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福明 《春秋》2012,(1):41-43
中国传统文化自先秦以来,无论是本土的儒家、道家学说.还是东汉南印度传入中国的佛家文化。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均衡互补,源远流长。儒家、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理论体系.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不断增强了中国的特色,形成了“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2.
浅析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影响最大、地位最高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一种为社会确立秩序和价值的学说,包括"礼"、"名"、"仁"。道家思想是一种认为世界本质是不确定和富于变化的学说,"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根本,即"自然"、"无为"、"谦退"。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对立又统一,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是交相互用,彼此互补。  相似文献   

3.
这些年来,国学比较热。在国学中,儒家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从整个中国文化来看,除了儒家之外,道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流派。思想史研究中,便有“儒道互补”之说。从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回应来看,道家思想常常得到特别的关注。比如,哲学家黑格尔、海德格尔都曾对道家和老子显示出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4.
文化有器物、制度、思想3个层面,而思想是文化的内核。在内核结构上中西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大致状况如下:第一,单一性和多样性的差异。欧美文化是由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流衍而成的,前者演为基督教文化,后者演为理性科学与哲学。看起来它是二水并流,恰成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但在信仰的层面,却只有基督教文化,而理性科学与哲学则具有强烈的工具性,不能使人安心立命。中国文化不同,从春秋末年开始便有孔子、老子二圣并立,儒家、这家的对立与互补;汉末以后,道家衍生出道教,佛教兴起并盛行;迄至清末,中国思想文化内核结构是儒…  相似文献   

5.
陈谷嘉 《湖湘论坛》2002,15(2):81-84
长期以来,似乎对先秦儒、道二家的研究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对其歧见颇多关注,被看作是争鸣中的对立二级,而对它们异中有同、争鸣中有融合则少论及。近年来,湖北郭店出土的文献,提供了许多过去传世文献所不曾见的材料,从这些材料发现,儒家和道家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对立的二派,尤其是人伦道德学说方面是如此,更多地反映了它们思想趋同的方面。其实,在出土文献所反映的儒、道思想趋同的趋势,从公开传世的文献也可得到印证,只不过是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罢了。本文从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儒、道思想的趋同性方面在…  相似文献   

6.
儒道两家在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对中国人的心理影响也根深蒂固.纵观几千年中国人的用情态度,或儒家、或道家、或儒道互补.本文就苏轼的一生论儒道互补,指出这是一种于人大有裨益的处世方式,最能使人生活得异彩纷呈,洒脱自然.  相似文献   

7.
师晓霞 《新东方》2006,(2):35-38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作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存在,但是在中国民族心理的形成过程中,道家的影响恐怕不亚于儒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鲁迅先生就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基是道家思想。其实,儒道两家在中国长期共存共荣、相生互补,共同承担着社会主流思想的角色,塑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而论,道家的影响也不逊色于儒家,甚至西方人对老子的兴趣要甚于孔子。一本《第五项修炼》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一时也风靡中国,但细看其要点正是老子的理念。西方人如此钟爱老子,有学者解释是因为孔子讲伦理,老子讲智慧,西方人似乎对智慧…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也是文化的直接栽体.儒、道、佛三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资源.儒家提倡"敬",道家提倡"静",佛家则提倡"净".儒家强调"敬","敬"突出的是恭敬的态度、认真的作风和虔诚的精神;道家强调"静","静"突出的是保守自我,是不为外在事物所左右、所束缚;佛家强调"净","净"突出的是内在精神的自在、清明与空灵.儒、道、佛三家,其所突出的具体因素虽然有所不同,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就心性论而言之,不管是儒家,是道家,还是佛家,都强调本体一境界一功夫的一致与贯通,都强调融功夫于境界,融境界于功夫.  相似文献   

9.
陈抗行 《小康》2008,(10):92-92
剖析道家、儒家和法家在帝国经济中的表现,对帝国财政治理不乏指向性意义。全面地剖析道家、儒家和法家的异同是件困难的事情,也并非本文的主旨,但比较三种学说在帝国经济治理中的表现,对帝国财政治理不乏指向性意义。大汉帝国从立国之初到汉武帝晚年,上述三种哲学的政治代表在帝国权利中枢依次拥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黄老(即道家)盛行于汉初,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取向,围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传统伦理观中存在着儒道分野的现象,儒家伦理观和道家伦理观的人性论、人生观、本位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儒家和道家思想对围棋于个人功用、与社会关系以及围棋的品格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屈原与诸子     
本文认为:在先秦诸子中,儒家的思想与学说,对屈原的政治观点和伦理哲学的影响与熏陶最为深刻。屈原的世界观的主体是属于儒家的范畴,从他的政治活动到创作实践,从他的哲学体系到美学思想,都可以明显看出其与“周公、仲尼之道”以及孟、荀为代表的后期儒家各派学说的渊源关系,但屈原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受诸子学说的影响也是很广泛的,其中,道家与法家思想对他也有不容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对生命的追求即对死亡的超越这一视角来展示儒家、道家天人哲学中所蕴含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作为理想的彼岸境界,天人合一思想的经验事实基础和出发点无疑是天人之间相互分裂和对立的现实此岸世界,这种对立给人造成的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与其说来自神秘的自然的威慑,不如说来自人类对自身逼近死亡的不可逆转的命运的失望。跨越自然界永恒长在与人生短暂易逝之间的巨壑鸿沟,从而超迈死亡大限,是天人合一的最深层的心理动机。这种随人类一同诞生的生命本能和贯穿于人类全部活动的潜在目标,在儒家、道家哲学中有突出的然而又是极不相同的表现,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种不同的生命意识和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3.
荀况(约前328—前235),战国时期赵国(故里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具有和孟子同等地位的大师,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弟子。《荀子》共32篇,著名的《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胜于蓝。”荀子身体力行,坚持学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各学派,取其之长。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又有法家思想的政治家。他主张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对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以后天才要接受礼仪的教化。教养好的,以成为圣人;教养不好的,就成为人。这说明教育和学习对人非常要。荀子是儒家学…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代,儒、道两家都在研究解决农业文明时期的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伦理纲常,二是影响人和社会存在的天人关系。他们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但儒家强调的是个体“合”于社会,以人合天,道家强调的是个体“和”于自然,以天合天;他们也有相同处1.目的都是有所“为”,2.都注意个体人格的自足完善和生命价值,3.都是为了“人人合一”,终极目的都是“人”;儒、道的“天人合一”观又是互补的,道家为儒家找到了退路,儒家为道家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15.
作为儒家经典的《周易》离卦,是具有"中女"为"主"、治"如日月之明"意蕴的符命。武则天拥有"中女"身份及诸多女主符命,并根据《周易》离卦改名为"曌"。这是武则天对儒家正名文化的实践及离卦符命的政治宣传,更是对武则天正统地位具有天命合法性的理论论证。道家文化、女娲崇拜也是影响武则天改名称帝的重要因素,武则天称帝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开基立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武周政权得以建立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道家文化和楚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属于地域文化;道家文化,属于学派文化。两者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一方面,楚文化孕育了道家文化,如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的人生态度、道家的文字风格,等等,都同楚文化的熏陶分不开的;另方面,道家文化又给了楚文化以重大影响。具体说来,它不但推进了流行于楚地的道家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丰富和深化了楚地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思维。这两种文化的互动,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地域文化与学派文化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美学,源远流长,其产生和发展,俱植根于我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我国早期典籍《周易》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美学资料;到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古代美学有了创造性的建树。儒道两家的学说,有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但又相互补充,相与为用。大抵儒家的美学观,多立足于经世致用的立场,闸发了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外部的普遍规律,重政治,重功利,重实用价值。而道家的美学观则相反,他们尚虚无,  相似文献   

18.
贾舒 《前沿》2010,(9):107-109
"无为而治"是司马迁政治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司马迁被当作道家学派的重要论据之一。但是与"无为而治"的最早提出者老子同时代的孔子也有关于"无为而治"的儒家学说,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就在于是否承认人有欲,以及在其之上的主观能动性。而司马迁在其著述中表达的肯定人欲,承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显然与道家是相背离的,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当属儒家。  相似文献   

19.
唐月 《传承》2010,(33):86-87
儒家礼治、法家法治、道家无为之治的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三种重要的政治思想。它们立足各自的哲学基础争鸣辩论,同时又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面对作为思想资源的三家学说,我们应该取之精华,去之糟粕,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东方》2007,(10)
一、唐朝融儒道精神于一体的文化结构(一)儒家精神实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学说是理性的哲学、入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