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后形成的新哲学;其主要思想资源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但也充分吸收并整合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儒家学说是其重要部分.在当代,对儒家学说绝对维护的"保守派"与否定其一切的"激进派"均已式微;主张对其革新的,一是"现代新儒学";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后者以毛泽东为其创始人和奠基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儒家学说一有其伟大贡献,二有其历史局限性,三又有可继承性.我们尊重儒家学说的崇高价值观,充实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达到价值论与科学论的统一;我们捕捉儒家学说的真理性论断,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性的体系之中,达到哲学学理的发展;我们沿用儒家学说的一系列中性范畴,给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达到文化思想的创新;我们把握儒家学说中的隐性内涵,将其显性化,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有中国气质的学理;我们继承儒家优良的文化精神,结合新时代的新实践,发扬光大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新精神.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是中国现代哲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德"是中国伦理和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儒家与道家都讲"德"。阐述分析儒家之"德"与道家之"德"的共通性与差异性,能更好地把握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内涵和精髓。  相似文献   

3.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儒学就开始面临深刻的理论危机和实践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新儒家的几代学人都对儒学的现代化进行了探索。上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缺乏宗教性关怀的偏见以及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偏激态度所带来的问题突出地摆在新儒学学人面前,为此,新儒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内在超越"的理论。本文将以第二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为例,对新儒学"内在超越"思想及其困境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价值信仰和理想信念层面的问题,因此,对"中国梦"进行文化解读,为其寻求文化精神的支撑,是构建、丰富"中国梦"理论的核心和关键。通过追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追梦之旅,可以看出"中国梦"的"前世今生"一脉相承,内具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底色、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为"中国梦"提供了文化源泉。"中国梦"蕴含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强烈的文化寄托,是民族文化自觉复兴,民族自信不断恢复的体现。归根结底,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也是塑造和构建中国的新文明。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诚信日渐式微。先秦时期的儒家诚信文化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主要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努力构建渗透式诚信教育模式,教师要以诚信立教,青年学生应积极从先秦诚信文化中汲取力量,用儒家的"忠恕"思想和"慎独"方式不断锤炼自己;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更应传承儒家的商业诚信文化,同时将"诚信"作为选拔企业管理者的标尺,从而有效地确立"诚信兴业"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6.
现代新儒家学派是对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言说方式.他们以维护传统儒学"道统"为根本目标,并相信最终可以开出"科学"和"民主"的花朵.这种现代性的认识是片面的,没有考虑人的主体性的确认.  相似文献   

7.
贺麟诉诸儒学复兴提出的“新心学”,由于缺乏哲学的批判创造性思维难以建构既非儒学也非西学的中国式现代哲学:一是通过西方现代认识论哲学修补儒家心学进行儒学创新,是依附中西方哲学观念的学术拼凑融汇思维,所以不能展开对儒家心、理、仁、道哲学和西方认识论哲学的双重哲学批判改造。二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窄化认知使其看不到中国尊重生命的个体哲学所隐含的现代性内容,故其“新心学”不能揭示儒家心学和西方逻辑理性均难以面对的中国个体生命和文化被儒家伦理异化之问题。三是对中国文化复兴即儒学文化复兴的错位认知,看不到中国文化繁荣时期均是不同文化的对等互动和远古生命神力之创造力的民间张扬,因此以儒家文化复兴带动中国文化现代复兴的实践难免失败。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化以"理性"精神为主导,其率先步入现代化也与这种理性精神的普遍贯彻密不可分。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则以"情理"精神尤其是儒家的"血亲情理"为主导。由于两者之间的深度差异和张力冲突,中国社会如何在情理性的文化传统中完成理性化的历史使命,如何在肯定西方理性精神的现代意义的同时发挥中国情理精神的前现代-后现代意义,我们有必要通过"后儒家"的构想,探讨一条把中国传统的情理价值观加以现代化,以达成两种精神内在统一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9.
八荣八耻与儒家荣辱观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对历代儒家思想家对荣辱的论述做了集中的梳理,并且辨析了"八荣八耻"和儒家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最重要、最主流的部分,并形成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今天,儒家思想里所蕴含的智慧对我们提升领导水平,做到以人为本、诚信领导仍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下面拟就儒家的仁爱理念、中庸境界和儒家的义利观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西方的"去中国化"使"汉字文化圈"萎缩,"再中国化"则是当代中国文化世界化的重要途径。文化强国的关键在"文化输出",文化的崛起在于不断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创造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体系,实现民族文化的世界化。面对半个多世纪的西方"去中国化"战略,我们必须针锋相对地提出"再中国化"战略,实现文化元素的再中国化、生活的再中国化与精神的再中国化,以"再中国化"推进民族文化的崛起,进而实现中国文化世界化。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其开创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体。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首先需要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孔子及其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首先调整过于机械的阶级认知标准和否定孔子的态度;随后在市场经济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突出其"民族"属性及对国情和社会制度选择的深层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高度,给予孔子及其思想高度而科学的评价,并运用于治国理政。概言之,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孔子的认识,实质是思考和解决孔子及其思想作为一种固有的文化形态如何融入、适应现代国家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就内容上说,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以退为守,法家的循名责实、信赏必罚,这三者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浸透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其基本价值系统是以儒家体系为主干,同时又兼容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之长。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义作一些探讨。一、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当代…  相似文献   

14.
"良知自我坎陷"说是牟宗三哲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对新儒家"内圣开出新外王"命题的具体阐述,也是新儒家在中国如何走向民主、科学这一问题上的学术探求,然而这一理论又有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中国文化的格局中,文化保守主义曾占据一定的地位,现代新儒家作为文化保守主义最具有实力的一派,对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尤其强烈的现实意义。现代新儒家学派的产生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它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并且对中国现代哲学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潮流影响下,推动中国现代哲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路径依赖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华丽转身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根基。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实践中,民族、国家与政党关系理论的创新正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形成的核心内容。摆脱自然法权思想这一西方政治文化民族特色的困扰,依据中国政治文明的历史传统以及中国悠久的多民族史实与现实民族关系政治格局来处理执政党、国家与民族之间关系,成功走出了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实践的重要创新成果。新中国政治实践是对"政党政治"文化的重要创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成功实践对现代政治文明发展具有积极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7.
西柏坡"同心"思想,为调动全国一切积极因素建立新中国发挥了重要的凝聚作用!为什么西柏坡"同心"思想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呢?因为这种思想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渊源,特别是儒家经典《易传》中的"和同"思想,西柏坡"同心"思想是"和同"思想的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8.
"五四"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文化哲学思潮.即自由主义西化派、保守派(以新儒家为其主流)、唯物史观派。这三大思潮之间错综复杂、对立统一。其中的自由主义西化派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颇有影响的派别。自由主义西化派有四种主张,印"全盘西化"、"充分西化"、"根本西化"和"大部西化",随着三大文化思潮的相互斗争和融合,自由主义西化派出现了"分化"和"异变"。即由"全盘西化"趋向于"充分西化"、"充分世界化"、"根本西化"、"从根上西化"、"大部分西化",以"现代化"取代容易引发争议的"全盘西化"。自由主义西化派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阶段产生的,它具有批判封建主义、参与民主革命的双重积极意义。虽说它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为蓝本,在学习西方的具体方向与方法上走了极端.但这种始终把爱国情怀和民族复兴置于首位的救国救民与追求现代化的精神光为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9.
孝是中国社会最基本和重要的伦理范畴,也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孔子对孝特别关注,他从"孝敬"、"谏诤"、"父慈子孝"、"亲亲"、"仁"等多个层面创构了一套儒家孝伦理思想,成为其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孔子孝论,发掘孔子儒家"孝的文化"科学内涵,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对促进家庭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农业民族爱国爱家的传统、儒家学说的影响、宗法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特点是坚持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坚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方向,坚持兼收并蓄一切外来先进文化。坚持对先进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将永远具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