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滇黔交界、被誉为云南东大门的 富源县,有一个“风雨判云贵”的胜境关。胜境关位于距富源县城8公里的宣威岭上,既是滇黔分界线,又是入滇第一关。 自古入滇有三条路:灵关道(川西入滇)、五尺道又名石门道(昭通入滇),胜境关。胜境关是元代以来,中原入云南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作“入滇第一关”,数百年来这里留下了多少云南人进京赶考的兴奋和京官入滇的感叹。胜境关不仅是文化积淀厚重的历史见证,也是自然气候的分界线,故有“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判云贵”神奇景观的说法,历史上在胜境关不断修造建筑物,文人墨客写诗作赋,…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收藏滇夷图册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云南民族图册的出现远早于"黔苗图",具有独特的绘制风格,以"苗蛮图"、"苗图"指称云南少数民族图册是一种谬误,应当重新正名."滇夷图"是与"苗蛮图"并行的清代云南少数民族图册.<滇夷图说>、<滇省迤西迤南夷人图说>、<云南营制苗蛮图册>、<滇省夷人图说>是4部成书年代清楚、今仍存世的重要夷图,"滇夷图"独具特色,比之贵州的"苗蛮图",其历史民族学史料价值更胜一筹.清末来华西洋人留下的"西式滇夷图"也有特别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界普遍认为,明代的商屯为军屯、民屯之外移民进入云南的重要途径之一,洪武时沐英、沐春父子先后携带400余万移民入滇,明代史籍《滇略》、万历《云南通志》记载当时的云南土著者少、外来者多,入滇军士全都带有家属等等,因而明代的云南汉族人口超过了所有土著民族的总和而成为云南居民的多数民族。但依据确切的史料进行分析,此种说法难以成立。出现这种认识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在客观上的误导,二是人们对某些史料的理解偏差,从而导致了对明代云南移民人口数量估算的夸大。  相似文献   

4.
洪波  江仕敏 《创造》2011,(5):54-59
滇东大地,乌蒙山麓,珠江源头,云贵交界,有一个古老而神奇、壮美而辉煌的地方——富源。 她的名字铭记着久远的历史步履,彰显着丰厚的资源禀赋。她不仅是千百年来中原入滇并出东南亚和云南北上"进京"的重要通道,是南方丝绸之路和云南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  相似文献   

5.
周琼 《思想战线》2001,27(5):128-132
在自然经济时代,农业作为"本业"历受统治阶级的青睐,从而产生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农业思想.云南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历代官员在治滇过程中都形成了各不同的农业思想.其中,在清代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云贵总督高其倬治滇的农业思想,尤其具有代表性.这不仅是整个封建社会重农意识在他身上的体现,也是云南农业生产极端落后且急需发展的状况在其思想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 《创造》2012,(10):30-30
针对科技入滇对接会特点要求,云南省出台了16条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为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科技人员到七彩云南创新创业,搭建科技入滇的长效机制和交流平台提供了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7.
刘彬桂 《创造》2004,(11):45-46
人人都知道云南简称"滇",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云南的历史与民族文化,其实一直都与古老的"滇"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在历史的记载上,"滇"国已经消失了23 00多年,但近51年来,从大量考古发掘的"滇文物"中,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古老的"滇"国,一直对云南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杨明 《今日民族》2021,(11):36-37
矗立在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上的忠爱坊,既是昆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网红打卡地.忠爱坊始建于明代,是云南百姓为了纪念元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而建,"忠爱"二字取"忠于君而爱于民"之意,表达了云南百姓对赛典赤·赡思丁治滇功绩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云政办发〔2006〕24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中央驻滇有关单位,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2005年全省招商引资工作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全年共完成合同利用外资4.56亿美元,增长43.4%;实际利用外资1.89亿美元,增长34.05%;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61.88亿元人民币,增长71.95%。内外资的大量引进,对加快我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利用外资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作为西部省区,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的意义更加重大。为切实…  相似文献   

10.
屠涛 《传承》2009,(12):94-95
云南历史上的富滇银行从1912年创立开始直到1950年结束。以1932年为界,富行又分为富滇银行与富滇新银行两个时期。富行在云南历史长期扮演着地方"中央银行"的角色。富行的建立对于推动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富行在它的前期滥发纸币对地方经济也是沉重的打击。本文想就富滇银行的历史过程与作用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云南历史上的富滇银行从1912年创立开始直到1950年结束.以1932年为界,富行又分为富滇银行与富滇新银行两个时期.富行在云南历史长期扮演着地方"中央银行"的角色.富行的建立对于推动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富行在它的前期滥发纸币对地方经济也是沉重的打击.本文想就富滇银行的历史过程与作用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北京举行的"民企入滇助推云南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蕴藏着巨大的生产力,是一支引领改革开放、推动发展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方面军。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一直致力于民营企业的壮大。去年,云南省委确立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  相似文献   

13.
, 《创造》2012,(10):26-29
实施“科技入滇”战略,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化的重大机遇,更是有效破解云南科技资源缺乏、科技支撑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推进云南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打造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基地,为建设桥头堡提供科技支撑,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他是纳西历史文化之父,是西南边疆学的奠基人,是中国民族史泰斗,是滇史拓荒一代大师,是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关系史研究的开山鼻祖,他开创"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学说,被誉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方国瑜(1903-1983),字瑞丞,云南丽江人,纳西族,现当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方志学家、教育家,云南九三学社组织早期领导  相似文献   

15.
杨抒燕 《创造》2017,(11):34-35
<正>沪滇对口帮扶、粤滇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企业集团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强大的合力凝聚在云岭大地——随着拍卖槌"一锤定音","中国核桃之乡"云南漾濞彝族自治县22棵百年核桃树两年的果实采摘权拍卖在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圆满成交。这一汇聚沪滇两地政府、企业、机构及个人爱心力量的义拍活动,为漾濞当地的产业扶贫、精准扶贫贡献了一种全新模式。云南,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要坚  相似文献   

16.
李仁兴 《两岸关系》2012,(10):55-55
9月16日,由国务院台办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滇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研讨会在春城昆明隆重举行。本届研讨会以“台企入滇、西进东盟、开拓南亚”为主题,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工商团体、企业代表460多人共聚一堂,就促进滇台合作发展,加快两岸四地依托云南区位优势参与东盟地区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7.
正长期以来,沪滇两省市党委、政府"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推进对口帮扶合作,已形成"政府援助、人才支持、企业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3月3日,云南边陲重镇腾冲市再现感人一幕:原飞虎队中国籍翻译萨本仁先生的遗孀苏瑞华女士,带领弟弟、侄子等亲属,将夫妻俩毕生的积蓄20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腾冲市民族完全中学。据悉,萨本仁先生生前一直念念不忘自己在抗战时期曾经战斗过的故土,其遗孀苏瑞华女士决定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丈夫遗愿,也为上海对口帮扶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在沪滇两省市民族宗教委的帮助下,经过考  相似文献   

18.
金幼和 《创造》2012,(7):75-79
"要全力打好县域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三大战役’,努力推进云南经济在新的一年实现新跨越"是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对全省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一直以来,五华区委、区政府始终按照省、市对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秉承"强滇之基在于强县"的发展理念,将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加快五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工作思维,立足特色优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19.
孙炯 《创造》2010,(2):106-107
上世纪50年代,由被誉为云南考古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的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家瑞研究员组织和领导的石寨山古滇国遗址发掘和滇王之印的出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云南考古界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的西汉时期滇池区域古滇国的存在,而且对滇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着特殊意义。这是包括李家瑞在内的新中国第一代云南考古工作者集体努力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正>方国瑜(1903-1983)字瑞臣,云南丽江人,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文献学家、方志学家,是西南民族史的开拓者、云南地方史的奠基者,被学界誉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腾冲城虽然仅是弹丸之地,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却极其重要。这里,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战争的惨烈及全歼日军而闻名天下。这里,从1942年5月10日沦陷到194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