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臧慧远 《求索》2011,(2):124-126
王夫之在继承孟子人性善和四端之说的基础上,从唯物的立场,对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性何以为善又何以有恶等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回答。王夫之认为人性本于"气",人性的本质是善的。在对人性论的发展路径上,王夫之主张"日生日成"、"习与性成"的人性发展观;在情与性的关系中,认为"心统性情"、"情才同原于性"。他扬弃了宋儒对人性的二元化的分裂,重新确立了性一本论。可以看出,王夫之人性论洋溢着一种变革和实践的精神,一种积极有为的向上的朝气,透现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这些都是王夫之在对孟子人性论诠释与改进的基础上,对人性论做出的新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一、鬼神是气中之理 王夫之有不少承认鬼神存在的言论,如果我们的研究到此为止,那么,对王夫之作出有神论的结论是再容易不过了。但是,我们必须进一步提出问题:王夫之所谈的鬼神是一种什么东西? 对于这个问题,王夫之在其早期著作《周易外传》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 “在天为理,而理之未丽于实则为神,理之已返于虚则为鬼。”  相似文献   

3.
吴凡明 《求索》2011,(4):227-230
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确立了"五伦四德"的伦理体系,这种相对伦理到秦汉大一统帝国时期被"三纲五常"的绝对伦理所取代。董仲舒对五常伦理的内在逻辑的建构基本上沿袭孟子的思路,重点对仁与义、仁与智的逻辑关系作了论述,但对于礼与信以及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内在逻辑未能充分论述。直到理学产生后,理学家才最终完成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内在逻辑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4.
通过剖析了马克斯.韦伯经济伦理思想的缺陷,进而对其进行了批判。批判韦伯论述的研究视角单一性、"欧洲中心主义"的片面性、对东方宗教伦理认识的粗浅性、忽视资本主义的贪婪攫取性、以宗教伦理解决资本主义困境方式的局限性、经济伦理思想体系的矛盾性。借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认为要解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只能以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改造为前提。  相似文献   

5.
屈振辉  ;李培超 《求索》2008,(6):160-161
伦理性是现代环境法的重要特性之一。现代环境法的伦理性根源于环境问题的实质,发端于人性发展的要求,起源于环境伦理的出现。研究现代环境法的伦理性对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伦理视阈研究权力,必须抓住其研究的核心问题。学界对权力伦理的核心究竟是什么,争论较大,难以达成共识。事实上,权力具有两重性,即工具性与价值性。工具性解决的只是权力的效率,即“怎么办”的问题;价值性探讨的主要是诸如正义、公平、自由等政治价值范畴,即“为什么”的问题。从伦理学视角研究权力,价值性才是其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质疑古代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秦汉至明清之际的中国历代王朝,“编户齐民”和县的数量基本没有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因而是一种小县制。同时,县以下还有乡里制度和什伍编制,皇权专制集权统治以“县政”为依托,其政治影响可谓无所不在、无事不管。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毫无历史根据。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是十七世纪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哲学代表,其著作和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据有重要地位。 湖南是王夫之的家乡。“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耳”!(刘献廷:《广阳杂记》)刘献廷于一六九一年(王夫之去世前一年)访问衡阳时就当时见闻所发出的对王夫之学术成就的赞誉之词,不免夸张,但非无据。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这一概念系作者2004年提出),  相似文献   

10.
薛桂波 《前沿》2008,(5):62-64
在当前的“大科学”时代,科学共同体已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体,而且日益发展成为伦理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伦理性不仅要求其成员的行为合乎伦理要求,而且作为一个实体,其自身更应该是“道德的”和“伦理的”。科学共同体的“伦理世界观”是对科学家“道德世界观”的超越,通过共同体实体的伦理意志与伦理行为实现了伦理与自然、义务与现实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对于英美等发达国家而言,其行政伦理建设成效显著,经验丰富。我国对美国的行政伦理建设研究相对较多,而对英国的行政伦理建设研究则较少。在此,从英国行政伦理管理机构、文官伦理与标准以及英国公共事务标准委员会等方面介绍英国行政伦理建设的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在易学和史学上均有很深的造诣,并且其易学与史学又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就宇宙论层面而言,王夫之主张气化生成、变化日新。落实于动静观,成之为"动静皆动"的主"动"论。而就本体论层面来讲,"静"是对形上之体所处状态、情势的描摹,"动"则是形上之体的发用,故而王夫之又主张静体动用,以静蓄动。落实于社会政治,就需要以"静"统摄私欲影响之下的妄动、躁动,以确保社会朝着静定的方向良好运作。这种动静观对王夫之的史论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动静观的观照下,王夫之确立了史论奖静抑躁的立论特点,认为政治上的丧乱败亡均是由于躁动所致。基于这种认知,王夫之认为政治应以静为主,在制度上确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制度保障,保证社会朝着良好而静定的方向运作发展,以达到静民安政的政治治理目的。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是我国明清之际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王夫之平生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精神,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总结评价,写出了大量的富有创见的著作。尤其是对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国家取消农业税改革以来,过去农村社会广泛存在的治理性危机已逐渐转变为伦理性危机,即家庭伦理危机、公共伦理危机与环境伦理危机。从20世纪下半叶农业集体化时代以来的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即振兴宗族文化、组建农民组织与改变二元体制。  相似文献   

15.
关怀伦理作为一种情境性、关系性道德,积极谋求建立一个充满责任和关爱的世界,强烈呼吁各道德主体能相互理解、同情和关怀。它自产生至今受到的质疑和批评,归结起来便是没有很好地回答和解决四个问题——公正伦理与关怀伦理的关系问题、性别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伦理关系模式问题、社会变革问题。这在根本上缘于关怀伦理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倾向。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否定关怀伦理的内在张力及其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它闪耀着人类希望之光,其乌托邦性也拥有启示未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通过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协调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最终实现社会和谐。而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要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之上,从而使制度在设置、构建和运行过程中都蕴含道德合理性,并体现伦理的价值性。这也恰是制度伦理研究的任务。由此可见,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存在着价值追求上的同构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因此,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将对和谐社会构建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略论王夫之对谭嗣同的深刻影响夏剑钦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杰出人物。他一生追求真理,品行高尚,被认为是用鲜血换取中国改革的第一人。纵观谭氏一生的思想、品行,不难发现,明末清初卓越的思想家王夫之对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尽管谭嗣同“三十以后,新学...  相似文献   

18.
陈成志  焦春红 《前沿》2011,(24):32-34
研究和践行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原则,对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伦理体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共同幸福是十分必要的。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原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主要包括基本原则、核心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根本性原则、关键性原则以及保障性原则等,这些政治伦理原则有机统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9.
杜甫仁性伦理与康德理性伦理比较研究戴武军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杜诗的研究者们几乎一致认为他的诗根植于中国儒学的土壤,这不仅表现在他诗中体现的深重的忧国忧民情绪,而且表现在他对儒家伦理观念的诗意的阐释。本文即试图从后者楔入,通过其与近代西方哲学大师康...  相似文献   

20.
打破传统研究模式的《诗经》学著作──读王夫之《诗广传》赵沛霖《诗广传》是王夫之研究《诗经》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书内容复杂,涉及学科又多,给阅读者带来很多困难。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迄今为止尚未有论著对它加以研究和评介。这种情况无论对于《诗经》学还是对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