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发达与否的标志,我国金融衍生品法律监管存在许多问题,应建立统一监管模式,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监管效率,使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真正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
金融衍生产品的保值性、收益性、全球性等特点充分满足了21世纪人们对金融投资高回报、高收益的追求。但是金融衍生市场繁华背后存在着巨大的监管漏洞,巴林银行破产、中航油巨额亏损等投资失败的典型案例都说明了在这个市场上,风险管理控制没有跟上其经济发展的步伐,这必然阻碍金融市场乃至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为立足点,结合一些国际案例的教训,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从法律监管为切入点解析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控制,可为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法律风险识别与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民间借贷作为我国正规金融借贷的一种必要补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有效的外部监管和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民间借贷市场还存在诸多风险和不规范之处。必须通过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使其规范化、健康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政府监管是解决和矫正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手段。现行监管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一是监管主体的合法性缺失,二是监管体制不畅,为此,应健全监管法律体系,加强行政组织法的立法活动,从根本上抑制权力的失控。建立完善的行政程序制度和外部监督机制。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归属于国务院直接领导的监管机构,加强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真正实现对市场主体的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5.
美国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对场外金融衍生品监管的缺失以及金融监管体制中的弊端对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制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我国金融衍生品已经存在并迅速发展,现有的分业金融监管体系、监管法律难以有效适应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需求,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6.
金融衍生交易的发展及法律规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衍生交易是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进步的产物 ,具有避险保值和投机套利的双重功能。金融衍生交易的协议方式、净额结算以及担保手段与某些国家的法律产生了冲突 ,并且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巴塞尔委员会等民间国际组织对金融衍生交易的监管提出了诸多有效建议 ,我国亦应未雨绸缪 ,为金融衍生交易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的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迅猛,但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缺失等原因,使该行业的发展逐渐背离了P2P网络借贷最初的形态,衍生出很多各不相同的经营模式。随着其法律关系的日趋复杂,法律风险也在不断累积,金融监管部门有必要在风险控制的思路下,对P2P网络借贷平台进行适当的监管。建议从合理界定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性质,实行分类监管;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完善信用认证体系;加强中间账户的监管;实行充分的信息披露;禁止平台提供融资性担保;加强行业自律和内控机制等方面对其法律风险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业的各种混业模式中,金融控股公司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成为人们的首选方式,而我国目前对此类公司的法律规制却明显滞后。应当从法律上准确界定金融控股公司,对金融监管权力进行合理的法律配置,完善监管的内容,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9.
电子商务下电子化证券发展极为迅速,但电子化证券交易,仍然是处于不断摸索发展完善的阶段,电子化证券交易对于传统的金融经济制度是严重的冲击,学者对电子化证券交易领域的研究尚未完善。电子化证券交易的发展导致了法律和监管一些新的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了加强电子商务下对证券的监管,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下证券活动相关的法律体系,提高电子商务下证券活动相关的安全技术,明确电子商务下证券的发行和监管体制,规范证券交易主体的信用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监管体制的历史变革入手,归纳梳理了职业安全卫生监管体制的法律法规体系,深入探讨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监管体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如可操作性法律缺乏、责任主体不落实、基层监管机构设置不规范以及执法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最后通过借鉴外国的相关方面的有效经验,对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监管体制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创新互联网融资法律制度是我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和完善我国金融法律体系的应然需求。现有互联网融资法律规范体系,存在网络借贷中介机构法律定位偏差、股权众筹发展缺乏制度依据、互联网融资监管模式不完善以及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应当创新互联网融资法律制度,重新界定网络借贷中介机构的法律定位,破解股权众筹发展中的制度障碍,重塑互联网融资的监管逻辑,构建互联网融资的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传统的金融法律法规与现代互联网金融模式已不相适应,从而出现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的监管缺位以及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救济渠道不畅等问题,加强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防范工作势在必行.然而做好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不仅应着力于完善现行金融法律法规之不足,还应借鉴欧美国家立法监管的实践经验,才能有效完善我国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犯罪比传统的金融犯罪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专业性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又由于我国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混乱、防控手段相对缺乏、防控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互联网金融犯罪中的法律问题突出、类型多样、现实危害较大。因此,要厘清各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丰富防控手段,完善法律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债危机,为全球金融市场及其监管敲响了警钟。这次危机过程中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形成和爆发,用传统的危机成因理论已不足以进行解释。笔者对此次危机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具有一种全新本质性的特质-信息的溶解性扩散。以此为基础,对次债衍生品市场的法律监管提出了新的视角。在“信息溶解性扩散”的背景下,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和累积以及风险的接触性传染,金融法律监管制度的理论和模式需要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5.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业务跨行业、跨市场、跨领域的趋势加大了金融数据风险系数。从广西地方金融数据监管现状来看,金融数据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传统监管机制乏力、数据孤岛尚存等问题进一步增加广西地方金融数据监管难度。应从央地两级共同完善金融数据监管立法,提升广西地方金融数据监管水平,同时建立规范化的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地方多元主体的监管合力,以此构建广西金融数据法治化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权证的市场表现来分析我国证券市场权证的活动特点和风险种类,对权证风险监控制度进行理论上的建构,有助于完善我国权证市场的风险监控法律体系.在我国,自权证再次上市交易至今,权证市场经历了从暴涨到暴跌的冰火两重天的发展态势,从中暴露出了一些严重的法律问题,尤其是以券商评级和价格监控为主的风险监控法律制度亟需得到完善.针对不同环节中出现的不同风险,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以期对后来出现的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本文在分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后,提出应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建立合理的监管体制;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与创新等法律规制的措施,以期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4年6月28日公布的《三大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是我国首次明确提及金融控股公司并对其监管作出初步安排的法律文件,《备忘录》的出台无疑是规范金融控股公司运营和加强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协调配合,从而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举措。但是,不可否认,其制度设计与安排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完善。本文从《备忘录》中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机制构建的价值功效入手,在全面评析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机制暨《备忘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立法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发展,国有企业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出现了诸如经营状况差强人意、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对其的法律监管亟待加强和完善。本文从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的现状入手,说明和分析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和借鉴其他国家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法律监管模式,提出如何加强我国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的法律思考,包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有限监管体制、制订《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和重新定位行政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实行金融法治化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与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我国的金融监管形成了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这种模式各监管机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可以有针对性地执行法律和政策,而且专业化程度较高,但是也存在监管机构的工作协调不畅等问题。为此,检察机关应发挥侦查监督职能,强化对金融监管的行政执法监督,发挥检察权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完善金融领域职务犯罪打击与预防体制,与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加强检察机关应对金融犯罪的内部建设,健全金融检察工作制度,让检察机关介入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