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工作是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状况进行宏观分析,针对当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进行仔细梳理,并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从民事法律保护、行政法律保护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提出了建议,希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能够早日完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虽已经从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几个领域积极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途径,不断健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体系,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加强与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层次保护。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保护木卡姆艺术的知识产权入手,探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立足于我国国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现状。在具体法律体系以及保护措施方面,从权利主体、权利内容、以及配套实施措施等方面提出详细的可行性建议与改善措施,并对未来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前景加以预期。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受国际公约保护的又一崭新领域。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范围、类型、保护目的、法律保护机制等,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所要明确的首要问题和基础理论,也关系着保护标准和水平,以及法律实施效果等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  肖京雨 《法学杂志》2007,28(5):65-6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受国际公约保护的又一崭新领域.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范围、类型、保护目的、法律保护机制等,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所要明确的首要问题和基础理论,也关系着保护标准和水平,以及法律实施效果等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路径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墨丝 《河北法学》2011,29(2):107-1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路径的选择不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策选择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性质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的双重利益关系,从而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路径选择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即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应当兼顾和协调公法保护和私法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模式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司法救济制度,将有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入手,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延,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与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分析入手,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效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0.
徐蓓雯 《法制与社会》2013,(33):267-268
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个难题。破解之道之一就是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纳入到法律规制轨道之中。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中只有公法这一单独的法律规制模式,势孤力薄,我们需要制定相关私法制度并构建起公法、私法相交织的综合法律规制模式,以便更合理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罗美连 《法制与社会》2012,(36):225-227
本文通过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保护工作的不足之处并找出原因,在此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几点建议:一方面,利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通过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以明确权利主体、保障传承人的地位和利益、建立权利救济机制,建立合理有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知识产权法为中心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宗辉 《知识产权》2005,15(6):54-57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于2004年8月加入该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维护中华文明之必须,也是我们所应当承担的国际法上的义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是人类既有精神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以精神成果为保护对象的知识产权法的关系如何,我国知识产权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怎样,知识产权法以外的其他法律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笔者也希望可以借助这种探讨促进理论界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整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结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定义性规定,界定了其范围,而且确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基本原则和标准。当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有行政保护和法律保护两种模式。两种模式各有优劣。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采特别权利模式——设立无形文化标志权,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进行有机对接。  相似文献   

14.
李秀娜 《河北法学》2012,30(11):124-1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中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主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剽窃、未经授权的改编和其他类似行为、冒犯性使用、来源声明虚假或隐瞒来源四种方式.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制度具有现实需要,符合正义和秩序的需要.借鉴国际立法情况和我国实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在加强行政保护的同时,重视创建知识产权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泉、表达和利益,调动民间积极性,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15.
尹晓 《法制与社会》2012,(28):265-266
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安徽、贵州及台湾等省份,本文主要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由于多种因素,几乎面临灭绝的危机.因此,对于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及基本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与保护,采用民间参与、政府主导的模式,在法律的基础上形成一套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主体,但政府的主导作用亦不可缺失。近年来西藏非遗保护取得了众多硕果,在取得如此成绩的同时,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面临着众多问题,在法律层面提供保护无疑是重要一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软行政行为的运用、政府主导性的发挥与政府责任落实等方面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也是亟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介绍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次论述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丹丹 《法制与社会》2014,(18):231-232
我国关于太极拳的申遗开始于2008年,时至今日仍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通过。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在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如何保护与传承这些遗产是个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申遗过程中出现的各方面的问题与障碍的原因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吸收日韩等亚洲国家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在法律保护方面的先进之处,加强我国在法律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于其他国内法的制定,一国国内的知识产权立法应该采用何种模式,除了要顾及本国的国情及法律文化,还必须要在国际法的视野下加以审视.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现状和国民待遇原则的分析,对国民待遇原则影响我国将来选择何种立法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探讨.鉴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状况,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采用改进的综合保护模式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文化创新的源泉。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为我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当前我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保护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在保护时应确立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指导思想,遵循活态保护、以人为本的保护原则,以加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