死",采用"娱乐疗法",从政治、社会领域中撤退的人也在玩。有一个算是中产阶层的朋友问我,对文章出轨"的事件有什么看法,其心理是什么?然后,不等我说话,她对文章和某人发生(或保持)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相似文献   

10.
邓晓芒 《南风窗》2010,(1):100-100
<正>近年来,"潜规则"这个词频频出现于媒体,比如某某女星被"潜规则"了,或某某向某某行贿是业内的"潜规则",等等。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到底什么是"潜规则"?为什么要"潜"?既然"潜"了,又何来约束力?人们为什么要服从它?直到最近,我才略有所悟:原来所谓的"潜规则",就是中国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内退?内退全称"内部退养"或者"内退内养"或者"离岗退养",这严格来说并不是真正的办理了退休手续,只是在单位内部的一种近似退休待遇的办法,办理内退的人员可不在单位工作,但每  相似文献   

12.
永贞逸事     
《南风窗》2014,(24):93-93
<正>中国的改革与革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我们思考面向近代的中国改革与革命,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点起步呢?我倾向于,就是选择公元805年的"永贞革新"这个点。"五四"以来,我国学术思想界展开的最为重要的讨论,就是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这一论战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现代中国,我们要怎样建立一个"新中国"这个问题。解放后,我国学术思想界也发生过诸多争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国的封  相似文献   

13.
叶竹盛 《南风窗》2014,(9):33-34
<正>摒除劳教思维的制度目前有三种路径,要么披上法制的外衣,但仍存在滥用的制度空间;要么根本上废除;要么真正走向法治化。不久前,社会学家李银河在一个研讨会上意外得知,"长期以来针对卖淫嫖娼者实行的是收容教育制度,不是劳教……闹半天劳教是劳教,收容教育是收容教育,前者已废除,后者尚未废除"。李银河陈列了几条理由,认为收容教育和劳教一样,存在种种问题,因此她呼吁要像废除劳教一样废除收容教育制度。实际上,呼吁废止收容教育制度的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6,(6)
正在价值观被房价不断冲击的这个时代,关于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又疯涨的房价,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吗?还是有值得说的,因为,很多人还是搞不清楚,这是"暴跌"前疯涨,还是又一轮通过"房价排斥",让一些人永远在一线城市买不起房,从而没机会立足的先兆—后者让我想到了一个可怕的词"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5.
石破 《南风窗》2014,(9):9-9
<正>在战争年代,革命者可以"视死如归"。"归"到哪里呢?"归"到他所属的"群体",以及该"群体"为之奋斗的事业。小时候,我们最不想看到老师的评语就是"这孩子不太合群"。在计划经济时期,"群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谁都不愿背上"脱离群众"的坏名声,每个人都有非常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当然,客观来说,它是以一定程度的压抑和丧失个人尊严与自由为代价的。现在,在陌生人社会,我们成了一个一个的个体。邻里没有了,亲戚也少了,过去一个村或一个社区的人你全都认识,现在你只是跟临时"有用"(对你的谋利、晋升以及满足感情需求来说)的人快速地  相似文献   

16.
婚姻法修改已经六年了,现在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要修改?有三个需要: 一个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这是一个总的立法形式的需要,要做到有法必依,就必须做到有法可依,要有法可依就必须要有一整套完备的法律。而婚姻法仅仅三十七条,不能满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石勇 《南风窗》2013,(21):6-6
杀死两名城管的小贩夏俊峰,国庆前被执行死刑了。是否正义,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表示遗憾和反对的声音不小。可以肯定,对于中国的很多事情来说,这并不是结束,也许还只是一个开始。透过夏俊峰的命运,思考权力、民众、法律的关系是必须的。但马上又有人借这个事,兜售早就超出此语境的"废除死刑论"。观点有两个:A、反对杀人,因此代表国家意志的法律也无权利杀人,即死刑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应该废除;B、  相似文献   

18.
阿里巴巴的期权分配到2003年截止,这一年之后进入公司的员工不再有获得股份的可能,但现在,阿里巴巴决定取消这一规定,到底发生了什么?其间的变动,是真正涉及阿里巴巴格局的。  相似文献   

19.
石勇 《南风窗》2016,(4):30-33
中国社会,将更加变成一个"生活世界"。春节过后,我们在心理上、身体上,又一次进行"转身",从"家"出发,继续向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去。这是在走向哪里呢?我们会—遭遇什么?从认知上讲,这些问题让人好奇。但现在已没那么多好奇心可以激发了,有些"改变"的可能性已经被锁定,而曾经担心的一些东西,也许会渐次发生。我们关注这些问题,更多是一种心理上对自己已有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2014,(24)
<正>激发社会活力应该坚定这样的宏观思路:进一步对社会、经济领域放权;进一步解放思想;让人民能够更多地参与政治结构,能够有制度渠道对权力进行监督。假设有这样两个人:其中一个看上去萎靡不振,没有希望;他的小伙伴呢?表情扭曲,情绪不稳定……哦,还有另外一个人,在体制内,不是他们的小伙伴,这个人习惯性地对老百姓打着官腔,擅长的本事不是做事,而是整人……"存在是一种显示",以上3位这副样子,到底显示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