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亚明 《求索》2011,(7):191-193
在近现代文学转型的交汇点上,梁启超所倡导的文学界革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文学史意义,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梁启超既承接了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传统,又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上的滋养和创作上的引导,确实无愧为沟通两代之间的桥梁。以梁启超的文艺观和文学活动来观照中国文学之古今演变,将从新的视角重建晚清与"五四"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期,湖北时为全国“新政”重镇,“新政”引发了深刻的社会流动和结构调整:传统“士绅”的边缘化、新知识分子的崛起、商人和军人的“异军突起”.日益活跃的新社会阶层与正在成长的新式报刊一起,加速了清王朝的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3.
辛亥武昌首义,是中国转向全新现代文明形态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而领导策划与发起这场以驻武昌湖北新军士兵为主体的城市武装暴动的两湖籍辛亥革命党人,却是一群产生于20世纪之初的新式读书人,即脱胎于晚清新式教育与近代都市文明的新式知识分子。探讨近代传媒在晚清武汉地区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进而在武昌首义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或许是解释这一特定历史现象发生的另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4.
马勇 《同舟共进》2011,(9):56-57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说到辛亥革命当然少不了孙中山。而要说孙中山,又不能不说中国革命的起源,说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起源。晚清的中国革命,在孙中山的概念中,就是民族革命,就是推翻满洲人建立的王朝。而在孙中山那个时代,说句实在话,民族主义的思想已非常薄弱。经过两百多年的民族融合,特别是经过西方殖民者的刺激,"新异族"早已取代"老异族",中国读书人已没有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紧张,  相似文献   

5.
王兆辉 《前沿》2008,(8):180-182
晚清军工战略所启动的不仅是近代中国的军事变革,也不单是经济、政治变革,更是一种文化、观念上的深层次演进。在军工战略的指导下,通过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促使近代中国人才的现代转型,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风气面貌,并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奠定了人才基础与智力支持。在晚清军工战略的推动下,各种资本主义现代思潮的兴起则更新了近代中国的人文知识结构,丰富了现代人文思想内涵,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形态意识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杜君 《长白学刊》2004,(5):92-94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队伍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主要来源于新式学堂、教会学校和国外留学,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五四以后30年,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做出了比中国过去任何时代知识分子更为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如阿克顿勋爵所言:压迫是自由主义的学校,流放是民族主义的摇篮。晚清留学日美欧洲的新式知识分子,是最早开始重新建构中国民族认同框架的人,因为,与传统知识分子相比,他们具有更开阔的世界眼光,同时也在与"他国"、"他族"的交往中产生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8.
刘远柱 《理论月刊》2007,2(11):45-47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知识分子观,从而开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局面。回顾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知识分子的作用;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对知识分子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正如阿克顿勋爵所言:压迫是自由主义的学校,流放是民族主义的摇篮。晚清留学日美欧洲的新式知识分子,是最早开始重新建构中国民族认同框架的人,因为,与传统知识分子相比,他们具有更开阔的世界眼光,同时也在与“他国”、“他族”的交往中产生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0.
严国军 《前沿》2011,(6):168-171
陈独秀很早就认识到文化选择与思想革命的重要与必要,这是他五四之前专注于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主要原因。由于厌弃与宪政精神相背离的党派运动,他倾心于无政党的大众自治型"国民政治"。五四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使陈独秀的政党观念发生了转变。在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上,由倡导多数优秀国民直接行动的"国民运动"转而主张社会精英分子组建新式政党以改造政党而改造政治。自此,陈独秀以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再度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努力之中。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精神遗产,儒学自十九世纪以来,已经变成一种文化保守主义。在晚清思想中,保守主义更多是一种习惯和特权,而不是信念问题;它意味着支持绅士阶层和官僚由来已久的特权,因而也支持维护这种特权的帝国制度。  相似文献   

12.
晚清士绅基层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动山西大学副教授王先明晚清士绅常常超越清王朝基层社会组织控制,成为基层社区控制系统的真正的主体力量。这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封建社会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层面。对于乡村社会的控制,清政府主要借助于保甲制。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否...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末年,久任鄂督的张之洞为了培养湖北的洋务人才,依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在湖北大力兴办近代文教事业,开办了许多新式学堂,并选派青年学生出国留学,使湖北地区迅速形成一支庞大的新式知识分子群。这些毕业于新式学堂和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完全不同于满口“子曰诗云”的旧式封建文人,而是接受了若干近代文化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排满共和”思想。他们成为湖北地区革命政治力量中的骨干,为武昌起义做了大量工作,在革命中发挥了先锋与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田敏 《求索》2010,(11):211-213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对晚清谴责小说的继承与超越:一方面,同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创作背景,它们都表现出再现广阔现实的"针砭时弊"的特征,促使长篇小说创作走向现代现实主义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谴责小说虽然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却仅止于"仅足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小说"。而茅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建立起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是作家剖析现实的法宝,从而形成批判犀利的"社会剖析小说"派别,并成为日后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潮。  相似文献   

15.
"条约口岸知识分子"是指鸦片战争以后活动于各主要通商口岸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是晚清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最先觉醒的一批中国文人。在西方思想和中国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由于受到"夷夏之辨"等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他们既传播西方科学却又排斥西方思想,固守传统文化却又面临进退失据的文化困境。条约口岸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在身份、信仰与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多重困境,揭示了近代中国曲折的历史进程在知识分子思想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对毛泽东团结、尊重和依靠知识分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郁子良,徐志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很重视知识分子问题,他明确提出了团结、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初步提出了依靠知识分子的思想。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对于鼓励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革命和建设事业,推动中国...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新式传媒的崛起构成了使现代知识分子形成的制度性媒介之一。通过大众传媒和知识分子的关联,基于公共传媒所营造的思想环境演变,以及随之展现的中国知识分子角色的变化,来审视知识分子在20世纪大时代变动下三含阶段的不同境遇,以此解析20世纪中国精英的流变及其和大众的关系。精英从高高在上的思想启蒙者到大众时代成为“多余人”,再到市场经济时代与大众平行互动的“媒介人”,这样的角色转变与所处的思想环境有巨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余金刚 《前沿》2010,(22):128-131
中国传统的革命话语主要指儒家的"汤武革命"和"素王革命",作为道德宗教革命其意义在于"受命改制";近代中国西文revolution经由日本而传人中国引起了儒家传统的革命精神与西方近代革命思想的相互格义,这主要体现在革命理念和革命方式上,在卢梭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儒家传统的革命观念遂转变为中国现代的革命观念.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引人注目的相关讨论再度回归到宏观政治史.在如何看待革命的爆发上,有“必然”、“合理”、“偶然”、“不必要”的分歧;在革命中谁起主要作用的问题上,有革命派、新式知识分子和新军、士绅、立宪派、北洋实力派等说法;在革命性质的判定上,有资产阶级革命、民族民主革命、民主共和革命、反满民族革命、“封建的革命”、“王朝更替”等说法;在革命是文明温和还是暴烈的谈论上,认为其“激进”、“暴烈”的意见较少,多数人认为革命派“非常和平”、“文明”,而且革命“牺牲很少,代价很小”的原因,也有立宪派和清王朝的态度起了作用;在革命是失败还是成功的问题上,有既成功又失败,和革命“为军阀混战埋下隐患”,造成20世纪中国政治只有权力之争的否定意见,更有革命为以后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开了个好头”的高度肯定.  相似文献   

20.
单正平     
《新东方》2012,(3):F0002-F0002
单正平,现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开大学文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文艺学重点学科责任教授,兼任海南省文联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是文学理论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出版著作1O余种,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著作有:《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专著)、《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译著)、《膝盖下的思想》(随笔)、《闲话女人——迷你男权主义》(随笔)、《左右非东西》(随笔)等。在所研究领域的最有代表的思想观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