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同效力制度是合同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各项合同立法和司法解释都应将合同效力制度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规定。但我国旧有的三部合同法即《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均未对合同的效力与合同成立作严格的区分 ,不仅未使用“合同生效”概念 ,在体系安排上也没有把合同效力作为独立一章 ,而是将其有关内容并入“合同订立”一章 ,并且也没有严格区分合同效力形态 ,这些做法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弊端。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对合同效力制度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定 ,完…  相似文献   

2.
《民通意见》第118条、《合同法》第230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条均规定了出租人出卖房屋时的通知义务。学界对该通知义务历来缺乏深入的研究,严重妨碍了制度运行的实际效果,亦不利于当事人利益之保护。出租人通知义务系观念通知,是一种强制性的法定附随义务,亦是出租人与第三人签订买卖合同的法定生效要件。对该义务的违反,应区分是否侵害到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相应发生合同无效、侵权损害赔偿与合同不生效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3.
2003年7月25日,原告田某某与被告孙某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约定田某某承租孙某的门市房经营服装,租期自2003年8月1日至2005年3月1日,租金共52000元。双方在合同中还约定,合同期满后,如果田某某愿意继续承租此房屋,在同等条件下,田某某享有优先承租权。合同签订后,孙某依照合同约定将房屋出租给了田某某。2005年1月,本案第二被告于某找到孙某,愿意在孙某与田某某合同期满后,以更高的价格承租孙某的房屋。1月17日,孙某即与于某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主要内容为:孙某与田某某的租赁合同期满后,孙某将房屋收回,转交给于某租赁。租…  相似文献   

4.
2006年11月30日,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以下简称上海市房地局)下发《关于加强居住房屋租赁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对城市房屋租赁行为作出了限制,其第1条第1款规定:“居住房屋应当以原规划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不分门进出的客厅、厨房间、卫生间等均不得单独出租;一间房间只能出租给一个家庭或一个自然人,  相似文献   

5.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对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总体上只作了原则性规定,涉外合同法律适用领域的诸多争点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规定和澄清,原有司法解释也仍然是我们分析争点问题的起点.涉外合同法律适用领域的争点问题集中在意思自治、特征履行方法、特殊合同的法律适用以及合同准据法的支配范围等问题上.原有的成功规则应该保留,对于未及规定或规定有缺陷之处,未来司法解释应予完善.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缓解居民住房的困难,不断改善住房条件,正确引导消费,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发展房地产业。①而房屋租赁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切入点和重要环节,它对于促进我国房改进程以及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只就我国房屋租赁中的几个法律问题,略作阐述。一、再认识“出租人”房屋租赁是房地产交易的形式之一,可以视为有期限的房屋使用权、占有权和收益权的买卖关系。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52条将其定义为:“房屋租赁,是指房屋所有权人作为出租人将其房屋出租给…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法合同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同包括各种效力不同的合同,但是合同有时也用作“有效合同”的简称。绝大多数合同都是债权合同,债权合同与非债权合同也确有很大区别,但这不应导致否定其他民事合同的存在以及这些民事合同作为合同的共性。《合同法》既适用于有效合同,也适用于无效合同和效力不确定的合同。《合同法》适用于它未曾具体规定的债权合同,其中有关合同成立与一般效力的规定还应当适用于其他民事合同。但是《合同法》不适用于不具法律行为性质的协议,也不能适用于企业承包、租赁等旨在解决股东与公司之间关系的“合同”。  相似文献   

8.
对现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立法未能将房屋买卖与房屋租赁两类不动产的性质作明确区分,将登记备案亦规定为房屋租赁合同的生效要件。文章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不动产租赁权的债权性质以及登记系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提出房屋租赁合同并不会产生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效果,因而登记备案亦不会对合同的效力发生任何影响,旨在修正与完善现行法律中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三)》的出台对无权处分合同效力问题的理解带来诸多变化,极大地冲击了民法传统理论,这使得对该问题的分析显得非常必要。学界对无权处分合同效力问题一直存有争论,主流有效力待定说和完全有效说两种观点。实践表明待定说存在种种弊端,完全有效说相对合理。在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下,应当采纳物权行为理论来合理区分无权处分合同效力与无权处分物权变动效果,进一步完善基础理论以协调好《买卖合同司法解释(三)》第三条和《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适用,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0.
《企业会计准则———租赁\投资\债务重组等》实施已久,由于准则的规定有的不全面、不具体,与现实中实际存在的条件不吻合;还有的规定与实际的操作条件有很大的距离,所以造成实践中难题不少,尤其是会计信息要求极严的上市公司,由此钻了不少的空子,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一致性、可比性等。本文就有关的几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探讨。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中承租企业支付违约金的会计处理问题融资租赁准则中规定:如果租赁合同没有规定优惠购买选择权,承租方计算的最低租赁付款额=每期支付的租金+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法通则》、《物权法》对典权问题均无明文规定,但以房屋为标的的典权纠纷在实践中大量存在,我国的司法解释与审判实践中对此给予了确认并用以指导审判实践。我国物权法应在整合过去司法解释、政策规定基础上,以基本立法的形式确立我国的典权制度。  相似文献   

12.
现实生活中房屋租赁合同大量出现,由此产生的纠纷也越来越多,在租赁过程中货物被淹受损等纠纷和赔偿案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解决应从房屋租赁合同、转租合同、居间合同中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中寻找出赔偿责任一方。  相似文献   

13.
不动产登记机关对建设部《房屋登记办法》所规定的抵押权设立登记事项,且规定不得加载相关文字作其他表述。由此导致房地产抵押的物权担保范围被限于主债权的本金部分,无法全面反映和完整覆盖抵押合同当事人关于抵押担保范围的约定。应纠正不动产登记机关对《物权法》、《担保法》法律规定误读所导致的错误登记。司法审判时,对抵押范围登记内容与抵押合同约定不一致的,法院应查证登记记载内容是由于执行登记机关的规定所致,还是抵押合同当事人自愿选择的结果。如属前者,不动产抵押登记的担保范围应以抵押合同当事人的约定为准。  相似文献   

14.
保证期限是保证人承担保证债务履行的责任期限,是保证合同的重要内容。我国《担保法》尽管对一般保证的保证期限与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期限分别规定了约定期限与法定期限两种形式,但是,在具体运用这些规定时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疑虑。本文拟就《担保法》关于保证期限的若干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有关“房地产抵押权的效力不及于其设定后新增的房屋”问题的探讨沈萍1995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以下简称《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51条规定:“房地产抵押合同签订后,土地上新增的房屋不属于抵押财产。……”也就是说,房地...  相似文献   

16.
电子通信在订约中的法律承认及其对合同效力的影响是电子合同效力的首要法律问题。《电子商务示范法》与《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都规定不得仅以其为电子通信形式为由而否定一项通信或一项合同的有效性或可执行性,但二者的具体规定也有不同之处。我国《合同法》等相关立法存在缺陷并应借鉴《公约》和《示范法》的有关合理规定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我国2013年《公司法》修正案关于公司设立时出资问题的规定彰显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自治理念,《公司法司法解释(三)》进一步细化了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人出资瑕疵的补缴责任来确保公司资本的充足和真实。但是学界对《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相关规定是否合理存在争议,本文拟从有限责任公司瑕疵出资发起人补缴责任的法律属性、《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3条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足额发起人连带补缴责任的合理性以及债权人成为出资补缴请求权主体的理论依据三个角度出发,探讨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人瑕疵出资的补缴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18.
履约保证保险合同的法律性质认定中存在争议,具体审理依据各异,导致判决结果不同,应通过修订《保险法》或司法解释,明确履约保证保险合同的涵义及其适用范围,规范保证保险合同的法律适用,进而通过完善保险制度立法解决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是婚姻家庭关系领域最新出台的的司法解释,它为调整夫妻间财产关系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部分条文的设计上更是对现今存在的紧迫问题的及时回应,具有很多的亮点,但社会对这些亮点仍存有诸多争议.譬如:父母为子女购房的房产归属问题;婚前一方个人按揭购房的房产归属问题;夫妻共有产权一方私自处分后的房屋归属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亟待现行法律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合同法》第114条对合同当事人违约支付违约金及约定损害赔偿的规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该条款及司法解释在确定违约金具体数额及调整违约金过高或过低的标准等方面均有缺陷。应视不同情况适当调整违约金的数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