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代初期,京沪两地的知识界有一场无疾而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20多年过去了知识界的分化极为显著,各执一端的知识人似乎都生活在一种危机意识与自恋意识的捆缚之中。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落实,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认识眼光。对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需要在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中提出并予以充分论证。这是与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深化的过程相联系、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4.
从"恶魔"和"敌人",到代表"蔚蓝色文明"的典范,再到调动民族情绪的"竞争对手",美国在中国大众文化的想象中经历了不同的角色扮演,而"美国梦"的色彩也随之幻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的图景中不断地生产着关于美国的文化想象。从1980年代主流思想界对蔚蓝色文明的深切渴望,到1990年代初期讲述中国人在美国艰苦奋斗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红遍大江南北,再到2013年表现中国商人在华尔街上市而实现美国梦的《中国合伙人》热映,可以说,美国成为这30年来中国人从自卑、屈辱到获得自信的重要参照。与此同时,从1990年代中后期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5·8"轰炸大使馆事件到2008 相似文献
5.
李亚宁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115-11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网络文化推动了全球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国当代青年的民族认同感、自信心、责任感。在网络信息化的过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原则,探索新路径并加强网络信息基础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毒品犯罪研究学术史和方法论述评——兼论毒品犯罪的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毒品犯罪研究,从学术史角度具有从属性和阶段性。伴随着《关于禁毒的决定》和97《刑法》的颁布相继形成了两次研究高潮,研究本身也实现了从规范学研究到犯罪学研究的转向,当下正在从犯罪学研究到刑事政策学研究的第二次转向之中。从方法论角度,逐渐形成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史学研究、其他学科(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医学)研究等四种基本研究范式。但在研究自身和研究之外存在许多问题和亟待挖掘的热点。在毒品犯罪研究中采用知识社会学视角,前提是对毒品问题复杂性的判断,把毒品(毒品犯罪)视为社会中被建构出来的“知识”,人们对这种知识的认识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这些因素,才能全面反思、理解毒品政策的正当性。毒品问题的复杂性判断是摒弃“运动式治理”思维的基础,这种判断在中华民国时期已经形成共识。当时知识人曾从法律本位、国家主权维护和国际合作、禁毒的步骤、禁毒中政府经济利益、禁毒中法律权威性和吸毒者矫治等角度广泛讨论毒品问题,前人对毒品犯罪的这种问题意识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极权主义和民族主义潮都极大地摧毁了人们对真理的敬畏,这种创伤才是致命的。毋庸讳言,中国的当代文化也带着这样的创伤。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培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林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5)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促进人的发展,这是人与文化的辩证法。网络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虚拟文化,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厘清网络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基础上,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内容,建立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培育机制,已成为网络时代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10.
论网络文化与人的自由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任何新文化的出现,都与人的自由发展相关联。网络文化的出现,不仅是现代科技和文化现象的一次世纪性融合联姻,而且形成了网络文化与人的自由发展的新景观,具体表现在人在网络文化中主体性的提高、社会关系的扩展以及实践素质的强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12.
郑伟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1):63-68
努力增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增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必须坚持文化的群众性 ,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化创新 ,用创新的文化成果吸引和凝聚广大群众 ;必须保持文化的民族性 ,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化建设就是从一种应急性的体制,到一种常态的体制;从造反思维、革命思维到执政思维,从战场思维到日常思维,从纯粹的政治思维,到一种广阔的文明思维,甚至也可以说是从以圣人之心为心,到以百姓之心为心。 相似文献
14.
汉学流行,美国也不例外,美国通行的教科书里有很多涉及中国的内容,中国历史人物自然会反映其中。我们做个假设,让中国人推荐应该有哪三个人该获选?结论虽然有可能五花八门,但一般跳不出以下几个圈子:帝王将相如秦皇汉武成吉思汗类;文化名人如孔子抑或屈原类; 相似文献
15.
16.
一、关于认同的一般探讨 认同是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人类所特有的认知方式和结果。汉语“认同”一词通常表达了英文中“identification”和“identity”两词的联合意义。“identification”是指人类从自身出发,经过与他者的参照、比较,最终观照自身的认知过程和方式,而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缺乏深厚说理文化传统,同时又被20世纪的意识形态迷雾影响过的中国,滋养一种新的说理文化来培养健康的公共生活,是困扰当今知识界的重要议题。说理,是政治辩论、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说理意味着一种表达和聆听,预设着双方彼此尊重对方的智商和人格,除了"求同",其实也应该"存异",甚至"求异","异"才丰富了说理者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即 相似文献
19.
[口述导读 ]194 9年深秋 ,当温馨如春的阳光普照古都北京、新中国大厦在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时候 ,一大批久经考验、经历过长期战争洗礼的革命老前辈———他们中有参加过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的黄埔军校毕业生 ;也有参加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 ;还有经受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血与火洗礼的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迈着雄健的步伐 ,来到北京城东外交部街 33号 ,跨进国徽高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大门。新中国外交部毋庸置疑地选择了军人。这些昔日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军人们吹奏出中国外交… 相似文献
20.
李约瑟与中国的"邂逅"是颇为浪漫的。根据西蒙·温彻斯特的叙述,这一切开始于他对一名中国女子的爱情。这名女子就是来自南京的鲁桂珍,抗战初期,她因仰慕李约瑟夫妇二人在生物学上的成就,远赴英国剑桥留学。李约瑟对她一见钟情。就在两人"越过友谊界线"的那晚,李约瑟学写了他的第一个中文字——"菸"。之后,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