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南风窗》2016,(10)
正因此自我装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决定了一个人在世界面前的档次。换句话说,他用什么东西武装自我,他就是什么档次。前两天去拜访一个学者。我们就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交换了各自对社会人心的看法,达成了些共识。一顿闲扯后,他说了一个现象,说在他穷尽了"政治学"的观察角度后,请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接手,再延伸一下。  相似文献   

2.
《硬球》一书即将由新华出版社推出,审校者约我写译序,是因为我写过一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潜规则;而这本美国人写的书,介绍了美国政界的赢家策略和幕后规则。两个大国,同一个领域,同样一些未必明说的东西,究竟有何异同?这个话题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开场白。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许多在中国历史中屡见不鲜的东西。 作者讲了一个故事。在美国参议院工作期间,他发现,每当人们的生活费用上升、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国会就要周期性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于是作者为自己的参议员老板起草了一个提案,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是非太多的国家,90年代给予我的一个教益,是不再拘泥于意识形态的是非。人各有志,也都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另外一方面,自己不赞成的东西,未必没有存在的根据。我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当然怀着纯粹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是我特别希望摈弃情感上的偏见,客观平和地对待那些我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东西,又希望以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12,(21):70-71
在中国足坛这样一个"多事"的地方,为什么我从不放弃?我又凭什么相信自己的耕耘会有未来?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一种信仰。1992年,我从国家队回到上海,有人曾给我算过一次命。他说:"你马上就要开始10年的好运了,会一直向上走。"——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信命"的人,甚至被人说有些"迷信"。但这些"大师"说的话,在我心里却始终会有份量——所以,我掐指算了算,10年后?也就是2002年,不正好是世界杯比赛年吗?所以我觉得,冥冥之中,命运是有所注定的。这个吉利数字一出,工作上竟真的有了变化。93年我接手"有  相似文献   

5.
陆晓光 《南风窗》2008,(11):34-37
王元化先生去世了。去世前一个月,先生在病床上与人聊天:"如果说我的一生有什么一贯的东西.那么这就是反思。"先生的"反思",首先是指对自己思想进行反省检讨。在《我的三次反思》中,先生自述这三次反思分别发生于抗战时期40年代,新中国的50年代,以及上世纪末90年代以来。其时先生分别是20岁青年,三四十岁壮年,七八十岁老年。  相似文献   

6.
龙坪 《南风窗》2008,(20):93-93
"所有的传记都是作伪,我自己写的传记也不例外。……传记之所以作伪是因为其中各章是根据一个预设的计划串联成篇,但事实上,它们是另行组合,只是无人知道如何组合。……无论谁写出他自己的生活,他  相似文献   

7.
一位朋友前几天刚见了蒯大富,跟我说,受不了了,这哥们儿,饭桌上一开口就是"兄弟我当年被毛主席接见的时候……" 其实,这也很正常,有多少人能够走出人生巅峰的记忆呢?人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堆碳水化合物,除了身上披的阿玛尼,脚下踩的LV,身上喷的香奈儿,坐的奔驰600,一个人能凸显自己属于一个占据更多资源群体的标志,就是他拥有的记忆.记忆最能标明一个人属于什么圈子.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盘查     
《南风窗》2016,(15)
正"干什么的?"一辆警车靠近我,民警摇下车窗问。我说,"玩的。"对方说,"这有什么好玩的?"。然后,两个人从车上下来,一个拿了我的背包,另一个负责监督我。拿过我背包的民警,"呼啦啦"把东西翻出来检查。最后,他发现了我的记者证、工作证,态度立马好很多,"哦,《南风窗》啊,很有名啊,我大学的时候经常看……"但他说,出于职责要求,他还是把我带到了耿马县河外边防派出所。在向领导汇报"逮"到我的时候,他的领导说了一句,"哎呀!  相似文献   

9.
我们中华的文化有自己的风格和气派。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东西,在文化方面就谈不上"文化竞争力",充其量是"文化追赶力"。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6,(15)
正说得多了,陈伟在周围人眼里慢慢变成一个另类。但他认为自己不是"公知","如果大家对我的认知是因为我评论社会现实,而不是因为写了很好的学术著作,那我作为一个学者就是失败的"。当今的中国,一个人无论自觉或被动地成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多数情况下就会被这一身份"强制"发言。陈伟认为自己不是"公知",因为他的言论时有时无,更强调遵从内心的有感而发。翻看他的微博,已经有1个多月没  相似文献   

11.
火车是文学的敌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运"已经被外界媒体誉为"一年一度世界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从1月7日到2月15日,中国大陆将有18.9亿人次参与这场壮观的迁徙活动。在17岁之前,每当看到类似的消息,我就沮丧不已。这并不是因为我也要背着行李去挤火车,恰恰相反,我为自己无法拥有一个冬天的旅行而伤感。对于一个"庸俗浪漫主义"的少年来说,火车意味着传奇、景观和邂逅相遇。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多年以后,读到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体》,他特别提到两种繁盛于18世纪的想像方式--小说和报纸--使我们能够"复述"设想出的民族社群。同样,火车和信件也能使封闭的小镇居民拥有一个"想像的共同体"。记得当时有一首流行歌曲的MTV,就是一个背着行囊的年轻人沿着长长的铁轨行走。这个现在看来不免可笑的镜头,却使得从未离开家门的我热血沸腾,执意在高考志愿上填满外省的学校。  相似文献   

12.
林亦非 《南风窗》2011,(15):66-69
郝仝鑫,18岁,陕西人。2005年冬天,他跟两个同学跑上小山坡,顽皮的他爬上高压线塔,谁知那是通电杆,就这样他的双手给电断了。那年他12岁,在医院的8个月,他天天都哭,无法接受失去双手的自己,他曾经自暴自弃,天天躲在家里,直至来到"云之南"残疾青少年游泳俱乐部。郝说:"在家里,吃饭洗澡全都是父母帮我的,在这里我学习了自己生活,将来离开父母,我也可照顾自己。"  相似文献   

13.
甄静慧 《南风窗》2014,(4):82-84
<正>王志纲是那么在意外界对他的认知是否与自我认知一致,他会通过不断"纠正"你,以体会完整的自我价值与尊严。他并不否认,这与人生经历所带来的创伤感相关。"很多人认为我是策划大师、营销大师,甚至和我攀比,我耻于和他们为伍。"王志纲声调突变,"我哪里只是一个做营销的人呢?我哪里只做房地产呢?"接受采访的大部分时间他略微侧身,抱着手臂—掌控与防御兼具的姿势。但诠释自我时他会激动,音容动作乃至空气都突然呈现出剧烈变化。15年前独立策划人王志纲很火。他有一个曲折的成名故事,从颇具  相似文献   

14.
石破 《南风窗》2014,(11):10-10
<正>我的一位朋友,当过老师,编过杂志,后转行当了基层税务所所长。他说,基层税务部门的工作,高中生来干都绰绰有余,而他这个所长因是知识分子出身,就想倡导一下"文明执法"。但他很快发现这条路很难走下去。"基层税务文化和我理想中的东西差得很远。"这位朋友说,"你以文明态度对待纳税人,他以‘潜规则’对待你。你要对他文明礼貌,执法就无法完成,税都收不上来。只有你手段残忍点儿、厉害点儿,他还能服你,说‘这人行,有本事’!反之,他说你是‘书生’,说你‘没手腕’,不理你。"税务所长的"文明"热情迅速冷却下来。显然他弄错了一件事情,就是以为"文明执法"会令征税过程更顺利,双方  相似文献   

15.
该做才去做     
好莱坞制片人奥伯特曾向朋友说过自己一段难忘的经历: 一九五六年,我到日本去拍《秋日茶室》,不幸遇上风雨季节,拍片工作停顿了六个星期,大家既疲倦又消沉。那个时候,我感觉不出日本有什么美丽动人的地方。在离开日本前,我向在美国出生的日本雕刻家与设计师野口勇先生打听,希望他指点我看一些他认为可爱又有特殊个性的东西,比如说一座禅寺什么的。他把我从奈良城带到邻近京都的一个乡镇,要去的地方原来是一间破旧田舍。我们走进一间很大的房  相似文献   

16.
阮直 《法制博览》2011,(12):15-15
我不是从化学的角度说物质,而是从人性的视角看人。我们最容易放大的东西应该是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长处,即便情商极高的人,极其不吝啬自己的高帽子,不管你头大头小,他都能给你戴上型号合适的帽子,同时他心里给自己戴上的高帽子保准比你还高。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16,(21)
正"一线楼市永远涨",这可能只是一个神话,但却越来越被人们所相信。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几年前,我曾经接到过记者生涯里最匪夷所思的一条新闻线索,这件事就发生在某一线城市的郊区。一位三四十岁的男子A先生向我控诉,他被人用钢管活生生地砸断了几根肋骨,痛不欲生。而且,他觉得还很耻辱。我说:你应该找警察、看医生,而不是找记者。和他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一直在"选择性"地描述事情的经过。之外,还有很多"隐情"。最后,在我的追问下,他终于把事情和盘托出。  相似文献   

18.
老大 《工会博览》2006,(18):44-44
那天,我到超市买东西,忽然感觉旁边有个英俊的男人在打量自己。“小小?”他低声叫道,我一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哪,是他!我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竟然不知所措起来。他见我神情恍惚,眼中的惊喜也马上变成了惶恐,说话都打结巴:“你好……好吗?你还是……那么漂亮。”我傻笑着,额头上冷汗直冒。俩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窘得直搓手。尚存的理智让我们互相交换了手机号码,之后我就逃也似的告辞了。五年的,我们同住—个村子,我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他是村里惟一的大学生,我们真心地相爱着。他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为了他的前程。我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在回忆录中说:"拳乱结束时,我回到美国.当时我急需一种比军队和武器更为重要的东西,没有它,这两者都不会有,那就是钱.不是指我曾从各处得到的只那么多的款项,而是至少要有50万英镑.没有这么多的钱,就会失败.于是我开始扮演一个新角色,即政治基金的募集人."在募集过程中,有一位费城洗衣工人,在一次集会后来到孙中山下榻的旅馆,塞给孙中山一只麻袋,一声没吭就走了,袋里是他20年的全部积蓄.  相似文献   

20.
我时常觉得自己懒,想到了的事又没有去做,弄得许多有趣的念头只有飘飘荡荡地离我而去。不久前,我说要将厨房外的阳台改造成一个工作室,可以偷闲在那里做点手工,可这想法一直停留在空想阶段,懒懒的不想动。我相信骨子里的懒惰是现代人的一种怪病,宁可放弃许多乐趣,也要赖在沙发上,它最终会使我们变成头脑怪诞、四肢无力的笨蛋。不下五个人取笑我欲建立一个私人小作坊的念头,他们都说如今可没有人去做手工了。需要什么东西,上街一买就是,何必多此一举。我认为他们都不懂得自己动手的乐趣。南斯拉夫那位死去的伟人铁托,就有一个巨大的私人作坊,闲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