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奋斗》2017,(2)
正五常市位于黑龙江省最南部,市域总面积75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8.8万亩,其中水田210.7万亩,全市年产水稻12.5亿公斤,商品量9亿公斤,是全国单季水稻生产第一大县,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五常大米被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称为"中国最好的大米"。近年来,五常市坚持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举措,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对独山、荔波、三都三个少数民族贫困县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文化站建设以及现代文明意识传播的重点考察,认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一个从普及到提高的问题。 一、农民群众对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对农民群众进行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推广,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十几年来,广大农村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对此倾注了无数心血。从杂交水稻的推广到温室两段育苗移栽,从包谷育苗定向移栽到油菜育苗移栽等等,近十种新的农业科学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农业生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但是,几种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普及已经满足不了农民群众的需求了,他们现在更需要发展,更需要提高。一些青年农民已表现出对系统的农业科学技术理论学习的渴求。因此,  相似文献   

3.
1979年9月马述成被临潭县农林局招聘为农民技术员,并分配到总寨乡负责农技推广工作.他立足生产第一线,长期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宣传及农资配套供应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4.
刘华清 《湘潮》2011,(8):33-36
在20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农业科技舞台上,最精彩的剧目当属杂交水稻的发明,因为它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贡献了力量。当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每亩已单产突破800公斤。至2011年,超级杂交稻在湖南已推广到1200多万亩,确保了湖南粮食生产面积、单产、总产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5.
传统水稻栽插模式是在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田里进行,且一亩田只能栽稻6000窝~8000窝.而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凤坪村在水稻试验田里,采用新技术"三位栽稻法"(即呈三角形形状),一亩试验田比常规栽稻法增产了100公斤~125公斤稻谷,按目前国家最低粮食保护价(1.44元/公斤)计算,每亩可增收144元.这项新技术对增加粮食产量、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增加农民收入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邓首元 《学习月刊》2012,(20):106-106
恩施市农业局立足自身岗位和工作实际,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路,突出行业特色,采取"五抓五促"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全市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了机关作风大转变。一、抓产业调整促农业增效一是突出粮油高产创建。今年重点对油菜、水稻、玉米、马铃薯四大作物推广新技术,创建高产示范样板。上半年,全市夏粮总产达到5.27万吨,油菜总产1.8万吨,克服开春以来长期低温阴雨天  相似文献   

7.
一项目在提高水稻单产,增加总产,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日本国政府粮食增产援助项目》,由贵州省农业厅安排,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五年在铜仁地区印江县的洋溪乡、德江县的煎茶镇、沿河县的官舟镇三个贫困乡(镇)实施。该项目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经过五年来项目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项目取得圆满的成功。五年累计种植水稻18.82万亩,生产稻谷101942.23吨,与1988年与1989年两年平均值相比,水稻平均单产由187.4公斤提高到551.1公斤,增长1.9倍,1991年至1995年年均增长2.2%,累计增产稻谷68448.30吨,以每公斤稻谷1.2元计,增创产值8213.8万元,投入产出比1∶6.4。人均占有粮由177.4公斤提高到349.2公斤,增长96.8%;人均纯收入由174.68元提高到396.2元,增长1.3倍;到1995年底建立农业发展储备金58万元。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就全面超额完成了项目要求的各项指标,而且随后的四年,每年在实施第一年的基础上稳定增长。与非项目区1991  相似文献   

8.
临潭县农技中心党支部书记王勤有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二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农业科技第一线,积极参与农业科学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选育、示范、推广工作,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农民的贴心人"、"科技致富带头人".  相似文献   

9.
从1992年到1995年,赤峰市翁牛特旗玉米覆膜面积由3.5万亩增加到7万亩,平均单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旱地覆膜玉米单产增加到400公斤,每亩纯收入180元,解决了7万多贫困农牧民的温饱问题。1996年,翁牛特旗实施水稻种植新技术,一举抛摆秧10760亩,比1995年增加1万亩,实现了大的跨越,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1998年,翁牛特旗创建了全自治区惟一的一家水稻种子生产实验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水稻原种场。通过品种更新,每亩收入均在160元以上,仅此一项全旗每年水稻生产总增收1600万元…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2904年里,南川市农业局抓住中央重视“三农”、发展粮食生产的大好时机,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以科技带动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创两个“历史新高”全市农业实现“三增”,出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积极创先争优,被重庆市政府确定为2004年粮食生产重点县、  相似文献   

11.
1981年,董保柱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农学系。从大学毕业,他就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实践、锻炼。从1982年至1987年,他先后在陇川、潞西、梁河的几个村蹲点,和当地农科人员和农民在一起,搞了水稻、小麦新品种示范样板25315.1亩,累计增产粮食146.85万公斤,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152.72万元。几年的风风雨雨,董保柱加深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农民种植水稻情况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探索出一些改进方法,为以后搞好水稻新品种引选及示范推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4年,董保柱作为德宏州政府首次选派的两名农业专家之一,到缅甸曼德勒省开  相似文献   

12.
正"科技套餐"团队是邯郸响亮的服务三农品牌项目,来自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的专家直接服务到田间地头,帮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受到了众多农民的欢迎,李俊玲就是这个团队的带头人。李俊玲,1965年生人,河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2003年7月进修本科毕业,中共党员,邯郸市农业科学院推广研究员。参加工作30年来,她一直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2015年至今,连续三年被省科技厅选派为  相似文献   

13.
敦煌市农技中心农艺师祁昌芳自1968年参加工作以来,三十多年如一日奋战在农业科技第一线,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选育、示范、推广工作,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到了千家万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他是"庄稼卫士"、"农家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14.
1988年4月郭孝信被徽县农牧局招聘为农民技术员,并分配到大河乡农技站工作.十多年来,他立足于生产第一线,长期开展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新技术的推广、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科技培训及经营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5.
憨厚的笑容,黝黑的面庞,朴实的穿着,不善言辞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女职工在2012年却创下不凡的业绩,年收入20万元,她就是七师一二九团的韩小芬。多年来,韩小芬积极推广加压滴灌、宽膜覆盖、膜下精量播种等新技术,针对不同的地势,不同的苗情,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120多亩下差地得到了彻底的改善,籽棉单产由最初的不足300公斤到2012年亩产  相似文献   

16.
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有了长足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例如,仅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培育一项,1976—1998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就达30亿亩,增产稻谷2000亿公斤。又如,“六五”以来组织实施的松嫩—三江平原、北方旱区、黄土高原等地区中低产田治理和区域农业开发的科技攻关,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09项,推广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一半以上的稻田种植的水稻和60%的水稻产量是您和助手们研究出来的各种品系的杂交稻。从1973年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继2002年实现700公斤后,前不久,您在海南的1.16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达826.7公斤。超级杂交稻在国内外取得巨大成功,这一个又一个目标,用您的话是多次做着的一个梦……  相似文献   

18.
1999年,北京。全国科学工作会议期间,国家最高奖——自然科学奖颁发仪式正在进行。全国1550项申报项目的57项入选成果中,农业方面仅有的两个项目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为“水稻光敏核不育”项目,获三等奖;一为“谷子基因互作型雄性不育的发现、起源、胞质转换与应用体系”项目,获四等奖。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袁隆平解决吃饭问题的奥秘和威力在水稻杂交。这位“中国杂交水稻之父”,1964年起着手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亩产达到623公斤,比常规稻增产20%;近年…  相似文献   

19.
纳雍县科技兴农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良种推广科学化种植亩产增收30%至50%,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传统农业的束缚中挣脱出来。1996年,农民人均粮食223公斤,人均纯收入674元,全县贫困人口减少了7万多人。1997年,随着扶贫攻坚的进一步深入,全县上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争良种、争农技人员的好势头。科技兴农在振兴纳雍经济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995年,县委、县政府在确保上级部门农业专款全部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从县财政拿出80万元投入到科技兴农工作中。当年实行了机关单位挂点帮村,并抽派大批干部下乡帮助秋…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前,安徽小岗村农民冲破了二十多年的公社经营体制,走上了农业家庭经营的道路。随后,在中央政策的推动下,这一农业经营形式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肯定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适合中国农村现阶段实际的农业经营体制,并规定"三十年不变"。农业家庭经营方式给中国农业和农村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无疑也影响了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进程,而农业家庭经营是否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又是多年来学术界争议颇多的一个话题,本文试就这一话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新科学和发明新技术、新工艺,并不断推广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物质财富的增值,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