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闻斯行诸?     
【原文】子路问;“问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仲由,字子路)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冉求,字子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公西赤,字子华)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迟之。”(选自《论语·先进篇)、) 【译文】子路问孔子:“一听到就立即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身边,怎么能一听到就擅自行动呢?”冉有问:“一听到就立即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起来。”公西华问道:“仲由问您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不能这样’;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  相似文献   

2.
书之烦恼     
过去管知识分子叫读书人,贴切得很。似我这种人,愧生30余年,身无长技,终日无非是与书籍打交道。 人们常讥笑读书人是“手无缚鸡之力”,又道“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人的鼻祖孔老夫子亦曾蒙羞于此,《论语·微子篇》载述: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艹条)。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  相似文献   

3.
晏子拒更宅     
【原文】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晏子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窃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是时也,公繁于刑,有鬻([yù]卖)踊者。故对曰:“踊贵而屦贱。”公愀然改容。公为是省于刑。(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相似文献   

4.
朴实的志向     
看《论语》,可以发现,孔子与学生在一起时,有时会问他们的志向,大概是想以此来观察并激励他们吧。最为人称引的该是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谈论的那一次。“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情景确实令人神往,无怪乎孔子情不自禁地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吾同意曾点的主张呀!”)  相似文献   

5.
我曾不止一次听到年轻朋友抱怨家中的老人性情古怪,不易相处;听了以后,往往想起孔子说的几句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女尽孝,难在对父母和颜悦色。假如仅仅是有  相似文献   

6.
齐人见田骈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离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  相似文献   

7.
国学赏析     
《侨园》2017,(6)
正【选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注释】(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  相似文献   

8.
说“去囿”     
刘绍楹 《民主》2007,(3):47-47
《吕氏春秋·去囿》篇,用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故事:“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哉?’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讲完故事,作者有针对性地发了一番议论:“人有所囿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凡人必去囿然后知。”道理很简单,也很明确:人一旦“有所囿”,必然黑白不分,是非不辨;而要做一个“有知”的人,就必须“去囿”。  相似文献   

9.
国学赏析     
《侨园》2013,(3):44
[原文]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选]《论语·学而》[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不能不重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因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老年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5亿,超过总人口的11%,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这个庞大的老年群体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并感受到和谐社会的温暖,是党和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论语·公冶长》中有一段子路与孔子的对话。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在述志中所讲的让老人得到安顿、在朋友中间讲诚信、对未成年人多关心,这三条不正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鲁哀公姬蒋问孔子:要做些什么事才能使百姓乖乖听话呢?孔子答曰: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听话;要不然,百姓就不听话了。有一次樊迟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又把这套话搬出来。樊迟不得要领,去问子夏这是什么意思。子夏作深刻领会状说:多么有意思的教导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出皋陶来,坏人就难以存在  相似文献   

12.
国学赏析     
《侨园》2013,(2):4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相似文献   

13.
[原文]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cuàn]烧火做饭)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烟尘)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食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选自《吕氏春秋》) [译文]孔子一行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投吃一粒饭,饿得白天躺着睡觉。颜回去讨米,得到一点米烧火煮了起来。饭快煮熟时,孔子远远地看见颜回到饭甑  相似文献   

14.
《阅微草堂笔记》有段讽“好访”的文字: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愁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掌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遣应曰:“太守且(将)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  相似文献   

15.
卫人迎新妇     
【原文】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cān]驾在车两旁的马)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fǚ]同抚,这里有爱惜之意)骖,无答服(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叫服)。”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  相似文献   

16.
国学赏析     
《侨园》2016,(12)
正【选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注释】(1)叶(she)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2)云尔:而已,罢了。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  相似文献   

17.
国学赏析     
《侨园》2014,(4):54-54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日:“绘事后素(2).”日:“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相似文献   

18.
有些情节大体一致的故事,读起来觉得形式和内容都有差别。 一、《三国志》的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指曹操)……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相似文献   

19.
《尸子》书载:“孔子至于胜母,暮矣而不宿;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后人遂以之为做人准则,歌而颂之,遵而行之。西晋诗人陆机《猛虎行》唱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恶木岂无荫?志士多苦心!”唐朝诗人白居易《丘中有一士》赞曰:“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荫,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循名责实,求  相似文献   

20.
国学赏析     
《侨园》2014,(2):60-60
[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