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求实》1982,(6)
宪法修改草案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并且根据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内容上作了许多补充。一九五四年的宪法有一百零六条,一九七五年的宪法只有三十条,一九七八年的宪法恢复到六十条。现在的宪法修改草案一共有四章一百四十条,比原来的宪法大大前进了一步。宪法修改草案最大的特点,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删除了“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一些不适当的条文,肯定了适合我国当前需要的有益的东西,它是一部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指引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宪法草案。具体来说,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求实》198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公布并交付全国各族人民讨论,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民广泛深入地讨论宪法修改草案,对于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颁布,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篇章。宪法修改草案颁布以后,将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深入讨论,并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制定出一部完备的、科学的、稳定的社会主义宪法。为了推动宪法修改草案的讨论,本文试就宪法修改草  相似文献   

4.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是我们党和国家所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建国以后我们制定的三部宪法,都有关于表明国家性质的这一内容的规定。一九五四年宪法的序言和总纲第一条是提“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民主国家”。一九七五年宪法和一九七八年宪法,都是提“无产阶级专政”。这次宪法修改草案在序言中是提“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总纲第一条则是提“人民民主专  相似文献   

5.
《求实》1982,(6)
宪法修改草案在第二章明确规定了我国公民享有的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这就和第一章总纲中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些原则规定紧密地衔接起来了,从而充分地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地位。这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是时代必然、实践必要、法治必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首要的是坚持依宪治国。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我们愈加感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经济应当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陈云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一文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在一个国家胜利以前,马克思就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陈云文选》第220页)彭真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也说:“宪法修改草案在明确肯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同时,规定‘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补助作用,保证国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杨景宇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又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现在的人们称之为五四宪法。这部宪法,除序言部分外,分为总纲、国家机...  相似文献   

9.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毛泽东亲自带头起草了1954年宪法,了解此次起草的过程对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和推进我国宪政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求是》2015,(1)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浓墨重彩之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凸显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  相似文献   

11.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照宪法和法律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治理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与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是领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对于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首先,这是我国的国体,即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宪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100多年革命斗争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适  相似文献   

13.
写入党章载入宪法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人民长期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战的伟大成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近代、现代革命和建设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前进的政治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因此,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治国之本。旗帜鲜明地坚持和捍卫四项基本原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权利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义务。  相似文献   

14.
坚持党的领导既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同时也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经受住政治风浪的考验,有效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首先,中国…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的道路的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14,(11)
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4,(24):4-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 1 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所确认的基本“治国方略”,并由 1 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载入现行的《宪法》。当我们跨入 2 1世纪的新时期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去观察当今世界 ,观察当代中国 ,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又根据“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的要求”,创新地作出了“以德治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江泽民多次强调“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  相似文献   

19.
黄欣 《求是》2004,(14)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十一条第二款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这是我国宪法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又一次重要的与时俱进,必将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直是我国宪法一项根本性的内容。宪法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既保持了必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正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国现行宪法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具有强大生命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2018年12月4日在第五个国家宪法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